社交網路帶來的弊端
2012年8月4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現在很多人開始對社交媒體上癮,導致人們在關注社交媒體的同時學習和工作效率下降,並出現自戀症、強迫症、多動症、社交恐懼症、抑鬱症等“自我凌亂”(iDisorder)現象。
現在美國有這麼一批“社交控”:不檢查手機就沒法安心的吃飯、睡覺;不在Facebook上表現一下自己就心裡難受;當看到自己發表的狀態有不少回應或者“喜歡”(贊/頂)時就高興地不得了。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神經學教授拉里 羅斯(Larry Rosen)認為: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表現出這種現象,羅斯稱這種現象為“自我凌亂”(iDisorder)。這種“自我凌亂”現象的集中表現就是:由於高頻率的試用高科技裝置,而日益明顯的表現出的一種自戀症、強迫症、多動症、社交恐懼症、抑鬱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等。
羅斯還認為,處於現在這個高度社會化的年代,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一些這樣的疾病當中。但是,這些疾病還是有挽救辦法的,而且很簡單——暫時隔絕這些社交網路和其他的一些聯絡方式,假裝自己是生活在1985年。
然而令羅斯一場氣憤的是很多人在知道這個治療辦法後都不能堅持下去。
最近羅斯和南希 奇弗(Nancy Cheever)以及馬克(L. Mark Carrier)合著的新書《自我凌亂》(iDisorder)受到了美國媒體的一致好評。書中提到“雖然科技並未使我們瘋狂,但它卻會加速我們的凌亂傾向”。
每天結束工作回到家裡你習慣性地開啟膝上型電腦,這可能就是你強迫症行為的警告訊號。每天登入Facebook發表帶“我”的幾十條狀態,這也是自戀症的體現。
狀態更新中使用了詛咒有關的詞,且包含更少的積極內容和更多的宗教用詞,這就意味著你已經患上了抑鬱症。因為一直上網而未能及時完成工作,那麼你可能已經患上了了多動症。
報告稱,儘管科技會加深抑鬱行為,但快速的脫離這些東西卻會加速焦慮的水平。隨著焦慮越積越深,自我凌亂也將越嚴重。
羅斯的研究發現沒有人——忽略性別和年齡——能夠進行多工處理,儘管有時候一些多工作業要比另一些容易得多。
他說:“這項工作的任務是先了解如何將注意力放在某件東西上,然後處理得當後,將注意力轉移至另一件事情上。”
為了擊潰那些將科技視為“壞東西”的想法,羅斯開始了身體力行。他是第一個每天至少查閱自己Facebook賬戶半小時的研究人員。
與刪除所有社交網站的賬號相比,他更主張“技術突破”。
然而,他實施的具體想法卻是反常態的。
例如,上課剛開始時,羅斯會鼓勵學生將手機掏出來放在桌子上並在上課前與某位聯絡人通話一分鐘;然後,他又指示他們將手機靜音並將其置在垂直於臉部的桌面上。他說:“就是你能夠輕易看到的地方”。
“手機的曝光度會刺激大腦,但你不必擔心,因為你會被允許在少於15分鐘的時間內再次檢查一下”。
他提倡裝置擁有者在工作,吃飯或者試圖做作業時使用這種方式。羅斯解釋稱,這種方法正是被設計以用來停止分心且保持注意力的。
對於這些技術是否也會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羅斯表示,兩方面的影響肯定都會有的;就如Facebook,儘管它使人們變得更加自戀,但也讓人們更加具有親和力。
他說:“強大的‘贊’(Like)按鈕具有驚人的力量,人們總會為更多人喜歡他們的狀態而感到興奮不已”。
但他同時也指出,社交媒體可以採取收費的經營模式以促進我們更加深入的思考。
現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有各自的利和弊。就如電視機,電話和汽車為我們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各個問題一樣。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在處理棘手的社交問題時保持你的思維?
via: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