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是網際網路的必然產物,正所謂“無社交不互聯”,器物永遠只是過渡,而人與人的連線才是一切為之努力的終點。我們創造完了工具後,工具也在反過來塑造我們。而這種塑造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它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美好可能性的同時,也可能帶來了更深遠的破壞。最新的研究報告表明,當你的Facebook好友和你解除好友關係時,你體驗到焦慮和消極情緒的程度和你使用Facebook的程度成正比。除此 之外,你和好友的親密程度;你明確知道誰將你刪除;自己所感知的對方接觸好友關係的原因;以及誰優先提出好友申請都對最後的傷害程度有影響。

  研究者發現,“長期使用Facebook將意味著使用者投入大量精力維持Facebook好友關係,當他們失去其中的一個朋友後將產生強烈的認知和情緒反應”,這意味著你花在Facebook上的時間越多,某個好友的主動“消失”對你造成的傷害越大。
  研究者們測量了人們自己感知的對方解除好友關係的原因,比如自己在 Facebook過於活躍、發表了極端觀點、發表了不恰當的評論;或者在真實 生活中與對方發生了不快;或者雙方並不是太瞭解。雖然大多數人們相信好友是因為線下事件與自己斷交,但是如果對方是因為Facebook有關的原因接觸好 友關係,這會激發使用者最強烈的消極情緒反應。
  自己是否主動發出好友申請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當你主動向他人發出好友申請時,你已經將自己置於一個較低的地位,你必須耐心等候自己的申請是否會 被接受。如果對方在接受好友申請後又解除這段好友關係,這將引起你的認識失調。想知道他為什麼之前要接受好友申請的這類念頭可能會引發你的沉思以及負情 緒。
  和現實生活一樣,Facebook上越親密的關係破裂,對你造成的傷害越大。不過這裡的例外是家長,由於Faceboo中的學生群體比較反感和自己的父母成為線上好友,因此當父母和自己解除好友關係時並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網際網路現在是越來越發達了,越來越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甚至有些人會分不清現實和網路的區別,但是現在這個階段,這個研究還是告訴我們,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要適度的迴歸到正常的生活和交往,也許現在你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在發微博,需要關掉這些網路交往軟體,抽空來陪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