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已經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上映了快一個月的《星球大戰 :最後的絕地武士》,終於在上週五(1 月 5 日)正式登陸了中國。不過跟它在北美叫好又叫座的佳績相比,中國觀眾對它的反響並不算太激烈。本週末,一部愛情喜劇以黑馬之勢贏過了這部太空情懷大作。
其實也不難理解中國觀眾對《星球大戰》系列的冷淡反應。儘管第一部星戰電影在 1977 年就已問世,並且幾乎開創了電影史上的一個高潮,但直到 2016 年,拿下《星球大戰》版權的迪士尼才把這系列電影正式引進中國。在那之前,《星球大戰》系列也只是在小眾的星戰粉絲圈子裡刷一刷存在感。
雖然兩年的時間還不足以像在其他地區一樣培養出一代忠實的星戰粉,但電影中各個角色的突出表現,足以在那些對宇宙、太空以及科幻電影感興趣的觀眾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跟已經被大家所熟知的漫威宇宙和 DC 宇宙一樣,《星球大戰》系列也是一個內容豐富、浩瀚無垠的“宇宙”。在每部《星球大戰》電影的開始,都會出現那句熟悉的臺詞和背景音樂: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銀河系……(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far away……)
這個“銀河系”,不是我們傳統認知意義上的銀河系,而是包含有核心區(Core)、內環(Inner Rim)、中環(Mid Rim)、外環(Outer Rim)、擴張區域(Expansion Region)、殖民區域(Colonies)、西境(Western Reaches)、未知區域(Unknown Regions)等在內的一片浩瀚星系。
(圖片來自:Nerds On Earth)
在這片星系裡,每一個星球上都有自己的居民。他們之中,有勤勞善良的正義人士,也有邪惡黑暗的反派。
如今,加上近期上映的《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星戰系列電影(不包含外傳)已經出到了第八部。儘管一開始喬治·盧卡斯採用了“先拍四五六部再拍一二三”的倒敘手法,但故事的三條主線始終不變:
- 銀河共和國被篡權為銀河帝國,共和國維護者成立反抗軍對抗新的銀河帝國;
- 絕地武士的鬥爭與興衰;
- 天行者家族的變遷。
而串起這三條故事線的,就是電影中的各個人物角色。他們或正或邪,還有的,亦正亦邪。但在這麼多的角色之中,到底哪些人物的存在感更高一些呢?
(圖片來自:Lustrious Charming)
資料分析師 Jacob Olsufka 在對《星球大戰》系列前七部電影的資料進行分析之後,製作出了一個視覺化的圖表,來向我們展示這些出現在星戰電影中的人物的出場時間。
本資料由優閱達大資料生態(微信公眾號:dkmeco)進行了視覺化處理,詳情可前往圖表頁面進行檢視。
在 Jacob 製作的這個圖表中,《星球大戰》系列中的人物大致被劃分為了三種:光明的(Light Side)、黑暗的(Dark Side)和中立的(Neutral)。不過他也指出,這個分法並不絕對,主要是為了顯示出差別,便於分析。
但是在電影中反抗軍和帝國的激烈鬥爭的映襯下,雙方的“勢不兩立”不可謂不明顯。
(圖表製作工具:Tableau)
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The Emperor)、選擇效忠帝國的凱洛·倫(Kylo Ren)、西斯領主杜庫伯爵(Count Dooku),都是明顯的反派。
而天行者盧克(Luke Skywalker)、絕地大師歐比旺·克諾比(Obi-Wan Kenobi)等角色,也是根正苗紅的正義使者。
但是對於達斯·維達(Darth Vader)這類由正轉邪的重要人物,圖表中也分別顯示出了他作為絕地武士時的英雄表現,和轉投邪惡帝國之後的黑暗一面。因為頗具反轉效果的一生,他當之無愧地成為星戰系列電影中出場時間最多的那一個。
而緊隨其後的出場時間大戶,不是天行者盧克,也不是帝國皇帝,而是機器人 R2-D2。它成為少有的幾個出現在所有星戰電影中的角色。
同樣很有存在感的機器人角色還有它的好基友 C-3PO,它還在最新一部星戰電影中登了場。圓圓的 BB-8 雖然也圈了不少粉,但由於它出現得太晚,想要上榜可能還得再等幾年。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在反派這邊,對反抗軍窮追猛打的帝國皇帝,成為達斯·維達之後出場時間最多的那個。不過在新電影中,他終於去領盒飯了。
而縱觀七部電影,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正義終究會戰勝邪惡。它不僅表現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上面,也在人物角色的出場時間上面有所展現。
(在《星球大戰 7》中,反派的出場時間僅佔全片的 16%。)
在七部星戰電影中,反派角色的出場時間最多不會超過全片的 25%,而正面角色的出場時間最高則達到全片的 79%。說明再厲害的反派,最後還是會敗給正義的那一方。
(圖片來自:YouTube)
不過在整個《星球大戰》系列之中,來自正邪兩方的力量對比本來就是電影的主旋律。就像原力呼喚平衡一樣,正義和邪惡的力量總是此消彼長,從而引發永不停歇的探索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