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對Facebook平臺的態度已經改變。最近,美國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的比爾·古爾利(Bill Gurley)撰文闡述了Facebook、iOS、Android、eBay等平臺企業如何管理他們的生態系統。此文值得一讀。我很認同文中對Facebook的看法。最近與矽谷的其他創業者進行溝通後,我發現業界似乎已經達成共識:Facebook平臺並不適合創業公司。
上個月,我甚至聽一位頗有名望的風投人士說:如果你的多數使用者都來自Facebook,那就不值得的投資。
看來情況的確很糟。這似乎與三四年前截然相反,彼時,所有人都在為Facebook開發應用,並在自己的產品中深度整合這家社交網路。我還記得有一次去一家孵化器時,他們的負責人驕傲地說:“這一層的人都在開發Facebook應用。”當時,大家認為將會出現一些新東西,認為“社交作業系統”將構建網際網路的新層次。
後來發生了什麼?開發者為什麼紛紛開始厭惡Facebook?
這篇文章將對上述因素加以詳細闡述。或許這也可以啟迪未來的平臺,幫助他們更好地與開發者合作,也希望Facebook能夠最終解決這些問題。我並不認同文中的所有觀點,但為了全面闡述,我還是會羅列我所聽到的所有觀點。
1、缺乏病毒性
Facebook平臺釋出之初,彷彿開啟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新天地。你幾乎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我聽說iLike音樂分享服務在Facebook平臺釋出之初,就實現了大幅增長,原因是他們發現可以在檢視好友名字時展示邀請介面,人們這時都會毫不猶豫地點選“OK”。由於可以輕鬆邀請到使用者的所有好友,幫助這款應用獲得了迅猛發展。由於此舉對使用者體驗不利,因此Facebook取消這種模式完全在情理之中,儘管開發者還是對它情有獨鍾。Zynga和Viddy同樣受益於此。
但現在,這種病毒式傳播渠道已經完全關閉,雖然理由很充分,但第三方應用卻很難再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獲得可持續的病毒式增長。很多去年還存在的渠道今年已經消失,而且沒有任何替代方案。所以,開發者的熱情已經降溫,轉而在TechCrunch的活動上釋出移動應用,希望能在iOS平臺中取得成功——這種方式似乎仍對一些開發者有效,所以開發者開始專注於此。
2、廣告費率較高
Facebook和谷歌等平臺的吸引力在於,他們提供了有機營銷渠道(分別通過資訊流和搜尋結果來實現)和付費渠道(可以將付費內容差摻雜到有機內容中)。幾年前,Facebook上有許多低價廣告位,很多企業會同時採用有機渠道和付費渠道。這是因為Facebook有著長遠的目標,希望構建自己的廣告基礎設施,他們允許廣告主通過競價慢慢推升該公司的廣告業務,而不是在所有頁面上都鋪滿AdSense廣告。
Facebook一個月的頁面瀏覽量達到1萬億次,所以難免有很多廉價廣告位。很多開發者和廣告主都能夠買到大量的廉價流量,然後藉助自己的虛擬商品或電子商務業務變現這些流量。
但隨著廣告費率的逐漸上升,這種模式漸漸失效。而伴隨著病毒性的降低,實際的使用者獲取成本也在上升,因為開發者所獲得的“免費”使用者越來越少。到了2013年,這種模式已經很難有利可圖。從某種意義上講,Zynga和Groupon就曾經憑藉Facebook的龐大頁面瀏覽量取得了成功。他們幾年前可以購買1億使用者,但現在,吸引新使用者的難度會大很多,他們開始著眼其他平臺。
3、工具頻繁改版
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笑話:開發者最怕收到的就是Facebook發來的郵件,因為Facebook會在這類郵件中告知開發者,需要對應用進行升級,以便適應該公司的全新API(應用程式設計介面)。Facebook有著卓越的工程師文化,反應非常迅速,但這也意味著他們的開發者同樣要對應用頻繁調整。你的調整速度需要與Facebook一樣快。看看Facebook的“開發者調整”頁面,就知道他們的改版頻率有多高了。
這種調整也給Facebook平臺上的應用帶來了高額的維護成本,因為你得專門抽調優秀的工程師來不斷進行維護,放棄一些新穎的專案。今天可以用的渠道明天或許就不能用了。即使你在人事、商業模式、融資等方面考慮周全,制定了重要決策,可一旦Facebook平臺做出調整,你還是要被迫中斷。這種事情每過幾個月就會發生一次,整個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
4、與Facebook競爭
至少在某些服務領域,Facebook希望加強自家產品的競爭力,而不只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平臺。如果你與一些文字或圖片應用,甚至步話機應用的開發者溝通一下,便會聽到不少應用被迫關閉的故事。由於移動應用浪潮席捲全球,所以功能重疊總是在所難免。我甚至聽說Facebook不允許一些資訊應用在該平臺上購買廣告——不僅關閉了API,甚至直接拒絕他們投放廣告。這的確很有意思。
5、資訊流空間有限
Facebook的很多渠道問題都可以歸結為資訊流空間有限。使用者每次訪問Facebook時通常只會檢視前10條或20條內容,能夠進入這個序列便可以獲得回報。這便引發了各種問題,因為隨著使用者在Facebook上花費的時間增多,各種新活動也會增多:
——他們會“贊”更多頁面
——新增更多好友
——“訂閱”更多名人
——嘗試更多應用
——用Facebook賬號登入更多應用
這一切都意味著News Feed演算法需要清理更多的內容。不僅使用者的活動會增多,廣告主購買的“贊”和應用安裝量也在增多。這便導致所有人都會努力在資訊流中爭奪一席之地,但這卻是一場零和遊戲。這一切都會導致營銷渠道的飽和,從而逐步降低渠道的吸引力。
6、移動平臺前景更好
移動平臺的崛起似乎是再明顯不過的趨勢,正因如此,開發者的注意力才轉向了移動平臺,為的是從中獲得新生。你或許聽說過,Supercell最近以7.7億美元的估值融資1.3億美元。你上次聽說一款Facebook應用是在什麼時候?現在還有多少投資者願意投資Facebook應用?在與他人溝通時,我發現很多人認為移動市場仍然蘊含很多機會,而且擁有足夠的穩定性。
Facebook平臺當何去何從?
從很多角度來看,Facebook平臺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除了谷歌之外,或許沒有一家公司能如此不計回報地為開發者輸送如此多的免費流量。所以,不能一味抱怨Facebook的不好。該平臺推出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們也從中吸取到很多教訓。其中一個教訓是:讓開發者滿意和讓使用者滿意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同一項決策可以讓Facebook成為一家好企業,但卻未必能讓它成為一個幫助開發者獲取使用者的好平臺。
Facebook能否像多年前那樣重新吸引開發者的關注?我認為可以,但他們首先必須搞清楚自己的平臺究竟渴望什麼樣的應用,並幫助這些合作伙伴取得成功。他們必須要通過一些證據,證明開發者可以在它的平臺上發展壯大。微軟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平臺,因為有很多以Windows為基礎的企業都得以上市——除非你瞄準了一個價值巨大的市場,否則微軟很少會橫刀奪愛。
我認為,如果開發者和創業社群再次聽到Facebook的成功案例,他們肯定願意重新嘗試一下。但與此同時,iOS和Android的確在憑藉更加廣闊的機會吸引著開發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