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尋找一些關於富文字編輯器的資料,然後發現了這個名為 Pell 的專案,它是一個所見即所得(WYSIWYG)的文字編輯器,雖然它的功能很簡單,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它只有 1kb 大小。而專案最核心的檔案 pell.js 只有130行,即使加上其它部分,總的 js 數量也不到200行。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決定看看它的原始碼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專案的主要程式碼在 pell.js
檔案中,其結構很簡單,主要功能的實現依賴於以下的幾個部分
actions
物件exec()
函式init()
函式
Document.execCommand()
先從最簡單的部分看起, exec()
函式只有下面三行:
1 2 3 |
export const exec = (command, value = null) => { document.execCommand(command, false, value); }; |
它將 document.execCommand()
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包裝,Document.execCommand() 就是這個編輯器的核心,其語法如下
1 |
bool = document.execCommand(aCommandName, aShowDefaultUI, aValueArgument) |
aCommandName
是表示想執行的命令的字串,比如:加粗 ‘bold’,建立連結 ‘createLink’,改變字型大小 ‘fontSize’ 等等aShowDefaultUI
是否顯示預設的使用者介面aValueArgument
有些命令需要額外的輸入,如插入圖片、連結時需要給出地址
注:經過我的試驗,在 Chrome 下改變 aShowDefaultUI 的值並未發現影響,這個 stackoverflow 的問題中提到這是一個來自於舊版 IE 的引數,所以這裡設定為預設的 false 即可。
actions 物件
檔案中定義了一個名為 actions
的物件,對應的是下圖工具欄上的這一行按鈕, actions
中的每個子物件都儲存了一個按鈕的屬性。
部分程式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const actions = { bold: { icon: '<b>B</b>', title: 'Bold', result: () => exec('bold') }, italic: { icon: '<i>I</i>', title: 'Italic', result: () => exec('italic') }, underline: { icon: '<u>U</u>', title: 'Underline', result: () => exec('underline') }, // … } |
這段程式碼中顯示了名為 bold
,italic
,underline
的三個物件屬性,對應於工具欄中前方的加粗、斜體、下劃線按鈕,可以看出它們的結構是相同的,都有下列三個屬性:
icon
: 如何在工具欄中顯示title
: 就是 title 啦result
: 一個函式,會賦給按鈕作為點選事件,呼叫之前所提到的exec()
函式來對文字進行操作
現在已有了 actions
物件,那麼如何使用它呢?這就要看看 init()
函式了,它會根據一定的規則從 actions
物件中選出元素組成一個陣列,陣列的每一項都會生成一個按鈕。下面程式碼中的 settings.actions
即為此陣列,其中的每個元素都對應一個顯示在工具欄上的按鈕。settings.actions
的生成規則會在後面進行解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 pell.js 中的 init() 函式 settings.actions.forEach(action => { // 新建一個按鈕元素 const button = document.createElement('button') // 給按鈕加上 css 樣式 button.className = settings.classes.button // 把 icon 屬性作為內容顯示出來 button.innerHTML = action.icon button.title = action.title // 把 result 屬性賦給按鈕作為點選事件 button.onclick = action.result // 將建立的按鈕新增到工具欄上 actionbar.appendChild(button) }) |
這樣陣列中的每個元素就都生成了一個工具欄上的按鈕了。
init() 初始化函式
想使用 pell 編輯器時,只要呼叫 init()
函式來初始化一個編輯器即可。它接收一個 setting
物件作為引數,其中包含這樣的一些屬性:
element
: 編輯器的 DOM 元素styleWithCSS
: 設定為 true 時,將會用代替
actions
onChange
其中最重要的是 actions
,它是一個陣列,包含了你想在工具欄顯示的按鈕列表。
actions
陣列中可以有這幾種元素:
- 一個字串
- 一個有
name
屬性的物件 - 一個物件,沒有
name
屬性,但有生成一個按鈕的必需屬性icon
,result
等
在 init()
函式中會把這個 actions
引數 和 pell.js 中定義的 actions
物件組合起來,可以將 actions
物件當作一個預設設定,看以下程式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actions: [ 'bold', 'underline', 'italic', { name: 'image', result: () => { const url = window.prompt('Enter the image URL') if (url) window.pell.exec('insertImage', ensureHTTP(url)) } }, // ... ] |
如果引數物件 setting
中不包含 actions
陣列, 則會預設使用之前定義的 actions
物件來初始化。
init() 函式裡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建立一個可編輯區域,這裡建立了一個 div
元素,將其 contentEditable
屬性設為 true
,從而可以在這裡使用之前提到的 document.execCommand()
命令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建立編輯區域的元素 settings.element.content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 讓 div 成為可編輯狀態 settings.element.content.contentEditable = true settings.element.content.className = settings.classes.content // 當使用者輸入時,更新頁面的相應部分 settings.element.content.oninput = event => settings.onChange(event.target.innerHTML) settings.element.content.onkeydown = preventTab settings.element.appendChild(settings.element.content) |
流程整理
最後以“插入連結”為例來梳理下整個編輯器的流程:
一、在呼叫 init()
函式時,在引數物件的 action
陣列中加入以下一項
1 2 3 4 5 6 7 |
{ name: 'link', result: () => { const url = window.prompt('Enter the link URL') if (url) window.pell.exec('createLink', ensureHTTP(url)) } } |
二、在 init()
的執行過程中,會檢查已定義的 actions
物件中是否有 link
這個屬性。經檢查屬性確實存在
1 2 3 4 5 6 7 8 |
link: { icon: '?', title: 'Link', result: () => { const url = window.prompt('Enter the link URL') if (url) exec('createLink', url) } } |
因為傳入的引數中有 result
這一項,所以用傳入的 result
來代替 link
物件中的預設值,然後將修改過的 link
物件放入 settings.actions
陣列中。
三、對 settings.actions
陣列進行一次迭代來生成工具欄,link
物件作為其中的一項生成了一個“插入連結”的按鈕。result
屬性成為其點選事件。
四、點選“插入連結”的按鈕後,會讓你輸入一個 url,然後呼叫 exec('createLink', url)
在編輯區域插入該連結。
編輯器其它按鈕的功能流程也類似。
這樣 Pell 編輯器的大部分內容就講解完畢了,剩餘部分還需要自己去看原始碼。畢竟專案的程式碼不長,以此作為文字編輯器的入門倒不錯。
2017年的最後一篇文章了,再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