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IT資料中心微信賬戶:i199IT
北京市統計局釋出人口抽樣調查報告,首次公佈了環線人口分佈情況。其中,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1228.4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的57.1%。資料顯示,五年以來,北京人口增速平穩下降,這與產業結構調整、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生活成本、交通成本提升有關。
【增量變化】 常住外來人口增量比重大幅下降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與2013年相比,增加36.8萬人,增量減少8.7萬人,增速為1.7%,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為818.7萬人,與2013年相比,增加16萬人,增量減少12.9萬人,增速為2%,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
“十二五”以來,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呈平穩下降的趨勢。增量從2011年的56.7萬人降至2014年的36.8萬人,增速從2.9%降至1.7%,是“十二五”以來最低水平。常住外來人口的增量、增速進一步放緩。增量從2011年的37.7萬人降至2014年的16萬人,增速從5.4%降至2%。常住外來人口增量的比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從“十二五”前三年常住外來人口增量占人口增量的比重64.2%,降到2014年的43.5%。
【環線分佈】 三環至六環人口占全市57.1%
從環路上看,環路人口分佈呈圈層向外擴充,即由二三環內向四環外聚集。2014年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1228.4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的57.1%;四環至六環間聚集了941萬人,佔全市的43.8%;五環以外1098萬人,佔全市的51.1%。
常住外來人口與常住人口在環路分佈情況基本一致,且向外擴充聚集的特點更加突出。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637.6萬人的常住外來人口,佔全市的77.9%;四環至六環間聚集了532.1萬人,佔全市的65%;五環以外422.5萬人,佔全市的51.6%。
【行政分佈】 功能擴充區常住人口達1055萬人
從四個功能區看,2014年末,城市功能擴充區常住人口最多,達到1055萬人,佔49%;其次是城市發展新區,常住人口為684.9萬人,佔31.8%;首都功能核心區和生態涵養髮展區常住人口相對較少,分別為221.3萬人和190.4萬人,所佔比重分別為10.3%和8.9%。城市功能擴充區常住外來人口最多,達到436.4萬人,佔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的53.3%;其次是城市發展新區,常住外來人口為296.9萬人,佔36.3%;而首都功能核心區和生態涵養髮展區常住外來人口相對較少,分別為54萬人和31.4萬人,所佔比重分別為6.6%和3.8%。
從區縣看,常住人口位居前三位的是朝陽區、海淀區和豐臺區,三區人口占全市總量的46%。常住外來人口位居前三位的是朝陽區、海淀區和昌平區,三區外來人口占到全市的52.6%。門頭溝區、平谷區、密雲縣和延慶縣四個區縣常住外來人口均不足10萬,佔全市比重僅為2.6%。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1311人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 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2011年為1230人/平方公里)。
西城區常住人口密度最高,為25767人/平方公里,而延慶縣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從首都功能核心區開始向外圍逐漸降低。核心區人口密度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擴充區的2.9倍,是城市發展新區的22倍,是生態涵養髮展區的109.9倍。
【從業人員】 批發零售業147.8萬人
從產業情況看,2013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共有從業人員1111.3萬人,比2008年末增加294.5萬人,增長36.1%。其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16.6萬人,增加15.4萬人,增長7.6%;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94.7萬人,增加279.1萬人,增長45.3%。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五位的是:批發和零售業147.8萬人,佔13.3%;製造業138.5萬人,佔12.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41.7萬人,佔12.8%;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93.0萬人,佔8.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95.2萬人,佔8.6%。
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的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擴充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城市功能擴充區595.6萬人,佔53.6%;城市發展新區246.9萬人,佔22.2%;首都功能核心區202.3萬人,佔18.2%;生態涵養髮展區66.2萬人,佔6.0%。
從就業人口構成看,2013年,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所佔的比重分別為8.4%、12.8%和8.6%,比2004年分別提高4.4個、3.8個和3.1個百分點。製造業從業人員繼續排在前列,但其規模已從2004年的148.8萬人降到138.5萬人,減少10.3萬人,所佔比重下降8.6個百分點。就業結構的變化反映出本市產業結構向更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方向發展。
【資源分佈】 中心城區高校師生佔全市83.6%
從公共資源分佈情況看,據市教委資料,2013年全市高校在校學生和教職工數為102.0萬人。分功能區看,中心城區(核心區和擴充區)為85.3萬人,佔全市總量的83.6%;分隸屬關係看,央屬高校(包括教育部和其他部委高校)為63.5萬人,佔62.2%。更為突出的是,央屬高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為58.4萬人,佔中心城區高校人數的68.5%,佔到央屬高校人數的92%。
據市衛計委資料,2013年全市醫院共有647個,從業人員21.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醫院數為438家,佔全市總量的67.7%,醫院從業人員為17.1萬人,佔全市的79.5%。駐京部隊的15家三級甲等醫院全部位於中心城區,涉及從業人員3.6萬人。
公共資源的集中以及公共服務的高質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全國知名的小學、中學、大學大部分都聚集在北京,並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醫療衛生機構也是如此,2013年,首都功能核心區21家三級醫院的診療人次達3651.9萬人次,其中外省市的有1074.4萬人次,佔29.4%。首都功能核心區接待住院人次72.8萬人次。其中,外地住院人次佔比達49%。如果考慮到陪同及陪護人員,以及帶動的醫院周邊小規模餐飲住宿和輔助服務人員,集聚的人更多。公共資源的聚集和分佈不均,帶來了交通、環境和眾多的社會問題。
【變化趨勢】人口從中心城區向發展新區聚集
從各功能區常住人口比重變化看,城市發展新區的人口所佔比重,從2011年的31.2%上升到2014年的31.8%,上升了0.6個百分點,城市功能擴充區人口所佔比重僅增加0.1個百分點,而首都功能核心區及生態涵養髮展區人口所佔比重分別下降0.3個和0.4個百分點。從各功能區人口增速看,城市發展新區人口增長最快,與2011年相比,快於全市2.1個百分點。這一變化體現了人口從中心城區向發展新區聚集的趨勢。
北京首次披露北京各環線人口分佈資料,65%的常住外來人口分佈在四環外。五環外的人口超1000萬,接近北京總人口的一半。小編也是終於找到了帝都堵車的真正原因,一千萬人日出奔向市區,日落而歸,如此規模,不堵才怪。2000多萬的帝都人民究竟是怎樣的分佈情況呢?小編這樣為您解析。
以下為資料圖示:
北京總人口:2151.6萬。
超過北京市總人口的世界國家只有不到58個,北京市總人口接近於澳大利亞的國家人口(澳大利亞人口約2400萬人)。
二環內:148.1萬人,佔全市6.9%,常住外來人口40萬人,佔外來人口4.9%。
相當於鼎盛時期的盛唐都城長安,人口大約超一百萬人,外國人達10萬之眾,佔一成左右。
二環至三環:257.3萬人,佔全市11.9%,常住外來人口77.2萬,佔外來人口9.4%
相當於三國時代東吳末期總人口(吳末帝天紀四年:人口約253萬人)。
三環至四環:287.5萬人,佔全市13.4%,常住外來人口105.5萬人,佔外來人口12.9%。
相當於戰國時一統天下掃六合的秦國總人口(約300萬人口,尚未定論,僅供參考)。
四環至五環:360.7萬人,佔全市16.8%,常住外來人口173.5萬人,佔外來人口21.2%。
相當於德國首都柏林的總人口(柏林總人口:約340萬人),帝都四環至五環內藏著德國首都一個城市的人口。
1
五環至六環:580.2萬人,佔全市26.9%,常住外來人口358.6萬人,佔外來人口43.8%。
五環至六環的外來常住人口占北京城的一半,此區域間的外來常住人口相當於足球強國烏拉圭整個國家的人口(烏拉圭人口約340萬人)。
六環外:517.7萬人,佔全市24.1%,常住外來人口63.9萬人,佔外來人口7.8%。
六環外的人口占北京城市的四分之一,外來人口卻不到一成,足以見之六環外分佈著眾多的北京本地居民,六環外人口比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市區人口還多(洛杉磯人口約460萬人)。
常住人口前三位的區域: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佔全市人口的46%。
常住外來人口前三位的區域:朝陽區、海淀區、昌平區,佔全市外來人口的52.6%。
摘自:北京晚報
http://bjwb.bjd.com.cn/images/2015-05/21/03/0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