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跨國公司,您最先想到哪家企業?是美國蘋果、德國大眾還是韓國三星、日本東芝?一個個名頭如雷貫耳、享譽全球!現如今,曾經專屬於國外企業的“跨國公司”名頭也能用在中國企業身上了——華為、海爾、吉利、五礦、中石油、中石化、三一重工、阿里巴巴……越來越強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走向海外,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據《人民日報》5月8日報導,進入新世紀之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下,我們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中國的跨國公司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弱到強,逐步成長為全球跨國公司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中國的跨國公司與早年的“走出去”有哪些不同?跨國經營給企業帶來哪些變化?對標國際一流,我們們的跨國公司還要在哪些方向努力?今天起本版推出“中國也有了跨國公司”系列報導,回望中國跨國公司的成長之路,總結併購投資中的收穫與艱辛,展望未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前景。

——編者

長得壯、長得快、長得好

去年中國跨國公司前100名海外資產總額超7萬億元,比5年前提高了1.18倍

“我們的產品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108個工廠,一半在國內、一半在海外;全球十大研發中心有8個在海外;2016年全球營業額292億美元,海外佔34%。”在我國最早揚帆出海的企業之一——海爾集團,總裁周雲傑向記者丟擲一組很有說服力的資料。

從表象上看,界定一家企業是否為跨國公司一般有三個指標,即資產、營業收入、員工數量中海外部分佔公司總規模的比例。大致而言,這些比例能達到20%—30%以上,即可算作跨國公司。

從內涵上講,跨國公司則要符合更高要求。“跨國公司不僅需要業務國際化,還需要戰略國際化、結構國際化。”普華永道中國北方區企業併購部主管合夥人錢立強具體解釋道,在戰略上,跨國公司不能只把目光限於國內,而要放眼全球去採購原料、配置人員、安排生產與研發,此外,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機構設定結構也都要符合國際化特點。

跨國公司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的一種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實力的逐步增強,我國一批大型企業集團相繼進入世界500強。資金、管理、技術、品牌等方面的優勢,使他們得以融入全球價值鏈、整合國際優質資源,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大幅提升。

——看規模,中國跨國公司的體量不斷擴大。

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繆榮告訴記者,中國已經湧現一批跨國公司,業務遍佈全球,境外營業收入、貢獻利潤佔到相當比例,有的甚至超過一半,具有明顯的跨國公司性質。中國企業聯合會的調研表明,2016年,中國跨國公司中前100名的海外資產總額達到7.1萬億元,比5年前提高了1.18倍;海外營業收入達到4.7萬億元,比5年前提高了52.6%;海外員工總數達到101萬人,比5年前提高了1.4倍。

——看態勢,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勢頭迅猛。

中糧集團收購荷蘭尼德拉、海爾併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美的收購庫卡……這兩年,中國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動作連連。“十幾年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還處於嘗試階段,也付出過一些學費。進入新世紀後,在中國加入WTO以及‘走出去’政策的背景下,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下,企業海外投資變得平常,大中小企業齊頭並進。”在繆榮看來,最近幾年,我國大型企業加快進行全球化佈局,海外投資領域日漸多元化,投資更具戰略性,投資方向從產業鏈整合轉向全球資產配置,在全球價值鏈中不斷上移。

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

跨國公司成長“三部曲”:產品銷售國際化,研發及生產國際化,品牌及管理體系國際化

跨國公司,是不少企業夢寐以求的目標。而成長為跨國公司,需要付出踏踏實實的努力。

“先是產品銷售國際化,實現服務體系當地化,再是研發及生產國際化,最後是品牌及管理體系國際化,特徵是企業品牌在全球範圍具有良好聲譽,內外部產業鏈在全球範圍內合理佈局與動態調整,引領行業發展並對行業標準具有話語權。”在中冶集團海外工程管理部部長徐永傑眼中,跨國公司成長一般要經歷這樣三個階段。

透過海爾與五礦的成長案例,我們可以更生動地看到跨國公司的成長曲線——

先看海爾,製造業企業,中國家電行業的領軍者。對過往20多年國際化程式,周雲傑將其概括為“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

走出去,1991年—1997年。創立於1984年的海爾真正瞄準海外市場,始自上世紀90年代初。彼時的海爾,儘管有過零散出口,但品牌的海外影響力畢竟有限,只能以學生用的桌式冰箱等“縫隙產品”開路。“當時我們不是為了把產品輸出去,而是為了創品牌,從產品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等方面全面提升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能力。”

走進去,1998年—2008年。這一時期,海爾的產品策略從“縫隙”轉向“主流”,產品要瞄準當地消費者的主流需求,銷售要力爭進入當地的主流渠道,自1999年海爾建立美國海爾工業園之後,設計、製造、銷售逐步實現了海外當地化。2008年,海爾成為全球白色家電的銷量翹楚。

走上去,2008年至今。“走上去就是開放整合,把全球資源都變成企業發展的資源。”傲視全球之後的海爾開始逐步展開大型的跨國併購:2011年收購三洋白電,2012年收購紐西蘭斐雪派克,2016年6月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其目標就是讓海爾變成在全球消費者中家喻戶曉的一個系列品牌。

在海外出售的海爾家電(資料圖)

再看五礦,金屬礦產資源類中央企業。2000年之前,五礦集團只是礦業領域的國際貿易商。然而,單純貿易不足以支援企業發展目標,加上我國國內金屬礦產面臨巨大發展瓶頸,“國字頭”的五礦集團開始轉向資源行業投資。2004年以來的一系列海外併購,讓五礦集團擁有了近千億元的海外資產。回眸10餘年歷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五礦國際”)總經理高曉宇也來了個“三分法”:

從零起步的試水期。2004年,五礦集團發起對加拿大一家上市公司的併購,併購資金規模超過50億加元,為當時國內最高。由於種種原因,此次併購未能成功,但通過這次嘗試,積累了經驗,鍛鍊了隊伍,對此後發展大有裨益。2006年,五礦國際與智利國家銅公司合作,通過提供預付款資金幫助其開展建設,獲得了為期15年的電解銅供應。在這種產能投資模式下,五礦國際迴避了沒有專業開發團隊、缺乏海外經營能力的短板,通過“虛擬股東”的角色獲得了穩定的經濟回報。

奠定礦業發展基礎的成長期。2009年6月,五礦集團在收購了澳大利亞OZ礦業銅、鉛鋅和鎳礦資產後,在澳洲成立了新公司MMG負責礦業資產的管理開發和運營。此次併購,不僅獲得了可觀的礦產資源,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支國際化的礦業運營管理團隊,為五礦的國際化礦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全球化運營的發展期。2014年,MMG完成對祕魯邦巴斯銅礦專案的收購,目前已實現按期、按預算投產、達產,創造了同類礦山領先水平,也表明五礦集團具備了世界級資產的運營能力。高曉宇說,“看到我們在安全、社會責任上的優異表現,很多礦業公司對我們表示,‘以後一旦賣資產,你們就是最理想的買家’。”

有挑戰、有機遇、有未來

中國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程度同已開發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企業的影響力和全球行業地位尚待提升,未來大有可為

在全球經濟的大舞臺上做生意,讓中國跨國公司受益頗多。

一方面,中國的跨國公司通過在境外建立研發中心或併購等方式,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向全球價值鏈高階進軍。比如海爾,已在已開發國家初步樹立了中高階形象,在歐洲市場的冰箱單價從2004年的99歐元,提高到平均500歐元,最高達到2999歐元。又如華為,全球品牌知名度連年提升,還獲得了西方媒體的讚譽:“如果沒有華為,西伯利亞的居民就收不到訊號,乞力馬紮羅火山的登山客就無法找人求救。”

另一方面,中國的跨國公司通過整合全球資源,也擴大了自身發展空間。周雲傑表示,海爾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之後,採購平臺隨之擴大,採購資源可以共享,從供應商那裡採購零部件的成本也就能降低。

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差距。根據中企聯的統計,2016年世界100大跨國公司海外營業收入、海外資產、海外員工的平均比例分別為64.21%、61.96%、56.87%,而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的對應指標則分別僅為19.71%、15.55%、7.64%。除了國際化程度,中國跨國公司在人均資產總額、銷售總額等效益指標上也與已開發國家差距明顯,未來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審視自身,優勢在逐步積累,劣勢也可以彌補。

“今年我們做了兩個資產出售。資產賣完,人、資金騰出來,還可以尋找新的更合適的專案。這改變了一些人對中國國企‘從來就是買東西’的不正確認識。”在高曉宇看來,有了十幾年海外礦業的經驗,企業的發展理念更加成熟了,“我們要像國際礦業巨頭那樣持續地通過買賣資產優化資產組合,把最優質的資產攥在手裡。”

他還表示,五礦與中冶兩家央企重組之後,新的中國五礦擁有了更完備的產業鏈,中冶的礦山設計、建設能力將使五礦有望在今後的海外專案中節省可觀的建設成本,獲取獨特的競爭優勢。

徐永傑也表示,中冶集團是“走出去”較早的央企之一,近年來加快了跨國經營的節奏,計劃到2020年海外業務收入超過20%,中冶和五礦的戰略重組有利於加快整個集團國際化步伐。

“大而不強、大而不優,規模龐大但缺少拿得出手的‘撒手鐗’,國際化經營能力仍然不足,企業的影響力和全球行業地位尚待提升。”對於中國跨國公司的總體水平,繆榮這樣判斷。

“國際化的關鍵是要本土化,海爾在海外市場一直遵循本土化研發、本土化生產和本土化營銷。”周雲傑坦言,一些問題未來幾年會有較大改善,比如國際化人才,可以優化調整國內的員工隊伍,也可以通過在國外使用優秀本土人才來解決。

——展望未來,風險挑戰會有,但更重要的是機遇。

“雖然‘黑天鵝’事件時有發生,一些國家也出現了逆全球化的政策傾向,但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技術革命,誰都阻斷不了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胡江雲表示,經濟全球化加速,讓中國跨國公司面臨著寶貴機遇。

南開大學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冼國明分析認為,我國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近年來競爭優勢迅速增長,今後幾年將會從滿足國內市場發展逐步轉向滿足全球發展需要,並從單純利用國內資源向利用全球資源要素轉變,“可以預測,中國將會產生一批卓有影響的全球性的跨國公司。”

“海爾已經連續8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第一,未來,還將繼續擴大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許多中國跨國公司一樣,周雲傑相信,“希望在未來”。

自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