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簡介:阿里研究院高階研究員,《阿里商業評論》主編,主要從事戰略、產業、政策研究。曾任百度黨委副書記,百度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媒體服務處副處長,北京奧運新聞中心媒體接待組組長,在政府機關工作10年,主要從事新聞釋出、媒體服務、外宣品製作等工作。出版圖書《網際網路+:從IT到DT》(機械工業出版社)和《網際網路+:未來空間無限》(人民出版社)。
先從兩張世界地圖說起。這裡有兩張世界地圖,你更習慣看哪一張?
第二張是豎版的世界地圖。它主要出現在2013年,那麼,問題來了,我想請問大家:美國到底是在中國的東方,還是西方,還是北方呢?
很多人認為美國在中國的東方,或者西方。因為我們是沿著平行於赤道的方向到達美國的。但是,實際上真的你坐飛機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多時候我們是從北極飛過去的,因為這樣航程更短。所以,準確的說,其實美國應該在中國的北方。這可能會顛覆很多人的常識。
這兩張世界地圖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應該換個位置來考慮,而不能基於原有的、固有的、傳統的思維來認識這個世界。網際網路帶給我們的就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或者站在未來的角度上考慮我們今天的工作、生活、學習該如何改良,如何變得更好。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張網際網路的世界地圖,這是2015年6月牛津大學的網際網路實驗室所製作的這麼一張世界地圖,非常有特色。通過這張地圖來宣告網際網路的人口和它的滲透率。大家從這張圖中其實可以看到,好像跟我們的地圖類似,但又跟我們的地圖不同。因為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中,人口是最重要的,所以它以46萬網民代表一個小的六方格來計算,我們發現,中國的面積空前的大,俄羅斯似乎消失了。印度的面積也不小,但是印度好像比中國顏色更淺一些。實際上顏色的深淺代表滲透率的高低,越紅的地方顏色越深,越淺的地方滲透率越低。這張地圖正在告訴我們,我們所正在進入的這個網際網路世界它是另有它獨特的一面,它是按照網際網路的滲透率還有人口來進行區別和劃分的,來定義的。那麼,這個世界也正在被重新定義。
另外一個現象就是WhatsApp,Facebook 190億美金收購了這家公司,然而這家公司只有55個人。為什麼這樣一家小公司值190億美金呢?大家可以假設,騰訊沒有了微信他還剩下什麼,答案不言自明。
這些新現象說明,新的網商,新的人類,追求更加資料化,更加移動化,更加社交化,他們追求更多的組織創新,希望更爽,更酷。所有這一切,阿里是怎麼認識的呢?阿里認為這一切都是從IT到DT的變化,IT強調控制,DT強調啟用;IT看中機械,DT表現生態;IT相對簡單,DT更為複雜;IT強調集中、封閉,DT強調分佈、開放。這是技術變革帶來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的重大變化。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可能都要跟上這個DT時代的變化。
人類經過幾次重大的轉折,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突破了自己的體能,誕生了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叫“工廠”,“工廠”解決一個問題叫“生產”。第二次是能源革命,電的發現與使用,石油的發現與使用,以及鐵路的普及,人類突破了自己的活動疆域,誕生了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叫“公司”,“公司”來解決一個問題叫“貿易”。第三次是IT革命,實際上是商業智慧,誕生了新的產業鏈。我們正在經歷的是第四次DT革命,是要解放人的腦力,那就是智慧互聯,會帶來生產力的極大釋放。
人類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分佈計算為基礎,以包交換作為網路,以位元資料作為資源,以強人工智慧作為動力。那麼,這次革命應該來說是系統性的,是前所未有的。網際網路的技術,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網際網路的創新思想,這三位一體密不可分。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在今天看來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的創造,以整個商業模式的數字化轉型為基礎。當然,它更是以創新的思想為基礎,創新的思想借助網際網路這種技術工具手段,在深入的改變著今天的社會,今天的經濟,今天的商業,今天的企業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今天的個人不管你是否喜歡,你都要接受這種巨大的變化。
網際網路的本質
先講一點關於網際網路本質的理解。網際網路本質的理解分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Internet,它實際上是個硬體基礎,主要解決連線的問題。第一代的連線主要是像華為、思科這些企業來提供這種伺服器。1.0版主要是PC,2.0版主要是移動網際網路(比如蘋果、小米)。3.0版應該是物聯網來實現這個連線。第二個層面是Web,Web的1.0版是門戶,2.0版是搜尋,3.0版應該是社交。第二個層面是雲端計算,雲端計算要解決一個移動+雲端計算的IT服務的線上化的問題。第四個層面是是大資料,大資料是更高層次的,大資料和雲端計算最終表現應該是人工智慧。
剛剛發現電的時候最好賣的東西是發電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就發現,工廠買了發電機,農場買了發電機,家庭買了發電機,用電的成本還是很高,能不能集中發電,統一配電呢?通過電網,用多少電拉根線就OK了,用多少電交多少錢,不用電不交錢,這樣行不行呢?這就是電網概念的出現。電網的出現,讓電的使用的門檻越來越低,電變成一種公共事業。今天我們要談的雲端計算或者DT,實際上也是這樣來的,本質上就是以後你只要想用計算服務就OK了,不需要再買伺服器,或者租用伺服器了。
DT與IT的不同
第一,傳統的IT企業在IT的投入屬於固定資產。雲端計算作為一種公共服務來說,它是一個可控的運營費用,這個費用對於整個資產結構、財務狀況的優化產生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大部分的IT裝置作為自營的時候是為了保證最大值的使用,這樣就會有巨大的浪費,其實大部分企業的平均使用效率也不足30%。那麼,使用雲端計算的時候是按照電費的方式每個月結算,實際用了多少計算量,根據賬單來付費,這樣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浪費。
第三,傳統的IT方式擴容週期長、門檻高、投資大,技術門檻越往上越高,大部分企業做到一定程度,投了IT就投不了其他方面,但是用雲端計算就可以繼續投其他方面,這樣效率會非常的高,投資的門檻和創業的成本也會越來越低。
這裡講一個跟阿里有關的小故事。最早,馬雲於1999年帶著18羅漢,大家一共籌了50萬元開始做電子商務。當時每個人每個月只有500塊錢生活費,而且是在馬雲的家裡面辦公,就是為了省錢,省下來的錢主要是租用伺服器,租用頻寬。幾個月下來一算,只服務了8萬使用者,這50萬元就已經沒有了,於是必須得融資,如果融不到資,創業就要失敗了。
今天的創業者是怎麼創業的呢?有一款產品叫臉萌,實際上就是在這種社交時代,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頭像,但是如果只是放一張本人的照片覺得沒意思,希望有自己的臉部特徵,又同時比較Q版或者卡通版。這款產品非常受歡迎,很快下載量過千萬,伺服器崩潰了。可是因為沒有盈利模式,服務不了這麼多使用者,怎麼辦呢?他現在遷移到阿里雲上,每個月只需要73元錢就可以享受計算服務了,不需要再去購買租用伺服器這樣的一個費用。創業門檻大大降低,創業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我們對網際網路的認識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最初認為它是一個工具,然後認為它是一個渠道,然後認為它是一個基礎設施,到現在我們認為它是一個新的實體經濟。
網際網路剛剛進入中國,最初受歡迎的就是BBS、電子郵箱等服務,人們把網際網路當成一個工具。隨後B(企業)就在思考,如果企業也連線到網上,就可以把網際網路當成獲取使用者的渠道。今天的企業網站、百度推廣、微信公眾號都是作為獲取使用者的一種渠道。
2009年,又出現一個新的概念,把網際網路當成基礎設施。這裡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年輕的一代成長起來了,今天年輕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基本上只問一句話,你這兒有WIFI嗎?密碼是多少?如果你的回答是:對不起,這裡沒有WIFI,更沒有密碼。他就會問,網際網路不是陽光、空氣和水一樣嗎?應該開啟水龍頭就得有,這裡怎麼能沒有呢?如果這裡沒有,我們就不在這兒消費了,我們就要換地方了。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摩爾定律不斷髮揮作用,計算成本越來越低,計算變成一種非常便宜可以獲取的一種資源。這個時候,所有的B(企業)就得考慮問題:如果不把網際網路當成基礎設施,也許我的生意就沒法可做了,所以基礎設施的概念越來越普及和流行,直到今天發展為新的實體經濟。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已經變成了一個新的實體經濟呢?變成一個經濟體的概念呢?因為網際網路現在已經廣泛滲透了,現在大概6.7億網民,這個數字是美國人口的2倍。我們的網購人群達到4.1億,遠遠超過英法德意四國的人口總和。去年中國的網購金額也達到3.8萬億,有這麼多人,有這麼多人願意花錢來買東西,還有這麼多成交金額,顯然就是一個經濟體的概念了。現網購和不網購差別很大,如果所有的網民認為網際網路上的東西都應該是免費的,它不應該成為一個經濟體,它就應該成為一個公益組織,或者非盈利機構,今天這麼多人已經開始付費了,所以,理所當然,網際網路就是一個經濟體。
內需的力量:從雙11看中國消費新趨勢
再來看一看今天中國經濟的情況,很多人說中國經濟在下行空間,進入“新常態”。好像所有的生意都不好做了,大家都面臨非常大的壓力。與此同時,我們卻看到另外一幅景象,就是內需的力量。雖然外貿出現了負增長,但是內需的力量好像從未有像現在這樣強大,我們從“雙11”看看消費的一個新的趨勢。去年“雙11”912億元的成交金額,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無線佔比達到驚人的68.7%,也就是今天在網上消費的10元錢裡,大概有7元都是通過手機端來支付的,而不再是通過PC端,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電子商務進入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淘寶村:一個被網際網路改變的村莊
看完了需求端之後,我們再來看看供給側。我這裡想講講淘寶村,淘寶村是一個被網際網路改變的村莊,2010年阿里研究院做研究的時候發現江蘇省徐州市往東100公里有一個叫沙集的地方,從資料平臺上看這裡交易很活躍,但是地圖上看,這裡明顯就是一個農村,它不是一個城市。我們就很好奇,這裡到底發生什麼?於是我們就來到了這裡進行調查和研究。結果讓我們大吃一驚。
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相比城市的發展走了完全兩條不同的路,在城市主要是依託供應鏈做起來的,而中國的農村還停留在費孝通先生所寫的《鄉土中國》熟人社會,就是你家養豬賺錢了,我家也得養豬,你家養淘寶賺錢了,我家也得養淘寶,而孫寒也比較開明,一帶二,二帶三,從一個淘寶店開始,截止到去年,這裡開了4000多個淘寶店,400多個傢俱廠,20多家物流收貨站,華東地區排名第一的物流收貨點並不是在上海,而是在沙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而且農民們還自發形成了聚集效應,這裡的淘寶店都賣傢俱,不賣蘋果,也不賣香蕉。
2015年睢寧縣傢俱網銷金額達到驚人的75億元,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個淘寶村。大家都知道這些人通過阿里都賺錢了,他們雖然通過阿里的平臺賺錢了,但是從來沒有見過阿里的人。當阿里研究院的同學出現在沙集這個地方的時候,他們聽說了之後很激動,想給我們錢,我們說不能要,要錢就受賄了,他們說可以給我們傢俱,我們說傢俱也不要了,說那怎麼感謝呢?他們說村裡修了路,就以阿里的名字命名,於是就出現了許許多多有意思的路名:阿里路、天貓路、淘寶路。
淘寶村的現象有趣在哪兒?它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民,沒有那麼多知識和文化,就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平臺,一個網際網路就創造了世界級的新經濟的奇蹟,這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一個地方。同樣,根據阿里研究院的淘寶村的報告顯示,從一個淘寶村開始,截止到2015年,現在全國已經出現了爆發式增長,達到780個淘寶村,由於淘寶村的聚集還產生了淘寶鎮,去年出現了71個淘寶鎮。應該說網際網路+農村出現了一個星火燎原的態勢。很多出去打工的人又回到本土、本鄉來工作了,甚至很多外地人跑回來這兒打工,出現了規模和協同效應。
“供給側改革”這個詞比較熱,我從電子商務的角度談一談。它實際上是一種消費驅動了供給改革。我們來先看一看零售端的情況。
先看網際網路+零售。這是一個茶商,叫藝福堂,他是一個做茶的人。以前是賣茶的人不喝茶,喝茶的人不賣茶,茶葉從生產到銷售到客戶手中,中間大約經歷5個利益鏈,由於經歷的利益鏈非常多,所以層層加價,流通成本非常高。但是,藝福堂依託了淘寶的模式,通過淘寶的平臺賣給客戶,以前四兩西湖龍井明前茶賣699,明後茶賣499,藝福堂通過縮短中間渠道和環節,同樣的茶現在賣的價格是199,還有99,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讓利空間。網際網路+零售的本質應該是資料化,通過資料進一步的洞察消費者,誰更瞭解消費者,誰才能夠做好零售業,這應該是零售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今天,很多人說電商好像衝擊了實體零售業。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的實體零售業它其實並不是真的零售業,因為它更多的盈利模式不是來自於對消費者的洞察和了解,而是來自於出租它的商業地產。我先把房子租下來,裝修完了進行招商,並不在乎來的這些消費者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是老人還是小孩,喜歡什麼樣的商品,我只在乎我能不能收到場租。這種方式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原來買東西幾十塊錢出廠到消費者手中變成幾百塊錢,甚至上千塊錢。
實體商業會不會消亡呢?很多實體商業活的還不錯。比如說像宜家,像迪卡儂,這些實體零售行業是真正的零售業,它非常在乎、關注消費端的資料,它更多是自有商品的售賣,所以不會受到電商那麼大的衝擊和影響。因為它是真正的零售行業。
網際網路+實體零售業的核心應該是實現“人”、“貨”、“場”的線上化或者資料化,“人”要可識別、可到達、可互動,“貨”要單憑可見,庫存可見,“場”要線上線下互動。去年,阿里尋求與蘇寧的合作,其實就是在探索如何實現O2O。
從最初的“捆包制”到現在的“單件流”,原來我們參觀一個服裝廠,一批貨就是一萬件,或者幾千件,都是一模一樣的,現在則不一樣了,如果你參觀青島紅領,你就會發現它流水線上的衣服每一件都是不一樣的。
同樣,快反生產,還有出現小型染缸,小型裁減、數碼印花,這些都是在讓生產從大生產走向柔性化生產。那麼,生產的柔性的目的是什麼呢?生產的柔性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供應鏈的協同,來解決缺貨和庫存的兩大困難。中國的服裝行業最大的問題可能就兩個字“庫存”,服裝行業的朋友跟我講,如果今天中國所有的服裝流水線全部停 工,停止生產,中國人三年之內也不缺新衣服穿,這就是庫存的嚴重性。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要靠柔性化供應鏈的生產才能解決。
這裡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我們把一個傳統的服裝行業跟Zara比一比,傳統的服裝行業一年能夠生產一千個品種,Zara一年大概12000個品種,傳統企業上新產品的週期大概60到90天,Zara的上新週期基本上10-15天。所以,它生產的批次都是小批量,佈局了這麼多新品,通過這些新的品種和款式來測試市場對它產品設計的反映,如果大家反映的好,OK,那我就馬上加快生產,如果反映不好,馬上就停止生產。所以,它通過這種方式儘量的減少庫存。比如傳統企業的售謦率可能60%,Zara的售謦率85%,Zara目前的售前利潤高達24%,其實這個要高於LV。供應鏈決定成敗。
“淘工廠”:開放的供應鏈平臺
目前淘寶也還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叫做淘工廠,淘工廠實際上相當於把工廠的流水線像電影院的檔期一樣,如果有市場需求,可以訂購生產線的檔期,比如訂星期二幾條生產線,工廠完全實現按需的生產,淘工廠的利潤就會越來越大,它不再是生產了一大堆東西之後人家都不給錢,都是賒帳,因為賣不了貨,所以只能賒賬。現在拿到錢再去生產,這對工廠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
未來真正的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應該是C2B,而不是B2C。更多人可能比較瞭解B2C,其實是反過來的,應該是C2B。以前管理中經常提到的精益思想,可以看作是C2B模式的前身,C2B模式可能更為徹底一些。因為有了網際網路,沉澱了大量的消費端的資料,所以今天有了這些資料之後,可以按需定製,訂單生產,有訂單才生產,而不至於盲目性的擴大生產,生產一大堆市場根本不需要,也沒有人買單的產品。
新的組織方式:大平臺+小前端(個人)
第一、他們認為想利用電商去庫存,處理存貨和尾貨。
第二、一些廠商已經認識到電商應該不再是簡單的處理尾貨和存貨了,而應該是正常的渠道,或者常規的生意。所以,很多大品牌的新品首發也更多開始選擇在電子商務這種渠道,出現品牌化。
第三,未來的模式就是更進一步的傳統企業的改造,是C2B大規模的到來。就是完全通過網際網路找到了市場之後,然後再進行生產,而且採用完全符合它的邏輯理念和思維方式。這對我們企業的組織方式也有巨大的要求,未來真正的組織方式不再是公司+僱員的模式,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組織方式,未來新的組織方式應該是平臺+個人,或者叫大平臺+小前端的模式。今天我們看到的非常多的企業都是這種模式,比如e代駕,發展的很快,幾年時間在全中國簽了十幾萬司機,e代駕跟這些司機之間難道是僱傭關係嗎?顯然不是,因為這些司機不需要上班打卡,也不需要集中式辦公,更不需要週末寫週報總結,他們只需要搶單和不搶單兩種方式表現自己來工作就OK了,所以這是一種新的組織方式。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答疑解惑:
Q1:如何看待品質需求與當下以價格為採買決策的關係?阿里對於平臺上品質與品牌的思路是什麼?
吳坤:任何一件商品都有兩種屬性,一種是精神屬性,一種是物質屬性。物質屬性就是這件衣服比如它是棉的,還是化纖的?它是怎麼做出來的?它是物質的存在。今天,因為中國是世界工廠,所以製造業非常厲害。這就直接導致我們所有的生產,你在淘寶上就會發現,一件商品哪怕比別人多賣一元錢,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有全網比價。同樣,如果一件商品是范冰冰同款,這就非常好賣了。所以,人們已經到了不僅要消費物質,還要消費品牌。
淘寶上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淘品牌,它不在傳統的線下的媒體做廣告,只依託淘寶而生存。比如三隻松鼠、小狗電器、韓都衣舍、科沃斯掃地機器人,都是依託淘寶這個平臺而建立起來的品牌。在過去的幾年裡,淘寶上更多的商家開始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設了,它們願意做品牌,這個比例上升了6%。大家有機會大家可以看看貝恩諮詢的報告,也歡迎大家去阿里研究院的官方網站下載一些相關報告。
我們鼓勵這些品牌。比如說,在阿里上現在正在積極推一個叫“中國質造”的專案,也更多的呼喚一些小品牌,新國貨也會逐漸的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去年“雙11”在化妝品類消費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其實並不是寶潔的某一款產品,而是上海佳化的百雀羚,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說明新國貨也依然受到歡迎和關注,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Q2:工業企業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或者更具體地說,利用阿里平臺進行轉型?
吳坤:應該打通企業內部的ERP系統,想辦法跟外部的資料系統能夠對接,如果不能實現對接,就是一個封閉的內網,這不太可能實現真正的“網際網路+”,這是非常核心的一點。工業企業如何進行網際網路,核心的一點就是一切業務資料化,一切資料業務化。簡單來說,就是你所有的環節能否把它進行資料化的描述。同樣,這種資料反過來得推動業務的發展,如果只沉澱了資料,資料躺在那裡睡覺,不發揮任何作用,也沒有實現真正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的核心和本質應該是一切業務資料化,一切資料業務化。
阿里巴巴最早是做B2B起家的,很多人認為,應該是先大B(企業)用上這種先進的模式,而不是小B(企業)。實際上,阿里反而是先讓小B(企業)用上了電子商務,今天發展到“網際網路+”的階段,大B也想做“網際網路+”了,也想做電子商務了。如果大家關注新聞,阿里也在嘗試跟鋼鐵、有色金屬行業合作,B2B現在有了新的含義和理解,是可能大B To 大B,而不再是簡單的小B To 小B,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也是企業在努力實現“網際網路+”過程中做出的有益嘗試。
Q3:未來的這種大平臺+小前端(個人)的模式在什麼行業更有可能出現?
吳坤:大平臺+小前端(個人)的組織方式在很多行業都會出現。比如說剛才說的代駕行業,你可能覺得代駕是個很小的行業,其實所有的行業都可以這樣做。正因為平臺的存在,所以才帶來個人崛起的時代到來。這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大家可能看看羅振宇羅老師的書,裡面有很多解釋,其實這就說明一個問題,由於有了大平臺,人們的創業成本越來越低,發揮自我才能的機會越來越多。所以,人們不再依託於傳統的組織架構,擺脫了流水線的束縛,真正釋放自己。
今天的阿里其實也在面臨著如何讓我們的組織更優化,如何來讓每一個員工都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和作用。大家可以關注一下農村淘寶合夥人,它這種模式就是典型的大平臺+小前端,或者大平臺+個人的這種組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