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我們見證了營銷行業將全渠道營銷、營銷歸因和個性化營銷作為全新的工具,從網路廣告中盡最大可能挖掘更多商機。

然而,Ensighten和Econsultancy最近的一項客戶優化體驗報告顯示,營銷人員已經被大資料搞得暈頭轉向。

QQ20150707-1@2x

將近三分之二(62%)的受訪者表示大資料蜂擁而至,更有85%的受訪者表示,資料雖多,但很難對其進行充分利用,無法挖掘其全部價值。

資料應用及感知(受訪公司)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情況,誰來教營銷人員解析他們的既有資料?

為什麼大資料是大問題?

開始運用營銷技術後,我們所處理的資料規模也正在急劇膨脹。

運用營銷技術可以收集單個使用者單次的品牌接觸點資料。也就是說,可以通過Facebook和YouTube收集每一次廣告包括片頭廣告的播放資料;還可以通過臺式電腦、膝上型電腦、平板電腦以及其他移動終端來收集使用者的每一次搜尋資料。

消費者線上時間越長,可用的資料量越多。

此外,我們不難發現,資料各自分散在眾多企業以及許多第三方供應商的手中,來自於廣告、電子郵件、移動社交應用的資料,以及來自於CRM系統和網路分析的資料,都是相互獨立的。

對營銷人員來說,通過整合線上和線下平臺和裝置的資料來繪製出完整的客戶瀏覽足跡,實際上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這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廣告支出,而營銷人員也無法在營銷漏斗的不同階段中區分哪種渠道可以走向成功。

然而,它也已發了一種目前在消費者中間很常見的抱怨——“網際網路上充斥著我已購買過的同類商品廣告”。

如何解決問題?

大多數品牌都缺少一個綜合的標準化的資料集,通過裝置用資料集連結到消費者檔案。

這種資料集可以記錄單個消費者所有的數字接觸點,為營銷人員繪製完整消費者個人足跡提供足夠資料,這樣可以更加有效的分配廣告支出。

這也有利於營銷人員避免使用歸因模式的營銷方法,近而開始思考不同的網路廣告策略如何能提高品牌知名度,而不僅僅是關注營銷漏斗底部成交量的增加。

解析單個消費者的完整消費足跡也能讓品牌受益,向品牌傳遞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並幫助品牌改善消費者體驗。

願望如此美好,但誰能讓它照進現實?

從隱私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確保資料掌握在品牌營銷人員的手中。

這意味著品牌需要開始思考如何從傳統上依賴第三方資料的領域中收集第一方資料。

目前,我們應該做的是確保品牌有專業的工具和充足的知識獨立完成資料收集的過程。這意味著代理商要建議客戶嘗試不同的工具,並協助客戶做出合理、客觀的選擇出解決方案,去滿足他們的業務需求。

除此以外,作為供應商,描述產品時需要明確使用專業語言。

我們還需要確保產品的使用者體驗友好性,並提供易管理和易理解的報告。

這樣做將促進品牌營銷人員不斷地調整營銷戰略以促進業務擴充。當營銷人員不可避免地被問到平衡支出的時候,這些資料也可以讓他們對商業利益進行量化。

知識小百科

品牌接觸點(Brandtouchpoint)

品牌接觸點是指顧客有機會面對一個品牌訊息的情境。

人為的品牌接觸點是指大部分經過設計的訊息,諸如廣告、促銷和對外發布的資訊。

自發性的品牌接觸點則是指那些因購買產品及服務等過程自動生成的情境,舉凡大部分的產品、服務和包裝訊息(此屬經過設計的訊息)都包括在內。

例如,當一個人決定要乘飛機到某地,他一定得先和航空公司或其服務代理人訂票,然後到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在飛機上和空勤人員接觸,抵達後領取行李。所有這些細節都屬於自發性的品牌接觸點,如果沒有這些接觸點的話,顧客是不可能享用這個服務的。

營銷漏斗(MarketingFunnel)

營銷漏斗模型指的是營銷過程中,將非使用者(也叫潛在客戶)逐步變為使用者(也叫客戶)的轉化量化模型。營銷漏斗的關鍵要素包括:營銷的環節,相鄰環節的轉化率。

營銷漏斗模型的價值在於其量化了營銷過程各個環節的效率,幫助我們找到薄弱環節。

via:大資料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