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知道海蒂•羅伊珍(Heidi Roizen),很可能是通過2000年哈佛商學院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案例,這個案例講述瞭如何高效的建立,維護,以及進入一個職業的人際關係網。在案例中,羅伊珍強調了建立成功人際網路的三個要素:與合適的人建立交往,與他人互動前後的表現,以及時間推移中你能保持的一致性。她在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中都運用了這三個元素:從早期的科技創業者到風投投資家、蘋果高管、公司董事,一直到現在的工作——風險投資公司德豐傑(DFJ)的業務合夥人。
我們最近問她,在社交媒體時代,她維護人際關係的方法中什麼發生了改變——同樣重要的是,什麼一直沒有改變?一下是她的建議。
一、用社交媒體加快建立聯絡的速度
我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很多人,並閱讀他們釋出的內容。現在人們擁有這些平臺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你可以去找他們,然後根據這個人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發布的內容來了解這個人。實際上,我最近開了部落格,一部分原因是,當你所從事的職業是風投資本家,你的存亡就由你所吸引到的,以及找你要投資的人的質量決定。我認為,你讓自己在社交媒體上展露得越多並真正的定義對於你來說重要的東西,你將會有更多機會吸引到那些和你想法有共鳴的企業家。
二、但不要把社交媒體上的聯絡和真實的親密混淆
某些人和你在LinkedIn上建立了連線,並不代表他們是你的朋友。社交媒體營造了一種親密的假象,尤其是當人們選擇過渡曝光自己的時候。社交媒體允許我們建立更廣的人際關係,但是說到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改變,——我們並沒有提升一個人與更多的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每一個人都要給自己的“可接近性”設一個上限。舉個例子來說,我在LinkedIn上收到很多要我幫助建立聯絡的請求,如果雙方我都認識,或者我認為這是一個合理的請求,比如某個人那裡有職位空缺,另一個人則在找工作,我很有可能會幫忙。但是如果有人想一次跨兩個臺階:“親愛的海蒂,我正在試圖與一個人建立聯絡,你能幫我把這個請求發給你可能認識他的朋友嗎?”我會直接全盤拒絕。因為我不會讓我的關係網幫我去做一件我並沒有參與的事。
三、在給予的基礎上建立關係
有一本很棒的書叫做《給予和獲取》(Give and Take),書中談到了那些幫助別人卻不指望回報的給予者。說到底,做一個給予者是一件好事,不光是就你個人而言,研究表明,最成功的人際關係建立者和那些最成功的人都是給予者。簡要的說,是在你並不知道以後想要用這些關係去做什麼的情況下,先在你的資本銀行裡逐漸壯大你的人力資本。
四、想有更大的曝光度,就要為你的行業服務
參加行業協會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你也不會因此得到報酬,但是參與其中可以讓你超越自己公司的範疇,在你的行業內增加知名度。你不僅會和其他商業領袖見面,還將和他們朝著一個方向努力。而建立關係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一次共同努力。
五、向“弱關係”敞開胸懷
我認為科技增加了我們和其他人維繫“弱關係”的能力,這是很有價值的。有很多的研究和文章都在說,弱關係可能比強關係還要有力。我對這個觀點深信不疑。有了技術和社交媒體的幫助,我可以在不足一分鐘的時間內,找到和我10年或者15年都沒有聯絡的人。看LinkedIn就可以知道他們現在都在做什麼,可以用一種更加高效和有意義的方式重建和他們的關係。同樣的道理,你也可以高效的排除掉他們,看一眼就能說:“哦,很明顯他們對這事已經不會感興趣了。”
六、如果你找不到雙贏的辦法,也許就不該請別人幫忙。
對我個人來說,當我是唯一受益者時,如果要我找一個我不是很熟的人幫忙,我會覺得不舒服。另一方面,我覺得有些時候,如果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你可以通過一個誠懇的請求來和一個陌生人建立關係。舉個例子,有時候我會去聯絡某個我不認識的人,如果我認為這個人應該被記者採訪,或者因為這會是一個雙贏的事情;或是我知道一個有能力的人在尋找就業機會,而一家公司剛好有職位空缺。我認為,如果你是在已經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才嘗試去建立關係,你基本上已經把事情搞砸了。
七、一個人只能喝這麼多咖啡
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不認識的人要我幫忙。通常是這樣的,“我聽了你的演講,我現在正處在職業的十字路口,我很希望能有機會請你喝一杯咖啡,坐下來好好談談。”我每天差不多會接到10個這樣的邀請,這不可能全部做到。
如果那個人能夠設想一下我的每天日常安排,也許他會說;“我希望能佔用你五分鐘的時間。這是我的簡歷,我有兩個問題要問你——這是我的問題。”我更有可能同意這種方式,即使是對我不認識的人,因為他們用這種辦法“打包”,讓我可以高效的幫忙。當我需要幫忙時,我也會想:“我怎樣才能讓這變得很簡單,讓他們不介意幫我?”
八、如果你希望別人想到你,那就幫他們梳理你的資訊。
因為你待了很長時間,大家都會知道你,你可以不需要做功課讓你身邊的關係網熟悉你——千萬不要這麼想。
多年前,我想要競選董事會的職位。我在8個小時內,給150多個人寫了郵件,發給了所有我所熟知的某公司董事會成員、為某董事會服務的人,或是首席級別(C-level)的高階管理人員:“我在這裡,這是我的董事會資歷,在這個網址你可以瞭解更多關於我董事會服務的資訊。如果你認為我適合成為和你有工作關係的董事會的董事人選,請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聚會上碰見了一位TiVo公司(美國數字錄影裝置公司)董事會成員,他說:“很高興你能聯絡我,因為我有一個機會給你。”雖然他之前就認識我,然而是我這次的請求和再次提醒幫助他想起了我,我最後也加入了那個董事會。■
via:財新 譯
原文連結:
http://www.gsb.stanford.edu/news/headlines/heidi-roizen-today-everything-is-relationship-dri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