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可穿戴技術儼然已成為最熱門的新興技術領域。橫跨時尚、運動、科技領域的各行業製造商正積極引入新模式以爭取發掘其有利的市場機會。雖然這個新的細分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但其銷量至今仍較為滯後。到目前為止,消費者還不太瞭解這項技術,尚未意識到已超越傳統活動追蹤器的可穿戴裝置的價值。大家普遍感覺,可穿戴裝置只是“極客”小配件的利基產品,而非新興技術消費“必需品”。對此,市場研究公司GfK通過對中國、德國、韓國、美國和英國的各1000名智慧手機使用者進行線上調查,瞭解他們對於智慧手錶及活動追蹤器的使用和態度。

  智慧手機設定黃金標準

很明顯,智慧手機成為消費者衡量智慧手錶的標準,但如今智慧手機已是全球數百萬人日常生活的其中一部分,而可穿戴裝置尚未達到或接近這個狀態。然而,相比於智慧手機,可穿戴裝置表現出更大的潛力,將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其創新體現在那些已普遍與智慧手機配合使用的智慧手錶、健身臂帶和資料眼鏡。

27

研究顯示,消費者期望可穿戴裝置可觸控而非聲控:67%的人希望選用觸屏智慧手錶,24%的人傾向於聲控及8%的人選擇按鍵。很明顯,90%的消費者希望他們的智慧手錶和智慧手機能使用類似軟體。資料表明,消費者期望從智慧手錶中獲得與其在使用智慧手機時相似的體驗,由此顯示消費者在區分裝置差異方面的侷限性。

  獨立的SIM卡抑或相容裝置 我們真的不介意

對於選擇與智慧手機相容使用的裝置,或是選擇擁有獨立SIM卡的裝置,在此偏好方面幾乎沒有差別。受訪者中56%的人表示他們樂意選擇一款獨立於智慧手機操作的智慧手錶。這個資料在中國上升到88%,而在韓國則下降至44%,這表明消費者態度隨著地域的差異呈現出顯著的不同。因此,製造商可能需要大幅調整其產品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然而,通過提升產品差異性,有助於各品牌製造商將基於SIM功能的智慧手錶定位成更高階裝置。

  可穿戴裝置為物聯網開闢了一條通道,而消費者能否掌控它?

調查顯示,消費者理解該項技術的潛在應用,並且對於使用可穿戴裝置連線物聯網有著一定程度的熱衷。尤其當消費者通過智慧手錶與智慧手機及電視等成熟科技產品進行互動時,這種偏好表現得更為顯著。如果消費者可通過智慧手錶進行遠端控制,46%的人表示將用其控制電視,其次是控制家庭音響系統及電腦(二者均佔39%)。與智慧家居和汽車的互動也是備受消費者歡迎的應用:49%的消費者傾向於使用智慧手錶控制智慧家居,而選擇汽車控制的消費者佔47%。中國消費者對於這兩種情況的功能選擇表現得最為積極。

消費者對於智慧手錶在健康和安全應用方面有著顯著熱情:例如,46%的消費者樂於使用智慧手錶儲存健康資訊,45%的人將用於安全識別。作為新技術典例,消費者對智慧手錶用於支付與無線支付還存有疑慮,尤其在面對物聯網發展方面,相對於中國和美國,德國的消費者顯得更為謹慎。

  價格是首要標準

在選擇智慧手錶時,價格(21%)、功能(14%)和活動追蹤功能(13%)被列為最重要標準。價格這一標準在中國未被列入前三位,而在其他國家中均作為第一標準。精準度(17%)被中國消費者認為是至關重要的。另一個顯著區別是中國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強調,相對於8%的整體標準,15%的中國受訪者將品牌作為最重要的因素。

  科技品牌主導——時尚和運動品牌爭奪市場份額

可穿戴市場上湧入了來自各行業的品牌,這讓消費者在購買智慧手錶時獲得大量的選擇。儘管一些跨行業品牌的湧入,科技品牌仍最受消費者青睞。近三分之二(65%)的消費者認為,他們最有可能購買科技品牌的智慧手錶,18%的人會選擇運動品牌。相對於中國有超過一半(57%)的消費者選擇科技品牌,韓國在此偏愛上則達到76%。這些資料顯示,儘管可穿戴裝置是一個極易與其他行業不斷交叉的產品類別,但消費者仍強烈的認為可穿戴裝置首先是一項科技購買而非一個生活方式的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