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9年,美國兒科學會給廣大父母敲響過“警鐘”:2歲以下的兒童不要過分依賴電視,否則會傷害到他們脆弱的大腦,從而影響今後社會關係的形成。日前,美國兒科學會再次重申,根據最新研究表明,電視會制約嬰幼兒語言、注意力的發展。

簡而言之,如果看電視的時間過長,將對認知發展帶來間接性損害。2008年,一項相關調查顯示,如果一個孩子在週歲之前就是“電視控”,並且每天至少花費2小時,那麼與同齡兒童相比,他在將來所面臨的語障風險將高出5倍!日前,舊金山的一個非盈利性社會組織釋出報告稱,在美國,約有47%的2歲以下兒童每天觀看電視和DVD的時間達到2小時。

綜上,這些研究都把矛頭指向“電視佔用孩子認知活動的時間”,比如缺少與父母、朋友面對面地交談互動,不過,卻沒有指出給語言發展所帶來的危害。

2005年,愛荷華大學的德伯拉·蘭巴格教授和她的小組曾著手調查大眾傳媒對嬰幼兒語言能力的影響,研究物件是51個年齡在6至30個月的幼兒。令人驚訝的是,像《芝麻街》、《天線寶寶》等經常在電視上播放的經典作品,根本沒有改善孩子們的詞彙量。但是,很多新聞報導會抓住一個相對偏頗的“點”,認為是電視對語言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卻同時忽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面”,當然也是德伯拉·蘭巴格的研究發現——許多教育類節目仍益於培養語言能力。

德伯拉·蘭巴格有時會感到“憤憤不平”,理由是她的研究結論常被“誤用”,“他們多引用消極作用,卻少提及積極關係”。她在調查中發現,《大紅狗克利弗》等故事片和《愛探險的朵拉》等與觀眾直接對話的情景劇,有助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芝麻街》等動畫製造商來說,他們的初衷是良好的、善意的,只是創作出不太結構化的故事情節,沒有起到促進嬰幼兒語言發展的作用。

總體來說,沒有證據表明電視是負面的、消極的,取而代之,電視的觀看時長與型別將直接決定孩子的受益程度。

“我們要辯證看待‘電視問題’,而非全盤否定。”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兒童醫院醫生、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政策制定者之一狄米崔·克里斯塔基斯呼籲,“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