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109667752995756微博

在大洋彼岸的Twitter陷入業務增長緩慢、創新乏力的時刻,上市不久的新浪微博接連不斷的推出“新產品”,諸如開放微博支付、推出微博遊戲、微博點評以及傳聞中的自媒體計劃,但細看這些產品,其中微博支付依託於阿里的支付寶,微博遊戲脫胎於之前的不溫不火的微遊戲,只有微博點評,能稱之為新產品(自媒體計劃由於還未公佈,這裡暫且不表)。從產品設計層面來看,微博點評與其他垂直類的點評網站沒有太多差別,但從資料和傳播層面來說,點評更像是微博大資料計劃的啟動儀式——並用大資料開啟下一個業務閉環。

從大資料看微博點評

社交媒體是海量資料的天然載體。但這些海量的社交媒體資料卻很難直接“使用”,我們姑且將來自社交媒體的原始資料稱之為——“RAW”資料,就像提煉石油一樣,raw資料也需要清洗提煉,進而形成某種價值。此時擺在資料處理者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應付社交媒體上眾多的非結構化資料?

所謂非結構化資料是相對於結構化資料來說的,兩者的區別在於非結構化資料無法使用資料庫二維表來展現,舉例來說,電子郵件、辦公文件、視音訊都是非結構化資料。在社交媒體上,大量資料都處在“非結構化”狀態,A的一句牢騷,B的一句雞湯,C的一張照片….凡此種種,當使用者量被放大到幾千萬甚至幾億的時候。這些資料的處理難度也隨著變大,其投入也將變大。目前來看,真正能解決社交媒體非結構資料的企業也是老牌的IT企業,諸如IBM、Oracle等都有一些解決方案。

那麼微博點評與(非)結構化資料有何關係?我覺得,是一種“曲線救國”的戰略。首先,微博依然是目前國內資料量、使用者量最大的社交平臺,每天海量資料由於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比如聚合),從而造成資料浪費(用某種意義上說,資料就是一種資產,而且很大的資料是時效資產——離開有效時間便沒有價值),但正如上文所言,挖掘這些非結構化資料需要的強大的技術能力,新浪現在還很難完全做到,同時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個考驗。

於是,微博點評的價值就體現出來。既然之前的微博資料都無法利用,那麼就不要再失去今後的有價值資料。此次微博點評首先推出的是“電影”點評,讓之前使用者對某個電影的隻言片語評價完全聚合在這個電影的單獨頁面裡。之後還要上線的音樂、圖書、餐館等等,都是這樣的套路。用微博內部的人說,這是讓資料變得格式化,也就是讓資料變得結構化或半結構化。

格式化的資料有何優勢呢?用一個在IT業界很熱的詞回答:洞察力。大資料的價值不在於資料量的多少,而在於能否從中獲取洞察力(價值)。同樣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微博資料是個金礦,也有很多公司開始挖掘這些資料,微博的財報也透露出資料將成為微博商業化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微博資料比twitter資料更復雜,比如微博的媒體屬性就讓其資料量更大。Twitter使用者也熱衷於tag使用,也部分減輕了資料聚合的困難,而微博使用者就不習慣使用tag。因此,微博自己用點評的方式,將部分行業(影視、圖書)的資料格式化之後,會給這些行業帶來一定的洞察力,而成果如何,也還是有不確定因素。

微博點評的優勢

談到點評類產品,人們不由得想到點評餐館的大眾點評、點評圖書電影的豆瓣,微博點評一開始也宣佈進軍電影點評領域,之後會向餐飲、圖書發展。與之前的產品相比,微博點評在“點評”這個環節上並無創新,但“點評”之後的“分享”環節卻有著巨大的優勢——微博鏈式傳播。藉助這種傳播機制,某些看似不經意的內容都會瞬間引爆,從而形成熱門話題。反過來,某些其他事件的熱門話題,也會帶動人們對相關內容的點評,比如黃海波事件,就有大量討論黃出演的電影、電視的微博內容。這種反饋與負反饋的機制形成了微博點評獨有的生態機制。

其次,微博點評的運營思路延續了傳統的名人、明星機制,成立達人點評團,這區別於其他點評網站自發式的點評方式。由於依託於微博平臺,行業名人們也便利的對各自行業的情況做點評。再加上微博一貫以名人運營能力著稱,這對微博點評初期的推廣有著重要意義。

微博點評初期有六大板塊的點評內容,涵蓋了人們的衣食住行。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線上來看,使用者可以點評某家網店或電商平臺;線下,點評某個商場、品牌、某個具體商品(比如數碼產品)、某個住宅小區甚至某個具體的公司。這些之前散落在各處的內容,如果能通過點評的形式聚合起來,對行業、企業甚至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洞察力的提升。

如果說微支付是借力(支付寶)、微遊戲是借勢(世界盃話題),那麼微博點評則是自力更生的體現。從資料金礦裡挖金縱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資料金礦卻不會枯竭,反而會越挖價值越大,這或許能給微博帶來一條新的業務閉環。接下來,就是考驗微博產品運營的時候了。

作者:趙賽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