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類持續了幾千年的文化活動。從廣播誕生之時“報紙已死”的斷言,到網際網路誕生之後的“出版已死”,閱讀一直被賦予“等待宣判”的命運。然而今日閱讀非但沒有消亡,反而依託網際網路、音訊、大資料等介質和工具,變形出新的生產和消費形態。

據《2018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統計,中國數字閱讀整體市場規模已達到254.5億,同比增長19.6%,大眾閱讀市場規模佔比逾九成,是產業發展主導力量。2018年聽書、知識付費、專業學習等新形態紛紛湧現,滿足了不同場景下的閱讀需求,使用者比例較2017年也有大幅提升。多元形態也帶來業態的重新劃分。

根據友盟+統計與分類,包含數字閱讀在內的網路閱讀,基於內容需求可以分為新聞頭條、媒體洞察、出版書刊、知識服務和文化休閒五種服務模式,同時又基於媒介形式分為看與聽兩種。在這種劃分方法下,我們觀察到網路閱讀行業的重要變化:閱讀形態更為豐富;適應了碎片化注意力;基於需求的閱讀分層出現,以及細分人群選擇的多樣性。

1、業態:頭條、知識服務、聽書,三大新業態促進網路閱讀形態變化

“新聞頭條”:盤踞網路閱讀第一“視窗”

以“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為旗幟的新聞頭條類資訊服務應用佔據網際網路資訊的首要位置。據友盟全域資料統計,134款新聞頭條類應用3月份日均活躍使用者(去重)1.32億,日均活躍率53.6%,是五種模式中最活躍的應用型別。

知識服務:超越出版書刊和媒體洞察兩大原生內容形態

知識服務模式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向生活服務轉型的成果之一。全民娛樂帶來的消極快感和虛無感,刺激了內容領域尋找新活力的步伐,並以UGC、PGC的方式快速進入規模化階段。依上圖所示,2019年3月,知識服務模式的日均活躍裝置及日均活躍率超過了出版書刊和媒體洞察兩大原生內容形態。依靠自媒體和網民個體,知識服務模式大有激發“全民創作”的潛力。

“聽書”:全面進軍閱讀領域

閱讀形式也出現了新的生產力——聽書。聽書起源於有聲小說,是廣播與出版的融合物。之後知識服務與新聞頭條也依次出現了聽書形式,深度洞察雖然沒有獨立的聽書應用,但是已有產品新增了朗讀功能。縱向比較,“耳朵經濟”全面進入閱讀領域,在知識服務和文化娛樂模式上表現相對突出。

2、動因:關注時間成本,適應“碎片化”注意力

新業態的興起並非靈光乍現,而是反映了閱讀領域對時間消耗的關注。

時間成本:鼓勵與節省並重

時間是閱讀行為中最高的付出成本。特別是書籍,通常在讀過四分之一甚至更多內容之後才能對其價值做出評價。因此,在鼓勵時間消耗之餘,網路閱讀應用也同樣關注風險控制:“微信讀書”推出“時長兌換書幣”,既是鼓勵使用者閱讀,也是對讀後感不佳的心理補償。以內容推薦為長的頭條類應用,將時間視為計算“閱讀深度”的首要指標;知識服務直接提供高實用價值內容,免去使用者蒐集、整理和提煉內容的時間。

在 “聽書”形式中,時間成本表現更為複雜。據友盟全域資料顯示,在看書形式下,“文化休閒”、“出版書刊”和“新聞頭條”是閱讀時間的消耗大戶,然而只有在出版書刊模式中,聽書形式消耗了更多的時長。由此看來,出版書刊的音訊消費具有明確的市場需求以及較低的邊際成本。其它閱讀模式下,因為“解放”了眼球,聽書的使用場景更廣泛,與其它活動共享時間的可能性也更高。

(點選圖片,檢視大圖)

碎片化:輕閱讀、淺閱讀,10分鐘的片段時光

幾乎所有的閱讀模式單次使用時長都在10分鐘以內。相對於單集長度在40分鐘的電視劇、綜藝節目,閱讀在網民內容消費領域並不具備時間搶佔能力,反而有被搶佔的風險。豐富、生動、輕鬆的音像內容也影響了使用者對單調的文字、音訊的容忍度。從啟動次數和單次使用時長資料可以看出,網路閱讀仍然停留在追求淺嘗輒止和散漫恣意的“淺”閱讀、“輕”閱讀體驗。

3、價值:基於需求的閱讀分層出現,服務定位更明確

從使用者週期內的使用習慣中,我們發現不同閱讀模式之間的差異已經非常明顯,新業態帶來的變化也促進了基於閱讀需求的分層,這種分層也為使用者帶來了更明確的服務。

新聞報導:“熱點”超越“觀點”

首先以周活躍天數分析。新聞頭條模式下52.7%的裝置每週活躍6至7天,與之對應的媒體洞察模式,73.9%的裝置每週只活躍1至2天。顯然,在網際網路新聞領域,“熱點”思維已經超越了“觀點”思維,新聞報導將主要滿足追求新鮮感和話題性的閱讀層面。

知識更新:重“質”不重“量”

媒體洞察追求的高度、深度和廣度與出版書刊、知識服務模式接近,在使用者行為表現上也趨同,每週活躍1至2天的裝置比例最高,使用者對知識更新的態度穩健,更傾向於精耕細作、日積月累。

文化休閒:更豐富、更自由、更靈活

文化休閒模式下,活躍1天和活躍7天的裝置比例相當。由於文學藝術作品的連載性質,內容有固定的更新頻率,“周更黨”和“雜食黨”同時存在不足為奇。

在單日使用次數上,知識服務、媒體洞察模式的使用更為集中,80%的裝置活躍時段分散在1-3個小時時段。新聞頭條、文化娛樂、出版書刊的使用更為碎片化,90%的裝置活躍時段分散在1-8個小時小時時段不等。

綜合周活躍天數與單日使用次數,五種閱讀模式可以劃分為三個服務層面:

  • 熱點獲取層:涵蓋新聞頭條和文化休閒模式,滿足求“新”的需求;
  • 觀點獲取層:涵蓋媒體洞察、出版書刊,滿足求“真”的需求;
  • 知識獲取層:以知識服務為主,滿足求“有用”的需求。

聽書形式帶來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提升了出版書刊、知識服務模式的使用習慣和使用頻率。新聞頭條和深度洞察模式則更適合“看書”形式。

4、選擇:使用者興趣洞察

 男性愛“聽書”,女性愛“看書”

網路閱讀使用者中,男性使用者佔比58.2%,高於女性16.4pct。

在閱讀形式上,男性更愛“聽書”。在閱讀模式上,男性傾向於知識服務和新聞頭條;女性傾向於出版書刊和文化休閒。

活到老學到老的“70後”,勤奮的“95後”

網路閱讀使用者中70後人群比例最高,其次是85後和90後。

(點選圖片,檢視大圖)

在“看書”形式上,“70後”及高年齡段使用者主要關注新聞頭條,年輕人群中最勤奮的是“95後”,在出版書刊、媒體洞察、知識服務和文化休閒模式上均有涉獵。

“聽書”形式上,“95後”同樣表現突出。90後、95後更關注知識獲取,“70後”及高年齡段使用者更關注文化休閒。

地域:緊張的北上廣,平衡的二三線

“看書”形式上,一線城市使用者對閱讀的需求和關注普遍高於其它城市,二線、三線城市使用者相對平衡,他們更多具較出版書刊、知識服務,兼顧文化娛樂。四線及以下城市使用者在閱讀選擇上傾向於輕鬆熱鬧,重點關注新聞頭條。

“聽書”形式上,受到快節奏生活和資訊過載的影響,高線城市使用者對出版書刊、新聞頭條和知識服務模式的接受度高,低線城市使用者生活相對輕鬆,資訊環境相對鬆散,對文化娛樂模式的接受度高。

結語:

簡言之,閱讀形態的變化不僅改變了資訊傳遞的方式,也改變了資訊獲取的層次。網民主觀選擇將帶來更深刻的影響,個體間資訊差異、知識差距的現象也將越來越普遍。

新的閱讀形態也絕非完美之作,其影響和意義依然喜憂參半:

對於出版產業而言,“聽書”模式具有明朗的市場需求和較小的邊際成本;另一方面,“知識服務模式”特別是課程付費,喚起了產品形態的改良——從“書刊配光碟”到“音訊配圖文”的轉變。兩種業態的火熱既是網民需求的反應,也是產業潛力的體現。

另一種轉變就不那麼樂觀了:“頭條”模式改變了新聞生產方式,“知識服務”模式帶來的網紅創作、私人課程,直接導致“把關人”的作用削弱甚至失效,資訊、知識的真實性和價值受到挑戰,如何引導、教育網民提升判斷技能將成為文化、宣傳領域的重要課題。

文字和語言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也是閱讀賴以生存的根本。閱讀永遠不會“死去”,“死去”的只是不再適宜文化與社會的形態。

來自: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