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中國氣象局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挖掘氣象大資料的深層價值。海量氣象資料將通過阿里雲端計算平臺,變成可實時分析應用的“活資料”。
在雙方戰略合作中,阿里雲將為中國氣象局提供穩定、高效的雲端計算服務,還將提供技術支援,與氣象局共同搭建“中國氣象專業服務雲”,面向有氣象資料需求的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雲端計算服務。
“氣象大資料不僅可以讓人們知道天氣,更重要的是幫助企業從天氣中減少損失或盈利。”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潘進軍介紹,國外的氣象大資料應用已經比較成熟,英國的氣象服務已經全部商業化,年產值達到2600億美元,美國1600億美元,日本100億美元,而中國只有6億美元。目前,中國的氣象投入產出比為1:40至1:50,而德爾菲氣象規律顯示: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在德國,夏天氣溫每升高一度,啤酒銷量就會增加230萬瓶,在日本夏季超過30℃氣溫每多一天,空調的銷量就增加4萬臺。因此,我國專業的氣象資料服務市場前景巨大。
在國外,氣象資料在保險領域的應用成為重點。極端天氣事件不僅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還給農業、旅遊業、娛樂業等對氣象敏感的行業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損失。為了減少損失,“氣象保險”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應運而生,“櫻花保險”、“酷暑保險”、“浮冰保險”、“颱風保險”、“旅遊氣象保險”、“下雪保險”等五花八門,各具特色。一家德國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每年需要100億美元氣象保險資金。
去年,淘寶保險攜手安聯財險推出的中秋賞月險,讓氣象類保險完成第一次與民眾的親密接觸。而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也根據天氣變化引入了保險機制。如果因為天氣原因導致開幕式無法照常舉辦或推遲,就可以獲賠。就在不久前,眾安保險還推出了國內第一款“高溫險”。
但相比國外,國內氣象險種並不豐富。保險專家認為,保險產品開發的核心是資料精算,開發氣象類險種,則對資料以及資料應用能力都有著更高的需求。以賞月險為例,安聯財險的精算團隊收集了國內過去20年幾十個城市中秋當天氣象資料,並以此為基礎建立風險模型開發產品。
在專家看來,賞月險涉及到的精算和資料畢竟簡單,而如果涉及到農業生產等專業領域的氣象保險,則需要有更豐富的氣象資料和龐大運算來支撐。氣象資料專業化程度高,不僅橫跨歷史週期長,同時,區域性差異也非常明顯。如何獲取足夠的氣象資料,以及如何使用龐雜的氣象資料用以精算,單純靠保險行業來完成並不現實。
在保險業內看來,中國氣象局和阿里雲的合作,將成為我國氣象險發展的“資料糧倉”。 “擁有了氣象資料和運算能力,國內氣象險有望迎來一輪井噴似發展”。利用氣象雲所提供歷史和預測的氣象資料,可幫助保險公司精算部門評估天氣保險產品的可行性、定價、賠率等重要指標;基於實時監測的天氣資料可為保險公司提供賠付指導。
據悉,在與阿里雲的合作中,中國氣象局計劃深度挖掘利用的資料包括:60多年來的歷史氣象資料;全國2萬多個觀測站、衛星、雷達監測的氣象觀測資料,包括降水、溫度、風力風向、地面結冰、太陽輻射、酸雨、空氣能見度等30餘種要素;短期、中期、長期的精細化氣象預報資料品;通過國際交換獲取的全球氣象觀測、預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