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都是有公式的

在淘寶幹了這麼多年,這是我在骨子裡的想法。我在《玩法變了》書中就一直提到很多公式,電商領域,只要追求利潤,那麼都可以用一些公式去進行分解。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下面這個。(抱歉我是理工科背景,就喜歡推導公式,不過這樣清晰一些)

所以,我在對電商和店鋪診斷的時候,常常會列出店鋪的各種來源和轉化,然後去判斷每一個步驟的轉化和資料是否在正常範圍,這樣就很容易找到病根。

轉化率是追求的重點

上面那個複雜的推導,我們看到的是,無論是流量引導還是在購買,都存在各種轉化率。這讓我們可以知道轉化的步驟。比如,打廣告引導流量,我們就要知道廣告會展現多少次,然後廣告點選率就是到店的轉化,然後,這群人會不會購買也不一定,就會產生購買轉化率……

所以這些都是一條鏈上的資訊。有一環出問題都會不正常,比如點選率很高的時候,往往就是騙點選了(如性感小褲褲),那必然導致到達頁面的轉化率降低。

對於電商們在努力的東西,卻常常走偏,比如他們會降低客單價,提高展現數量,這其實並不能保證利潤。有人說,這叫打市場,我一直想說,不賺錢玩什麼電商。

話說回來,我認為電商追求的重點,毫無疑問應該是“轉化率”,在各個環節轉化更高,才有真正的意義。

轉化率必須分清誰轉化到誰

經常有人問我,他們的轉化率2%怎麼樣,我每次都問回去“誰到誰的轉化?”所以,一定要分清楚,既然是“轉化”,就一定有從A到B的變化,是B除以A。

而對應的B,一般是一種行為,比如購買,比如註冊。

我們拿淘寶來說,淘寶本身的站內轉化有很多種,最常看的就是下面幾個。

這是典型的淘寶瀏覽路徑,所有的轉化都是在一個路徑上去算的。這裡面就有幾個轉化。

  • 每天到淘寶有幾千萬人,其中購買了幾百萬單,所以全站的購買轉化率在5%-10%吧。
  • 同時呢,淘寶運營看的是從各自搜尋和類目頁、活動頁面進入之後產生的購買,“購買UV / 進入類目和活動的UV”就是類目和活動的購買轉化率。
  • 淘寶通常說的“類目轉化率”還有一個演算法,就是“購買UV / IPV_UV”,就是看過這個類目商品詳情頁的人裡面,有多少個人最後購買了。比如女裝類目,轉化率就在6%左右。
  • 店鋪看的就更不一樣了。看的是100個人點到店鋪或者店鋪的商品,幾個人買了。這個比例就千奇百怪了,不同類目不同水平的賣家,差距很大。別人家的轉化率也是賣家們互相打聽的重點。

所以,一定要分清楚,誰轉化到誰,不是同樣路徑的轉化率,對比沒有意義。比如你拿廣告點選轉化率和店鋪購買轉化率比誰高,就沒意義。

對轉化率的分解,決定運營方向

轉化率分解,我直接用我們蘑菇街這樣的網站舉例。因為年底給同事分解任務的時候,正好整理過下面這個圖。

圖中可以看到,蘑菇街的瀏覽-購買路徑,存在“在蘑菇街逛”和“去淘寶買”兩個部分。

  • “在蘑菇街逛”的部分,使用者從各種渠道進入首頁或者推廣頁,進入瀑布流的圖牆,這是第一步轉化,基本是100%都會進瀑布流。
  • 然後使用者看到很多分享的商品,翻著翻著,看到自己喜歡的點進去,進入詳情頁面,這是第二步轉化。
  • 進入詳情頁面,判斷資訊覺得確實不錯,點選“購買”,跳入淘寶,這就是第三步轉化。
  • 到淘寶之後,購買,這有第四步轉化,到淘寶後的購買轉化率。

所以,整站的購買轉化率就很容易算,四個轉化率相乘就行了。

把這些列得這麼詳細,為了什麼呢?是為了給大家分享我們在運營方向上的努力。

回到本質,蘑菇街這樣的商業網站,為的是解決使用者“買什麼”的問題,最終是希望使用者能夠產生購買的,對吧?那麼,整站轉化率就很重要。如果現在每天100萬人,整站轉化率是4%,那就是4萬單啊。

於是,我們把“整站轉化率”的任務分解掉,去想辦法提高所有環節的轉化率。

  • 要提高進入蘑菇街的使用者到圖牆頁的轉化率,需要增加內容的引導,讓使用者很容易點到圖牆裡去。
  • 要提高圖牆頁轉化率,就必須讓圖牆上的商品夠新,夠好,夠招人喜歡,還要考慮各種讓瀑布流動起來的機制、推薦的機制等等。這地方要是象論壇一樣靠置頂和編輯推薦,肯定不靠譜啊。同時,要考慮給使用者“意猶未盡”和“願聞其詳”的感覺,吸引使用者點進去看詳情。對吧?
  • 要提高詳情頁到淘寶的轉化率,就一定要在這個頁面之前就贏得“喜歡”,菇涼們基於喜歡,再產生購買的可能性就大很多,然後讓菇涼覺得在這比較放鬆和有社群感(比如有討論)。然後,一定要把我們最想讓她乾的事兒做成明顯的按鈕,那就是“購買”。還有別忘了,這可能是單一使用者訪問路徑上在蘑菇街的最後頁面,我們不能讓使用者關掉,所以在頁面下面接著上圖牆,就是留住使用者的方法。
  • 提高到淘寶之後的下單率,就不是我們能直接控制的。所以蘑菇街必須在菇涼點“購買”按鈕跳到淘寶之前,就讓使用者“已經想好了”,去淘寶只是去“交錢”的。雖然這個很難,但這個轉化率提高至關重要。

看出蘑菇街這樣的網站做的事兒了吧?就是想辦法提高各種轉化率。我們的運營團隊每天做的事兒,就是用各種機制控制使用者在圖牆上看到的商品質量,讓更多人點“喜歡”和看詳情,然後促成在詳情頁“下定決心”。

結果呢?可以分享的資料是,蘑菇街目前點到淘寶去之後的購買轉化率(就是最後一步那個)平均達到8%,個別類目更高,超過淘寶類目本身。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裡是“基於喜歡的購買”,點到淘寶商品詳情頁的時候,菇涼已經基本很想買了,去淘寶是“驗證”自己的喜歡,而不是“挑選”。

結合引導到淘寶的轉化率35%左右,綜合下來,蘑菇街的整體轉化率會在3%上下。

上面這一大段很像軟文。那是因為我沒別的案例來講,就說自己了。更是因為研究自己比研究別人來的實際和有底氣。

—————–

說實話,在淘寶工作,一直在站內研究各種轉化,我們習慣了淘寶的邏輯,也熟知了各種公式。所以一般的資料瞞不住我。

而來蘑菇街,能夠從“為淘寶引導成交”的“淘外”角度去看,使用者瀏覽和成交不在一個地方,轉化率的概念又不一樣了,這就更有趣了。

我對轉化率的看法,總結起來三點:

  1. 這個領域,千萬不要吹牛,很容易算的。
  2. 雖然有公式,懂行的還真不多。
  3. 分解轉化率,很容易找到努力的方向。
—————–

*特別嘰歪:經常被問蘑菇街和淘寶的結合太緊密的問題,我的看法是面對現實,現實就是成交在淘寶,“全網營銷,淘寶成交”不是很好麼。再說,這不是叫“淘寶生態系統”麼。

來源:http://www.panghufei.com/?p=1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