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是僅次於網際網路思維之外最熱的詞,大資料原來的意思是網際網路或者移動網際網路讓人們收集資料變得更加方便,這種方便又可以直接轉換為某種直觀的相關把握,從而便於決策。

比 如谷歌搜尋裡面趨勢專案在印度應對瘧疾的作用,谷歌比印度官方還更早地知道了瘧疾擴散的路徑和放大程度。還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百貨公司的銷售資料發現尿布 和啤酒的相關關係,男人為自己的嬰兒買尿布順便會買幾罐啤酒,那麼正確的貨品擺放是將尿布和啤酒放在一起,這樣會提高銷售額。

這些都是比較正面的例子,人們被這些例子所打動,覺得大資料真的很好很好,不需要深究因果,就可以做出正確的關聯性判斷,從而美化生活。

但 是大資料在中國,尤其在中國最火爆的領域,比如手機、電商、娛樂等等諸多領域都變了味道,大資料變成了一種大造假,它的基本邏輯是,通過製造一個令人吃驚 的資料,達到欺騙或者吆喝的目的,從而榨取整個社會殘餘的一點點信任。筆者覺得,中國大資料已經變成了網際網路思維騙術的最核心部分。

舉 幾個例子吧。比如一家著名的智慧手機生產商,它們基本都是採取電商模式,不走任何線下渠道或者定製機,他們最常見的舉動就是在雙11或者自己的某某節上宣 布,幾秒之內就銷售了多少部手機,一天之內就是百萬部,它的手機永遠都是秒內售磬,弄得沒買到的人都不知道時間去了哪兒?

在 蘋果iPhone最熱的時候,這家手機公司也跟蘋果一樣,採取粉絲大清早起來就排隊的模式,弄得爭議很大,因為買iPhone在美國也排隊在歐洲也排隊在 亞洲也排隊,幾乎變成了一種全球化現象,大家都覺得這是真的。而這家手機商在中國玩僱傭排隊,就令人感到很奇怪,所以有爭議。這家不斷進步的手機商也很聰 明,隨後將精力主要放線上上,開啟了線上秒殺模型。

線上有幾個特點,第一是節省店面成本;第二是收集需求, 有需求才發貨,這端不動那端也不動,很網際網路思維。第三點沒有人說,可以造交易量的假。比如發售手機100萬部,預估興奮的屌絲大約30萬,那麼70萬部 就可以自己買,通過賬戶打錢來買,因為買的是自己的東西,錢落入的賬戶也是自己的賬戶,在德隆時代的股票市場,這叫自買自賣自彈自唱。弄得很熱火,也吸收 小散進去看看。

當然,賣手機比弄股票還是厚道一些,無非是讓潛在好奇的人也進去看看,覺得不錯買一部,不至於套牢這麼嚴重,況且人家手機的確很便宜。但這其中的內在道理是一樣的,線上交易無論是天貓還是自己的電商平臺,都是可以“造大資料”的。

業 內基本都領會了這三點做法,筆者看到其他的一些國產手機商都開始學習這套模式,筆者有100%信心展望:未來各手機商宣佈賣出的手機量之和肯定高於整體手 機出貨量,就像中國的GDP統計一樣,各省統計出來的GDP之和,遠遠統計局做的總量抽樣估計,這種巨集觀上的中國式統計景觀,已經大面積地出現在微觀企業 的網際網路思維中。

中國式大資料的核心關鍵詞,除了展示自己的東西如何牛之外,主要是通過資料來影響消費者,達到資料操控和資料干擾的目的。

再 簡單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做電影電視或者做書的,都喜歡做一個預定的app,意思是如果觀眾讀者先預定了電影票或者期書,那麼到了真實購買階段,是有很大的 折扣的。但一般來說,他們都會將觀眾或者讀者的數量弄得很高,製造出很紅火的樣子,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收集未來需求,而是要影響院線或者出版社:你看,觀 眾和讀者這麼踴躍,意味著該片或者該書是非常牛的,你們院線或者出版社要拿出最好的放映資源或者出版推廣資源來做——“大資料”變成了一種影響力或者操縱 力。

在一些更草根的領域裡面,大資料黑幕更是氾濫。現在最草根最驚愕的領域是自媒體融資領域,動不動一個小公號就宣 布自己融資百萬或者千萬,估值上億。當然,不否認這個世界的確存在很多傻錢,有些媒體人的資源的確還不錯,融點小錢也不在話下,但是傻錢也不是你們想得那 樣。比如筆者親自看到的案例是這樣的:一個資訊類的app專案估值,融資方的確給了點小錢,不到100萬,但被吆喝成2千萬,只佔20%的股份,這意味著 該專案估值已經達到了億級,融資方是這麼告訴該專案的創始人,100萬省點花,夠你們這點人幹一年,你們要努力幹,等未來市場更熱一點,找一個更傻的人做 B輪融資,就算成本價,也能算上1億,大家都賺了。所以,現在這個估值錢可以少點,但口氣絕不能小點。未來的盈利模式是有可能做大,但主要精力用於博傻。

via:  21世紀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