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知情人士透露,Airbnb預計到2020年的息稅前利潤將高達35億美元。這個數字高於《財富》全球500強中85%企業的淨利潤。根據知情人士提供的資料,35億美元意味著比Airbnb 2016年的息稅前利潤增長了34倍。
利潤的大幅增長對於Airbnb來說的確是一項不小的成就,就在幾年前,這家公司還只是一隻具有巨大潛力的所謂的 “獨角獸”,但在創收方面的表現卻並不搶眼。同時,這也首次證明了分享經濟具備獲得成功的可能。
這一預估資料來源於熟悉Airbnb內部情況的人,Airbnb目前還沒有公開這個數字,不過彭博社不久前曾報導,Airbnb已於2016年下半年首次實現盈利。
儘管Airbnb的預估利潤增長驚人,但該公司其他的內部資料仍讓投資者隱隱有些擔憂。
我(指本文作者——《財富》雜誌副主編Leigh Gallagher)在剛剛出版的新書《Airbnb的故事:三個普通人如何顛覆一個行業,賺得億萬身家,並引發大量爭議》中提到了這些資料。
我認識Airbnb的CEO Brian Chesky差不多5年了,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除了瞭解到這家公司為何進展不順的原因之外,我還知道了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不論是Airbnb招致這麼多人的反對,還是其創始人以驚人的速度學習如何運營一家大公司,都和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有關。如果你提供的產品是建立在別人的資產和服務之上的,那麼你就會受網路效應的影響:入住Airbnb或使用該平臺出租房屋的人越多,這個平臺的價值就越大。這家公司的固定成本就會相應地降到極低的水平。
就Airbnb來說,使用其產品的都是旅行者,而旅遊的定義就是人從一地到另一地,而這就使品牌的推廣不僅成本低,而且很容易(比如:一位巴黎人去紐約時入住了Airbnb,感覺不錯,待她回到巴黎後,就會考慮把自己空置的房子放到Airbnb上出租)。Airbnb不僅不需要自己建客房,而且開拓新市場時也不需要設立辦事處或招募線下員工。(雖然Airbnb也開設辦事處,但目前為止在海外只有數十家辦事處和上千名員工)。據知情人士透露,所謂的“淨效應”就是Airbnb自成立後已獲得約30億美元的融資,但目前只花了其中的3億美元。
這也是為何有朝一日Airbnb上市後,投資人對其IPO的估值可能會很高的原因。當然,Chesky並沒有表態何時會尋求IPO。
上述所有因素都是Airbnb去年實現盈利的重要原因。據知情人士透露,Airbnb去年收入為17億美元,利潤可能超過1億美元。
預計Airbnb在2017年的收入將達到28億美元,其中息稅前利潤將達到4.5億美元。到2020年,預計Airbnb的收入將高達85億美元。如果可以實現,根據最新排名,Airbnb在全球500強中的排名為325位,僅次於安飛士租車公司,離Expedia也不遠,比美國新聞集團的排名還要高7位。
當然,這些都只是預估的資料,而且距現在還有3年的時間。但不可否認,即便成立了已有9個年頭,Airbnb仍保持了非常快的增長速度。Airbnb衡量使用者增長的主要指標是“入住人次”,也就是旅行者入住Airbnb的次數。(假設一名旅行者1年共旅遊3次,那麼就計為3次)去年,Airbnb的入住人次從2015年的4000萬上升到近8000萬,幾乎翻了一番。該公司自成立以來的總入住人次已接近1.6億。
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增長率並沒有Airbnb早期時那樣快,當時的增長率高達300%-400%。
不過,即便增長率有所放緩,影響也並不大。在去年11月推出一站式出行平臺Trips後,Airbnb擴充了收入來源,其餐廳預訂、活動和聚會等新功能也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Chesky曾表示,Airbnb計劃增添更多旅遊服務,比如:地面交通、送貨上門及機票等。正如他告訴我的那樣,他預計住宿收入最終在Airbnb總收入中的佔比不會超過50%。
但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所有這些都只是預估的資料,而且Chesky似乎也更愛談Airbnb未來的發展潛力。然而在Airbnb發展的關鍵時期,他曾有一段時間認為Airbnb應該免費,如他所說:“不要錢。”現在對比起來似乎有點諷刺。Airbnb的聯合創始人Joe Gebbia和Nathan Blecharczyk曾試圖說服他這是一樁好生意。
不過,Airbnb也面臨著大量挑戰,包括來自監管機構的壓力、財力雄厚的HomeAway的競爭以及安全問題(雖然很少見,但卻頗引人關注)。
但正如我在書中所說的那樣,知情人士透露,Airbnb的10年目標就是成為市值達1000億美元的第一家線上旅遊公司。萬豪和希爾頓的市值加起來才530億美元。
這家極具顛覆意義的公司終於讓許多人,特別是2008年因Airbnb的理念看起來風險太大、太超前而拒絕投資的投資者明白了,Airbnb的實力是不可以被低估的。
自 環球旅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