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生的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生在百度百科上捍衛“PX低毒性”事件,讓類似百度百科這類網路百科全書受到公眾關注。與傳統詞典相比,網路百科全書讓資訊檢索變得更加便捷。但長期以來,許多人對於網路百科全書上的內容只會拿來就用,很少質疑,由此也引發了諸多問題。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320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2%的受訪者使用過網路百科全書,其中41.6%的受訪者經常使用。然而,僅有46.9%的受訪者質疑過網路百科全書的內容。

46.9%的受訪者質疑過網路百科全書的內容

網友都習慣使用哪些網路百科全書?調查顯示,受訪者最常使用的是“百度百科”(77.4%),其他依次是“互動百科”(10.4%)、“維基百科”(5.2%)、“搜搜百科”(4.9%)等。

在網路上,對於政府、專家,甚至大眾媒體發出的訊息,往往有不少網民會質疑,但是對於網路百科全書中的資訊,大家經常是不自覺地全盤接收。

在山東高密某商場工作的田豔華告訴記者,她經常上網查詢不瞭解的詞彙,並以網路百科全書的內容為準。在看到清華學生捍衛“PX低毒屬性”的新聞之前,她從來不知道普通人也可以參與網路百科全書內容的編輯和修改,甚至根本沒有想過網路百科全書內容來源方面的問題。

調查顯示,僅有46.9%的受訪者質疑過網路百科全書中的內容。

在北京師範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劉斌看來,編輯詞條這種工作本身一般給人一種神聖感,專業性與權威性相對較高,因此增加了人們的信任感。另外,近幾年的輿論環境,使人們對有些專家發出的相互矛盾的言論讓人莫衷一是,人們轉而更信任網路百科中的內容。

上海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專業學生李雪聰也經常使用網路百科查詢資訊。她曾經修改過百度百科中一個拼寫有誤的阿語單詞。在李雪聰看來,網路百科全書中的內容並非完全正確,但多數還是可信的。“據我瞭解,普通人對百科內容的編輯,在通過其工作人員稽核後,才會公開顯示。”

調查顯示,62.6%的受訪者知道網路百科全書中的詞條是對外開放的。48.7%的受訪者認為網路百科全書將編輯權開放對於人們瞭解事物真相更有利,20.5%的受訪者認為更不利,27.3%的受訪者回答不好說。

互動百科前總編吳彥鵬曾參與互動百科中PX詞條的編輯。開啟互動百科的網頁,記者看到曾參與這一詞條編輯的人達16位,共32個版本。吳彥鵬告訴記者,第一個版本就是他建立的。之後他將詞條PX改為多義詞,並且編輯正文、註釋及相關詞條,前後共貢獻過8個版本。

吳彥鵬告訴記者,因為有標準答案,部分詞條會被鎖死,不將編輯權對外開放。而編輯權對外開放的詞條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某些人出於推廣目的,在詞條中新增廣告。為了保證詞條質量,工作人員會對詞條進行24小時監管和稽核。以上措施主要用於保證詞條安全性,在科學性方面,主要還是依靠版本量疊加,以及邀請專家把關。

調查中,44.3%的受訪者表示,如果發現網路百科中的詞條內容有誤,會參與修改。

56.6%受訪者認為網路百科興起使年輕網友質疑精神越來越弱

調查中,56.6%的受訪者認為隨著網路百科的興起,網友特別是年輕網友的質疑精神越來越弱。23.2%的受訪者不贊同這一觀點。

“只要網路是開放的,網路百科詞條就一定有人惡意篡改。”吳彥鵬認為,網路百科全書只是相對權威,使用者的質疑體現了網路資訊選擇的多元化,質疑會成為現代網路使用者逐漸形成的習慣,這是好事情。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馬汝軍認為,使用者對網路百科全書過度依賴,主要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產品來替代它,使用者沒有更好的選擇。他透露,預計2015年上線試運營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網路版將採用專家編纂、專業編輯把關和使用者參與的協同方法,會對使用者開放一般條目的參與編輯權,而不會完全開放專業條目的編輯權。

吳彥鵬認為,使用者的質疑說明目前參與百科編輯的專家、科學家太少,可以通過增加詞條的修改版本和專家認證來消除使用者的質疑,增強網路百科全書的權威性。“一方面應該鼓勵更多人蔘與,編的人越多,惡意篡改者越身單力薄;另一方面應該賦予專家更高的編輯許可權或管理許可權。”

“開放的網際網路中難免有非理性、不科學的聲音。”劉斌認為,網路環境的改善是一個系統工程,一方面在於提高使用者的媒介素養,學會辨別網路資訊的真與假,好與壞,並對媒介的傳播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批判性;另一方面包括“大V”在內的網路使用者應自律,應該出於公心而發表言論,不要隨便去傳播或聽信不實的言論。

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