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8023795-4483-3417eb9bbd59184cc2d62f

  農民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每天都要做很多選擇:播什麼種、施什麼肥、如何管理農田、病蟲害如何防治等等。實際上,一套農事任務,從生產規劃、種植前準備、種植期管理,到採收、銷售等每一步都會極大的影響農民的生產和收益,而且它們大多數環環相扣,如果選錯一步,那後果可能就是減產。相對應的農業大資料,可以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理解:“天時”可以指實時的氣象資料,降水、溫度、風力、溼度等;“地利”可以指動靜態的土壤資料,如土壤水分、土壤溫度,作物品種資訊、作物病蟲害資訊等;“人和”則是從人力資源給出資訊,農資產品使用、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渠道、農產品市場價格等等。

  美國-注重大資料的精準化、智慧化

  在美國,一些種業巨頭公司已經意識到,面對大資料時代的來臨,傳統行業模式也亟待轉型。孟山都在前後收購和併購了Precision Planting公司和Climate Corporation公司,作為世界頭號種子供應商,孟山都擁有全球最大的資源和海量產量資料,這些資料與Climate公司的氣象資料相結合,可以得到種植環境區劃和精細劃分的品種資料,農民可以得到自己農場屬於哪個種植區、什麼樣的種子、在什麼條件下長勢最好,以及更多實用的資訊。而另一位種業巨頭杜邦先鋒公司依託其優質種質資源與研發技術,也已先行結合農業大資料推進精準農業技術。其種子部門與農場機械製造商約翰迪爾聯手,給農民提供種子和化肥方面的指導。目前,無論是迪爾(Deer)公司的FramSight、孟山都(Monsanto)公司的ClimatePro或Field Scripts、先鋒(Pioneer)公司的Field360,都已經是廣泛使用的農業大資料系統,這些系統都與氣候雲(Climate Cloud)相結合,整合農民機械化農場裝置的種植和產量資料,以及氣象、種植區劃等多樣資料,可以得到較為詳盡的種植決策,精準化農事生產,幫助農民提高產量和利潤。

  農業大資料讓農民開始使用移動裝置管理農場,掌握實時的土壤、溫度、作物狀況等資訊,提高了農場管理的精確性,然而,再好的決策,也需要硬體去實施。在農業生產的過程得到有效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農田資訊的管理和分析也變的至關重要。試想在大田生產中,即使相隔兩三米遠的兩塊地,土壤水分、營養情況、農作物長勢也可能完全不同,過去農民並不懂得區分這種差異,會把同樣品種等間距種下去。如今,通過農業大資料分析,可以得到肥力高的地方密植、肥力低的地方稀植,還可以更換合適的種子品種,而這些作業都是隨著播種進行、自動完成的。合理的種植分析,可以給玉米每畝帶來百餘公斤的增產。因此,農業智慧化下的農業機械化由此提出。美國天寶(Trimble)公司提供了整套農機作業綜合解決方案“網路農場系統”,該系統能夠通過無線模組發射無線網路通訊連線整個農場的軟體和硬體裝置,從而使資訊在室內電腦、農機車輛、其他終端間進行傳輸和處理。這套管理系統基於地理資訊系統(GIS)開發,提供了全面的農業解決方案,包括對農場地圖的瀏覽與編輯、農業產業的收益計算與管理、精準農業資料的處理與分析等。

  在美國,農業大資料與精準農業概念相結合,已經應用於大部分農場併產生理想收益。通過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精準化、智慧化管理,可以極大程度的減少化肥、水資源、農藥等投入,提高作業質量,農業經營變得有序化,從而為轉向規模化經營打下良好基礎。

  中國-精細大資料下的地域化

  中國是典型的小農經濟,人口眾多,地勢遼闊,土地資源分配不均。在農業大資料的發展上,早在幾年前,一些IT巨頭紛紛試水,聯想佳沃集團佈局農業三年,旨在打造農業“三全”戰略-全產業鏈、全球化以及可追溯大資料平臺。相應而生,也有一些巨集觀農業大資料平臺層出不窮。但是,做精細化的農業大資料,卻沒有預想那麼快。由於初始投入成本太高,中國地塊分佈不均、普遍偏小,農民大部分不願意嘗試。中國工程院汪懋華院士曾提到“在新疆和黑龍江有大規模農業,比較適用;但其他省份以小農業為主,要推行精準農業技術,困難不小”。

  在中國的新疆、東北、山東等地,大規模農業生產相對成熟,精準農業正微掀春風;但是在全國範圍內,小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巨大的地域差距,加上農民在生產管理上的頑固性,推廣精準農業、做大資料分析依然舉步維艱。做精準化的農業大資料,高投入高產出是必經之路,中國農民根本支付不起前期的高投入。美國農民大多以農場經營,人少地多,人均可有十餘畝至上百畝地,土地租賃成本比中國低5倍多,這對與人均幾畝地的中國農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目前中國精準農業主要靠示範推動產業,地域性精準化有待提升,但也有一些顯著成果。例如在新疆兵團,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到達93%以上,衛星導航技術、小型植保無人機、變數施肥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等已經得到了推進。中國對於農業大資料的探索和挖掘還在起步階段,地域化推進是關鍵。

  無論是農業大資料,還有精準農業的應用,都事關中國的每一寸土地,在中國其推廣階段還需經歷日求寸進的過程,此期間還需理智認清中國農業發展現狀,合作與共享永遠會是新常態,最後引用汪院士的一句話結尾:技術裝備價格下降和機器是否容易安裝和維護;保護性耕作是否得到廣泛推廣;機械燃料、肥料和服務價格所佔的比重。可以效仿美國實施精準農業的經驗,根據需要、經濟、實用的原則進行,不必一次性有把所有的技術都全套應用。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文| 福小偉(微信:lily84579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