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變,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陰差陽錯,大學數學專業畢業的小明來到了某家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內容是做使用者獲取的運營。在小明過來之前,部門領導希望能夠更好地建立對外部買量廣告渠道的質量進行資料監測,於是小明就擔負起了這個重任。

公司外部買量的線上渠道主要有四大媒體來源,它們分別是應用商店,資訊流,搜尋,其他(網盟,CPA,DSP)。

此時應用商店的流量資源主要掌握在手機廠商裡面,如OV,小米,華為等,蘋果應用商店因為沒有開啟商業化,所以公司沒法做廣告投放,只是做了一些刷榜的工作。而百手,360,應用寶等第三方應用商店的流量在手機廠商的衝擊下,逐漸日薄西山,流量日漸稀少,只剩下應用寶因為有騰訊系的導流才苟延殘喘。

資訊流其實就是以前PC網際網路的展示廣告,目前市場上規模較大的資訊流流量主要有騰訊系的廣點通,今日頭條,百度,微博等,小明的公司在這些地方的投放量也較大。

隨著使用者轉向應用商店搜尋下載應用,搜尋這個渠道對公司獲取流量佔比已經越來越少,現在只是維持投放著。

除了上面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渠道外,剩下的小明統統歸類為其他渠道,因為這些渠道摸不著,充滿著技術和AI的味道,有各種高大上的詞彙。即便如此,明眼人一眼就看出這些都是長尾流量,而低劣,垃圾,作弊流量充斥期間。

於是乎,小明一個個開始了這些渠道的攻克工作。

手機廠商應用商店:好一個東北大亂燉

在梳理應用商店的資源型別後,小明畫了下面這張圖,將手機廠商應用商店的資源分為三大類:應用商店搜尋,商店展示資源,手機廠商的資訊流。

應用商店搜尋和展示資源都在應用商店APP裡面,手機廠商的資訊流則包括手機廠商的其他廣告位資源如手機廠商自帶的瀏覽器,新聞資訊等APP上面的廣告位。

應用商店的搜尋下載量主要取決於使用者的主動搜尋需求,如對社交的需求,對音樂的需求,每天的量都是一定的,搜尋小明所在公司APP的人也是一定的。理想的投放情況是,廣告只投放到行業的相關詞裡面,而不應該浪費在品牌專屬詞上面。但倘若小明不投放自家的品牌專屬詞,自家的詞就會有一定比例的流量被隔壁的老王搶走,於是小明不得不保持對專屬品牌詞的積極投放。這樣的結果自然導致付費的量侵蝕了自然量,小明公司得為這些詞花了冤枉錢,就跟過去在百度投放廣告一樣。

面對商店廣告投放無法歸因的問題,小明他們不得不採用投放一陣子廣告,然後停止投放廣告投放來對比自然量和付費量變化來分析付費量跟自然量之間此消彼長的關係。

除了這個無法區分自然量和付費量的問題外,跟其他公司一樣,小明還需要避免高估應用商店,低估其他渠道的麻煩。畢竟小明公司線上下影院,地鐵,戶外等媒體資源上做的品牌廣告投放最終都會變成一個個主動的搜尋,線上上的投放也有一部分會轉化為應用商店的搜尋。再加上有部分手機廠商出於商業利益,還會設法劫持其他渠道的流量,這樣就導致了其他渠道的效果被嚴重低估。

手機廠商劫持第三方的安裝,有明劫和暗劫兩種,明劫就是在偵測到使用者下載某個應用後,自動彈出視窗提示使用者剛下載的安裝包過舊,不安全,建議使用者通過應用商店下載安裝;暗劫就是神不知鬼不覺中把第三方渠道的安裝包替換為手機廠商自己的

資訊流:轉化真如此多嬌嗎

為了優化代理商結構,小明公司在同一個資訊流媒體上引入了新的代理商開始了投放。但這些代理商的投放表現很差,首先在量級上面,這些新代理商能競爭到的曝光量很少,雖然已經給出了較高的競價。諮詢媒體後,原來是有所謂賬戶質量評分的因素,也就是說一個新開的賬戶,他的賬戶質量只有平均水平,這個分數會隨著他的投放時間和投放表現不斷增加,質量分數高的賬戶拿到的潛在曝光也會比較高。若廣告主在投放過程中,中斷投放也會影響這個質量分數。知道這個情況後,小明心裡萬馬奔騰,心想這些廣告平臺真是夠凶殘的。

能否獲取曝光是一方面,更讓小明公司鬱悶的是,這些測試公司,根本達不到公司對轉化成本的要求,公司要求的一個APP啟用使用者為10塊錢,但這家新引入的測試公司成本已經達到了30塊錢。眼看測試期,還有一個星期就要結束了,公司跟對方商務下了通牒,說若成本達不到要求就停止合作了。沒想到過了幾天,成本突然好轉了,達到了8~9塊錢一個啟用。

小明知道後很高興,想了解下代理商如何做到的,於是找了代理公司負責優化的小A瞭解,但小A也說不出所以然來。這個事情直到小明觀察了資料幾天後有有了結論。原來這個好的轉化,全是夢幻泡影,真實情況是代理商銷售在外面找灰產做了一點假量。

網盟/CPA/DSP:一場心力憔悴的鬥智鬥勇

如果一個行業熱衷於造概念,那這個行業一定沒有好好幹事,而恐怕沒有哪個行業的概念和新詞有廣告行業多了。

網盟是網站聯盟的意思,最早始於PC時代,其作用是通過技術的手段聚合長尾媒體的流量資源,從而可以規模地變現。在移動端,則演變成了移動APP聯盟,如騰訊廣點通聯盟,admob等。

DSP字面的意義是需求放平臺的意思,廣義上,這個概念可以屬於任何廣告主投放廣告的平臺,但真實情況是,售賣DSP概念的公司往往是偏網盟類的公司。

CPA意思是按效果計費,基本全部資訊流媒體按cpc(點選)或cpm收費,應用商店也有按下載收費的業務,所以CPA在今天往往被用於長尾的,非標的,或者說不清道不明的資源推廣。

在瞭解到這些渠道的性質後,小明深知水深,不敢怠慢。資訊流代理商刷量的事件也讓他增加了通過資料反作弊的意識。當時公司產品的平均次留為60~70%,其中應用商店更高一些,資訊流稍差,其他渠道最低,於是小明對網盟CPA/DSP這些渠道制定了次留一個不低於40%的標準。通過這個標準,小明排除掉了一半質量低劣的渠道包。

渠道包是在安卓下面用來區分不同代理商/不同媒體安裝來源的方法,一般CPA類的代理商會從廣告主那邊獲取很多渠道包,然後分發給上游的各個媒體或做量公司。

但是過了一陣子,這個次留的標準也不好使用了。有天反作弊的同事過來找小明說,渠道的新使用者裡面充滿了諸多登入後就閃退的情況,並給小明提供了一系列的資料,小明看後,深感悲憤,悲的是自己考慮不周,憤的是行業節操竟已如此之低。

於是小明加強了甄別標準,同時增加了每個各個功能操作的滲透率,使用次數等判斷指標,於是又幹掉了一大半。

…..(中間省去鬥智鬥勇好幾個來回)

最終,小明對渠道的甄別標準囊括了留存率,各項行為指標,甚至付費轉化率,付費金額這些,建立了水洩不通的質量判斷標準。

小明心想可以高枕無憂了,直到有天有個精通灰產的人告訴他,這個世界上還有劫持這樣的黑科技存在。

渠道包劫持是通過運營商閘道器或者手機底層對使用者下載的安裝包進行替換,達到使用者由A渠道變成B渠道的目的。

至此,小明對資料的信仰全面奔潰。他從公司辭了職,一個人去了西藏。而公司在小明的建議下,也全面停止了跟這類公司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