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頓郵報》的崛起看似非常突然,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赫芬頓郵報》的崛起看似非常突然,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李瑋

線上媒體《赫芬頓郵報》近年來在美國新聞行業異軍突起。該網站在建立不到6年時就被AOL以3.1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隨後還成為了首個獲得普利策獎的商業數字媒體公司。

最初,《赫芬頓郵報》僅僅只是阿麗亞娜•赫芬頓(Arianna Heffington)等4人為表達不同政見而創立的一家新聞聚合服務和部落格,提供專欄評論和不同來源的新聞,但隨後開始製作越來越多的原創內容。在去年7月eBizMBA Rank的評選中,《赫芬頓郵報》名列“15家最熱門政治網站”的首位。這一評選基於Alexa全球流量排名,以及Compete和Quantcast的美國流量排名。

《赫芬頓郵報》的崛起看似非常突然,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該網站在政治新聞領域擁有深厚背景,並充分利用了部落格網路的強大力量。而這還要從創始人赫芬頓的經歷說起。

創始人的成長經歷

赫芬頓生於希臘雅典,父親是一名記者及管理顧問。16歲時,赫芬頓前往英國,在劍橋大學格頓學院學習經濟學。在那裡,她成為了劍橋大學最大學生社團“劍橋聯盟”的第一名非英裔主席,也是第三名女性主席。

在赫芬頓的早年生活中,英國知名記者伯納德•列文(Bernard Levin)對她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赫芬頓曾與列文戀愛。在列文去世後,赫芬頓曾寫道:“他不僅是我生命中重要的愛人,作為一名作家,他是我的導師,而作為一名思想家,他是我的行為榜樣。”

在列文的幫助下,赫芬頓於70年代開始寫書。直到赫芬頓30歲時,她和列文仍保持著戀愛關係,但兩人沒有孩子。列文並不想結婚生子,赫芬頓因此意識到必須結束這段感情。她於1980年前往了紐約。1986年,赫芬頓嫁給了美國共和黨人邁克爾•赫芬頓(Michael Heffington),並於1990年獲得了美國公民的身份。

1992年,邁克爾•赫芬頓當選美國國會眾議員。1994年,在邁克爾•赫芬頓競選參議員失敗的過程中,赫芬頓首次引起了美國全國的關注。隨後,赫芬頓進一步步入美國政壇。例如,她曾旗幟鮮明地反對北約對塞爾維亞的武裝干涉,也曾於2003年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參與加州州長的罷免選舉,當時她的競爭對手包括隨後競選成功的施瓦辛格。1997年,赫芬頓和丈夫離婚。

《赫芬頓郵報》的創立

在創立《赫芬頓郵報》之前,赫芬頓已有過網站運營經驗,她曾以自己的名字創立了一家名為Ariannaonline.com的網站。而她首次涉足網際網路是創立了一家名為Resignation.com的網站,該網站的目的是敦促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因性騷擾醜聞辭職,併為反對克林頓的保守派人士提供一個聚會場所。

《赫芬頓郵報》於2005年5月9日創立,最初是一個自由派和左派的政治評論平臺,同時也向公眾提供了一個不同於老牌網站Drudge Report的時政新聞聚合服務。除赫芬頓之外,《赫芬頓郵報》其他創始人同樣有著顯赫的履歷。例如,該網站的一名聯合創始人安德魯•佈雷巴特(Andrew Breitbart)是美國知名新聞評論員,以及熱門新聞聚合服務Breitbart.com的所有者。而另一名聯合創始人肯尼斯•萊爾(Kenneth Lerer)則是科技網站Betaworks和BuzzFeed的董事長。

除赫芬頓和一些核心撰稿人的專欄之外,《赫芬頓郵報》建立了龐大的部落格網路,這些部落格的主人包括美國的政治家、明星、學術大師和政策專家,他們就不同主題撰寫原創內容,並且一寫就是好幾年。《赫芬頓郵報》正是憑藉大量的原創內容積累起了聲譽。目前,《赫芬頓郵報》擁有活躍的讀者群體,網站文章每月評論數量超過100萬條。

發展及擴張

在網站創立1年多之後的2006年8月,《赫芬頓郵報》就獲得了日本軟銀資本的500萬美元投資。當時《赫芬頓郵報》已獲得了美國讀者的歡迎。通過這筆投資,《赫芬頓郵報》繼續招聘員工,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地更新。該網站同時開始招聘內部通訊員,並建立一支多媒體團隊,製作視訊報導。

2008年11月,《赫芬頓郵報》又完成了一筆總額1500萬美元的融資,開始涉足美國各地的地方新聞市場。2008年,《赫芬頓郵報》推出了首個地方站“芝加哥赫芬頓郵報”。紐約、丹佛、洛杉磯、舊金山、底特律和邁阿密的地方站也於2009年至2011年陸續上線。

2011年2月7日,AOL宣佈以3.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赫芬頓郵報。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赫芬頓成為了AOL旗下赫芬頓郵報媒體集團的總裁,執掌AOL龐大的媒體業務。除《赫芬頓郵報》之外,該集團的其他網站還包括癮科技、TechCrunch和MapQuest等。

在被AOL收購之後,《赫芬頓郵報》開始了國際擴張,於2011年5月26日推出了首個國際版本“加拿大赫芬頓郵報”。目前,《赫芬頓郵報》已經涉足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市場。

作為AOL最重要的媒體資產之一,《赫芬頓郵報》主要依靠廣告獲得收入。不過作為新媒體網站,《赫芬頓郵報》的廣告收入還難比傳統媒體。2010年,《赫芬頓郵報》的每讀者每年營收僅略高於1美元。作為對比,有線電視和印刷版雜誌每年每使用者營收均達到數百美元,並在此基礎上獲得上億美元的廣告收入。當然這樣的對比並不一定貼切,因為紙媒和有線電視的運營成本比網站更高。

近年來,《赫芬頓郵報》也在開拓新的收入來源,例如企業贊助。廠商在贊助《赫芬頓郵報》時很大程度上看重赫芬頓本人的影響力。例如,卡迪拉克全球廣告主管克雷格·比爾利(Craig Bierley)指出,作為一名意見領袖,赫芬頓符合營銷需求。卡迪拉克目前是《赫芬頓郵報》線上視訊網路的主要贊助者之一。比爾利認為,赫芬頓代表了卡迪拉克希望覆蓋的廣告受眾,即富裕、受過良好教育、對資訊有需求的人群。除卡迪拉克之外,《赫芬頓郵報》其他的贊助者還包括凱悅酒店、HBO電視訊道和《經濟學人》雜誌。

成功模式

《赫芬頓郵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基於其部落格網路。赫芬頓曾表示,許多知名人士曾對部落格說不,但隨後慢慢意識到部落格在自我推廣時的作用,並願意在該網站上開通部落格。這些部落格隨後在讀者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赫芬頓郵報》就是一個線上內容平臺,最初憑藉創始人赫芬頓在美國政治圈的背景吸引了一些知名撰稿人,並在建立規模優勢之後迅速發展壯大。

《赫芬頓郵報》似乎從來都不缺少高質量部落格撰稿人。有許多人曾譴責《赫芬頓郵報》不向部落格主付費,但赫芬頓曾於2010年表示,該網站擁有許多專業編輯,並有近4000名供稿者,覆蓋了政治、娛樂、學術和非盈利組織等許多領域。因此,不向部落格主付費並不會帶來問題。此外,《赫芬頓郵報》還提供了公民記者平臺OffTheBus,幫助更多普通人釋出新聞內容。

簡單來說,《赫芬頓郵報》不像傳統媒體那樣依賴龐大的採編隊伍,而是依靠各行業專業人士的力量,向讀者提供更具專業性的評論和意見,從而抓住了讀者的眼球。用赫芬頓的話說,《赫芬頓郵報》“提供了一個平臺,推動真正重要的美國全國性對話”。

《赫芬頓郵報》早在2010年就實現了盈利,當時的年度盈利為3500萬美元。2011年,《赫芬頓郵報》每月獨立使用者訪問量突破2500萬,超過了《紐約時報》網站。根據comScore的資料,過去兩年中,《赫芬頓郵報》的每月獨立使用者訪問量已上升至4500萬,而2012年下半年平均每月增長率都達到22%。AOL在首頁上提供了《赫芬頓郵報》的許多連結,這給該網站帶來了巨大的流量。

《赫芬頓郵報》的成功來自於對部落格這一媒體形式的巧妙運用,從而充分利用了許多免費而專業的資源。不過,許多這樣的資源具有排他性,這意味著市場上不可能出現多個《赫芬頓郵報》。

在中國網際網路市場,部落格當前已發展至自媒體時代。基於《赫芬頓郵報》的經驗,對自媒體網站來說,如何巧妙地吸引專業人士撰寫高質量原創內容併產生規模效應是未來發展的關鍵。不過,在網際網路媒體環境等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差異很明顯,這也意味著自媒體網站不可能照搬《赫芬頓郵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