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畢業的程式設計師被歧視的背後邏輯

foruok發表於2015-11-25

注:本文曾發表於《程式設計師》2015.11.B 期

現在,像達內、華清遠見、國嵌、北大青鳥、傳播智客等等 IT 培訓機構很多,為尚未畢業的大學生、畢業了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工作後想轉行的再就業者提供了一個掌握新技能的機會,通過三個月或半年或更久的培訓,你就可以掌握某一種技能,比如 Android 開發、Java Web 開發、iOS 開發、嵌入式 Linux 開發,然後,沒然後了嗎……

Sorry,然後還是有的,只不過,“然後”並不是像培訓機構的銷售代表頻頻給你通電話時宣傳的那樣光明罷了。有的機構會推薦你就業直到你徹底失望他們推薦的單位,有的機構會放你出去闖蕩江湖四處碰壁……形式不一,但,一段痛苦的旅程從此開始了,這倒是真的。

很多單位歧視培訓機構畢業的學員,你所在的單位是這樣嗎?或者你從 IT 培訓機構畢業後,找工作時被鄙視了嗎?

為了弄明白為什麼 IT 培訓機構出來的程式設計師在找工作時經常遭遇不平等對待,我們需要弄明白“教育”和“培訓”的差別。

教育和培訓

大致上講,我們所說的“教育”,指的是掌握一般性的原理與技巧的過程;而我們所說的“培訓”,不過是學會某種特定技能的過程。

上面是溫伯格在《程式開發心理學》中說到的,符合大多數人對“教育”和“培訓”的理解。

你可以通過培訓機構學會理髮、做飯、修汽車、寫程式碼、做蛋糕,這沒什麼稀奇的,當我們接受培訓時,就是為了某項技能而去的,不是嗎?我去藍翔,難道不是為了開挖掘機嗎?

通常我們認為培訓機構(學校)是學習某種不太複雜的謀生技能的搖籃。這種技能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相對穩定、變化不是特別頻繁,能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基本的穩定性。所以,一旦你獲得了這項技能,就可以靠它吃飯吃上一陣子,一年半載,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都有可能。

而教育,我們通常認為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重知識,重原理,週期長,見效慢,與社會脫節,有時還能把人變傻(注意我不是諷刺現行教育制度,也不是詆譭我們偉大的大學教育)。雖然如此,很多 IT 公司的基礎部門還是被受過正規大學教育的朋友們佔據了重要崗位。因為大家普遍認為,雖然學校教育嚴重脫離社會現實,但名牌大學的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平均來看還是高於未能考上大學的中學生,更適合於從事某種對智力、學習能力有些特別要求的技術崗位。

沒錯,程式設計師正是這樣的崗位。程式設計師的平均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高於大部分的其它行業從業者。

然而,教育和培訓的差別,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出於某種原因,面試官或公司主管對出身“培訓機構”的人有偏見。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先要看看程式設計師需要的特殊能力。

程式設計師需要的特殊能力

成為一個合格的程式設計師,需要以下“特殊”能力:

  • 自知之明
  • 自我學習
  • 努力

看起來沒什麼出奇之處,也許你會覺得一個程式設計師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上面三項,沒關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隨便怎麼看,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嗯,開啟口水模式……這裡省略 500 字……

大家公認程式設計師從事的是燒腦性工作,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語言新技術新框架新概念層出不窮,需要程式設計師時刻保持歸零的學習心態,持續不斷地保持學習維持競爭能力和價值。所以,我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選擇了前面提到的三點,實際上這三點指向的是“[學習之道]”。

自知之明

我們要了解自己擁有什麼、缺乏什麼,然後才能開始學習。

通過不斷地總結、回顧自己做過的事情,我們就可以慢慢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哪些事情做好了,好在哪裡,為什麼好在那裡而不是別處,是由你自身的哪種行為、才幹、能力決定的?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壞在哪裡,為什麼壞在那個點而不是其它的點,改善你自身的哪種行為或能力可以改變事情的走向,還是說你沒什麼能改變的那就是你的侷限?

當你瞭解了自己,就能發現自己應該做什麼,就能決定自己的學習方向,而不是盲目地把自己交付給別人(學校、老師、家長、培訓機構),因為,沒有什麼人真的可以為你負責,能為你負責的,只有你自己。

當然,自知是最難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斷的自省和內視才可以做到。

自我學習

知名的教育專家林格有兩本非常著名的書,《教育是沒有用的》和《學習是不需要教的》。林格有一個非常核心的觀點:學習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人之天賦,是不需要教的,但這種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誤導而萎縮或消失,所以,教育的方向就是營造一個環境,讓人自己發現自己的學習能力。

六祖慧能一朝頓悟傳承衣缽,佛性自在每人心中。只不過,世人多如神秀,認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定要藉助外力和各種各樣的清規戒律,方可保持靈臺清明,最終獲得某種修行。這種扭曲了教育本質的說法、做法大行其道,導致中學教育(大學相對自由)重知識、重規矩、重技能而輕發現、輕喚醒、輕因材施教、輕有教無類,最終扼殺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所以,很多人不是天生不會學習,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各種外力撕扯中慢慢喪失了自我學習能力。更甚之,多數人不自知這種能力的喪失。

然而,程式設計師尤其需要自我學習能力。

學校會教你作業系統原理,會教你計算機組成原理,會教你演算法,會教你C語言,會教你 Java,各種知識都會教你。然而你到工作中,能不能用你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實在是個未知數。

培訓機構會教你怎麼寫 Java 程式碼,怎麼安裝某個 IDE,怎麼完成一個個人部落格或購物車之類的小專案。然而,你是在框好的架子下被動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了這些事。到了工作中,面對巨大的未知和陌生的專案,你能不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充滿了未知。

一個程式設計師能不能自己學會一門技術、能不能自己解決一個問題特別重要

因為,很少有主管會手把手的教會你程式設計和設計的實際技巧,也很少有主管會大發慈悲把你送去研習班學習工作需要的技能,在一個現實的環境裡,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假如你自己不能獨立習得某項必須的技術,真沒有人能幫得上你。假如你自己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真沒有人能始終拉扯著你。這也正合梁漱溟說的話:“任何一個人的學問成就,都是出於自學。學校教育不過給學生一個開端,使他更容易自學而已。青年於此,不可不勉。”

很多人輕視培訓機構,是認為培訓機構的老師,多數脫產,沒有豐富的一線工程實踐,是業餘選手,而這些“業餘選手”卻要通過短短的一期培訓來為社會培養“專業選手”,這基本是一個笑話。即便我們能舉出不少從培訓機構出來的優秀選手,那也只能說明,這個選手本身具有很好的學習能力。

如果一個人意識到了自己還具備自我學習能力,那他完全沒必要去培訓機構浪費動輒六七千一兩萬的學費——他完全可以自己學到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假如他真有興趣的話。

而要檢驗你是否還有自我學習能力,先不要去培訓機構,自己找本講程式設計的書、找臺電腦、連上網,花一兩個月時間就能搞明白你是否適合做一個程式設計師。一旦你通過了這種自我學習實驗,那時再挑一個培訓機構系統地學習某條技術棧不遲。

言而總之,你能不能成為合格的或優秀的程式設計師,取決於自我學習能力,而不是參加過專業培訓。所以,很多公司在招募程式設計師時,不太願意考慮培訓機構畢業的學員,因為在面試官的心裡,覺得如果你有能力,自己就可以學會,完全沒必要去培訓機構,你接受了培訓,他反倒認為你可能缺乏自我學習能力(以及對技術的興趣),擔心你不能勝任將來的工作,他太瞭解了,你學的那點東西根本不夠用,還有很多新東西等著你學,所以,他不願意考慮你。

而對於知名大學的畢業生,雖然可能和你一樣是一張白紙,但別人會以為,能進得了大學當得了學霸,起碼學習能力沒問題的概率高一些。

努力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還輪不到拼天賦”。其實,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為什麼有的人明知努力可以改變生活,可他還是不努力呢?因為,臣妾做不到啊!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他缺乏“勤奮”、“努力”之類的天賦和才幹。真的,勤奮、努力的人,多數是生就的,少數是被後媽(生活)逼的。

程式設計師白天要上班,晚上偶爾還要加個班,自由時間少,而新技術很多,什麼時候去學呢?你以為實際的專案一定可以讓你鍛鍊新技術嗎?要知道,大部分的專案在技術選型時,會考慮技術的成熟度和團隊的技術儲備,很少有冒險採用大家都不熟悉的技術的,不可控因素太多,風險太大,專案失敗的概率很高。那這樣的話,你什麼時間豐富自己呢?

八小時之內是現在,八小時之外是將來。你可以用的,就是你的業餘時間了。你看,人家都在打遊戲、看電視、挎著女伴的胳膊去速8,你還要苦哈哈的學習,如果你沒有“努力”這種天賦,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很多面試官在面對培訓機構畢業的人選時,也會有諸如“如果你有自我學習能力並且努力,其實沒必要上什麼培訓班,完全可以自己搞定”之類的想法,而你上了培訓班,是不是反過來證明你不夠努力咧……然後,他又會想,是不是因為你沒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要幹啥才被忽悠到培訓機構去交學費了呢……也許,他還會想,是不是因為你對技術其實不感興趣只是想謀個事兒幹呢……

額,你看,面無表情之下,其實各種想法如同暗流漩渦,澎湃不息……所以,最後,你可能就只好“回去等訊息”了……

不知道說了這麼多,你是否明白了箇中原因——面試官會覺得培訓出來的學員,可能對技術沒有那麼濃厚的興趣、缺乏足夠強的自我學習能力也不能很好的自律和努力。但在我的觀念裡,其實應該這麼看待 IT 培訓機構的學員:他只是找了一個類似學校的地方系統學了一些東西,和別人並無什麼不同,如果他對技術有興趣,有自我學習能力,一樣可以做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