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狀態下的洞察力

aoho發表於2020-03-07

系統狀態下的洞察力

本篇為非技術文章,題目比較抽象,主要談談技術人在技術之外如何擴充認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方法論,如何優化我們的方法論?系統狀態下的洞察力,是提升自我認知的一個重要方面,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本文其中一部分整理自《劉潤·商業洞察力30講》。

自我認知從 冰山模型 談起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 1973 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所謂“冰山模型”,就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瞭解與測量的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這部分佔 30%。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部分佔 70%。

系統狀態下的洞察力

冰山的六個層次

  • 知識(Knowledge):指個人在某一特定領域擁有的事實型與經驗型資訊。知識很容易掌握,有的人是通過大學專業學習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有的人是通過業餘時間的自學,比如閱讀、寫作、或參加培訓、或請教他人來掌握專業的知識。
  • 技能(Skill):指結構化地運用知識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能力,即對某一特定領域所需技術與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力的養成則比知識難度要大很多,一項能力的訓練,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能力需要在實戰中強化訓練養成。比如:架構設計能力、學習能力、洞察分析能力、戰略思考能力。能力是通過大量高強度的實踐訓練,才形成的一種行為習慣。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下《刻意練習》。
  • 社會角色(SocialRoles):指一個人基於態度和價值觀的行為方式與風格。需要具備符合商業組織運作的邏輯的價值創造、價值評判、價值分配的理念認知。如利他價值觀、客戶導向、績效導向等。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對自己個人狀態的認識、以及對自己與他人之間關係的認識。客觀的認識自己,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包括自我調整、自我激勵。在此基礎上,才能很好的認識和管理他人的身心理狀態。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情商:
    • 情商要先己後人,首先他的自我認知能力要比較強,對自己的情緒、弱點認識很清楚,能夠準確的評估自己,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控制與自我調整來適應工作要求、生活中的重大變化,情商更多的是一種心理表現的行為。
    • 情商也會表現在認識和管理他人的情緒上,包括同理心、鼓舞他人、化解衝突,這裡面要區別自信天賦、體諒天賦的行為模式對情商潛力識別與判斷的干擾,因為有可能體諒天賦很強的人,自我情商管理糟糕,所以就不能說他是個情商很高的人。
  • 特質(Traits):指個性、身體特徵對環境和各種資訊所表現出來的持續反應。品質與動機可以預測個人在長期無人監督下的工作狀態。
  • 動機(Motives):指在一個特定領域的自然而持續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親和、影響力),它們將驅動,引導和決定一個人的外在行動。

知識是決定你薪資水平的底線是多少,能力是決定你薪資水平的上限是多少。能力是比較靠近冰山上層的,相對來說容易被看到。運用了冰山模型瞭解自己,接下來我們可以進行職業規劃以及處理我們所遇到的各種事情。

下面我們具體瞭解系統狀態下的洞察力,即洞察分析能力。

什麼叫 系統

我們內心深處,相信“人”的無窮力量。遇到困難時,我們期待力挽狂瀾的卓越領導;遇到災難時,我們渴望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我們相信:對了,就什麼都對了。某網際網路公司創始人甚至說過:一切不行,都是的不行。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下面一個故事。

史丹佛監獄實驗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一個今天已經不被允許,也不可重複的實驗: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津巴多找了24名生理、心理都很健康的志願者,把他們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扮演囚犯,一組扮演獄卒,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體驗監獄生活

一開始,“囚犯們”感覺挺好,覺得是種少有的體驗;獄卒們也感覺挺好,覺得自己一定是知情達理的獄卒。他們都覺得,自己是不一樣的

但第二天,事情就開始失控了。

囚犯有些受不了監獄的環境,發起了一場小小的暴動,撕掉囚服上的編號,拒絕服從命令,取笑獄卒。獄卒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為了控制局面,“鎮壓”了這場暴動,強迫囚犯做俯臥撐,脫光他們的衣服,拿走他們的東西,並讓他們空手洗馬桶。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場面幾乎完全失控,獄卒拼命虐待囚犯,有些囚犯失聲痛哭,並出現了心理疾病的症狀。第六天,實驗被叫停。

這個實驗震驚了整個心理學界。

明明是隨機的兩組人,但只要把其中一組放在獄卒的位置上,不管他們具體是誰、受過什麼教育、有什麼信仰,他們就會去虐待囚犯。

是誰似乎不重要,因為有一股你看不見的、遠大於這些的力量,牢牢握住了他們的雙手,左右他們的行為。

這種遠大於的力量,就是:系統。

系統的定義

什麼是系統?系統,就是一組相互連線的要素

這個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

1)要素
2)連線關係。

比如,在史丹佛監獄實驗中,這24名志願者,就是要素;而獄卒和囚犯就是他們之間的連線關係

史丹佛監獄實驗告訴我們,要素其實無法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為。但是,把要素和連線關係放在一起,也就構成了整個“系統”,是“系統”決定了個體要素的行為。

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的系統動力學家德內拉·梅多斯,在她的成名作《增長的極限》裡說:

“真正深刻且不同尋常的洞察力,來自觀察‘系統’如何決定自己的行為。”

什麼是洞察力

到底什麼是洞察力?所謂洞察力,就是透過表象,看清“系統”這個黑盒子裡,要素以及它們之間連線關係的能力。而我要做的就是幫你戴上這副“洞察力眼鏡”,一眼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質。

你可能還會問,我擁有了透視“要素”和“連線關係”的洞察力眼鏡,有什麼用?

我要告訴你,所有你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是因為你看不清。因為要“真正解決問題”,通常不是改變要素,而是改變它們之間的連線關係。洞察力就是幫你找出連線關係,然後改變它。

天價海鮮的例子

你在某海邊旅遊城市的一家海鮮餐館吃飯,看見魚缸裡有一條從沒見過的魚,於是問老闆:老闆,這是什麼魚啊?沒見過哎。

你猜,這時老闆會做什麼?

老闆會一把撈出這條魚摔死,說:這是什麼什麼魚,300塊一斤,一共20多斤,6000塊。

為什麼花式宰客

這種“花式宰客”的“表象”,在旅遊城市屢禁不止。為什麼?因為餐館老闆這個“要素”的良心被狗吃了嗎?

並不是。是因為店主和你之間的“連線關係”不對。

對大部分人來說,這輩子可能只會去這個城市旅遊1~2次。只去1~2次,到同一家海鮮餐館吃飯的概率,幾乎為零。也就是說,對這家海鮮餐館來說,幾乎每個進店的客人,這輩子只會來一次。如果你是這家海鮮餐館的老闆,你的最佳策略是什麼?

宰死他為止啊,反正不會來第二次!你如果是他,你也未必比他好到哪裡去。“花式宰客”的行為,不是由餐館老闆這個“要素”決定的,而是你們之間單次博弈的“連線關係”決定的。

那怎樣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不要期望改變“要素”,比如教育餐館老闆“你要善良”,而要改變“連線關係”。

比如,我們現在都會用“大眾點評”先判斷一家店是不是靠譜,因為線上累積的評價,形成了口碑,實現了餐館與顧客的重複博弈。

高速公路上的麥當勞

麥當勞的顧客反映,他們在高速公路上的加盟店,食品和服務都很差。

  • 為什麼?這是因為“要素”,也就是店長們的能力比較差嗎?

  • 並不是。這是因為高速公路上的顧客,都是過路客,他們和麥當勞的關係,也是“單次博弈”。服務得不好,會傷害麥當勞的品牌,對加盟店的收入卻幾乎沒影響。

  • 怎麼辦?麥當勞決定改變“連線關係”,把高速公路加盟店收回為“直營”。這時,麥當勞和店長們的關係,就變為了長期僱傭的“重複博弈”關係。高速公路店的服務水平,大幅度提升。

和尚分粥的故事

我們都聽說過和尚分粥的故事。兩個和尚分粥,負責分粥的和尚,當然想給自己多分一些。而另一個人當然不答應。

如何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改變“要素”嗎?教育他們:出家人,要以少吃一點為懷?可是出家人也不想餓死啊。

那怎麼辦?

改變“連線關係”。讓一個和尚分粥;另一個和尚選粥。選粥的和尚,當然會挑多的那碗。這樣,為了不吃虧,分粥的和尚的唯一辦法,就是把兩碗粥分得儘量一樣多。

通過改變“連線關係”,而不是“要素”,兩個和尚獲得了他們都認可的公平。

小結

我們思考這個問題:“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這句話對嗎?人當然很重要,但是人從來無法單獨決定行不行。人這個“要素”,和它周圍比人更強大的“連線關係”,共同決定著“行與不行”。

真正有洞察力的人從來不說: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真正有洞察力的人喜歡說:結構不對,什麼都不對。

那什麼是洞察力?洞察力,就是透過表象,看清“系統”這個黑盒子裡,要素以及它們之間連線關係的能力。

  • 普通的人觀察一隻手錶,優秀的人洞察幾百個零件之間的“連線關係”;
  • 普通的人觀察一次合作,優秀的人洞察協議背後利益分配、風險轉嫁的“連線關係”;
  • 普通的人觀察一個團隊,優秀的人洞察團隊裡責權利錯綜複雜的“連線關係”。
  • 普通的人會觀察,優秀的人能洞察。

洞察事務的本質,是一種能力,是自我認知的重要一部分。這種能力的形成,需要我們在工作生活中 刻意練習

訂閱最新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