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金會PE運營模式可行性實證分析

第一部分、概要

1、教育基金會的資金主要來源於社會捐贈、政府撥款,主要用於高等教育支出,包括學生獎學金、興建實驗室和教學大樓、科研經費等。

2、教育基金的支出持續不斷,但社會捐贈、政府撥款等來源而具有一定的或然性,並不十分穩定,因此教育基金的可持續運營是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3、通過本文分析可知:歐美國家,投資收益已成為教育基金會資金的重要來源,教育基金投資運營的模式已趨成熟。在我國,教育基金會起步較晚,投資運營的經驗很少;但目前,其發展的社會捐贈基礎、投資運營的市場基礎已經具備,隨著PE及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運營所需的高階管理人群體也已逐漸形成。

4、基於以上情況,我們認為中國的教育基金會完全可引入PE思路經營管理,操作層面可借鑑歐美教育基金會的運營模式,並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調整。

第二部分、高等院校教育基金會發展研究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高等教育經費多元化發展成為主流趨勢。許多高等院校積極開展社會集資活動,鼓勵私人捐贈來彌補政府財政經費的不足。

以捐贈為主要形式的大學基金會傳統初始於歐洲,然而真正讓教育基金會大力發展從而成為大學財政支柱則要歸功於美國。其中哈佛大學教育基金會以其管理資產超300億美元而居榜首,耶魯大學基金會以其高回報率成為業界翹楚。美國大學基金會多數隸屬大學機構,由大學自己管理,大學會成立投資委員會負責基金投資決策。所得收益用於支援學生獎學金、教授研究基金、興建實驗室和教學大樓,科研經費等。資金的來源除了向校友募捐和某些富豪的慷慨捐贈外,主要依靠在各領域的投資收益來進行積累。

下表為美國資產規模前十位大學教育基金會:單位:億美元

2015-01-08_214613

現如今,高等院校教育基金會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獨立成立投資管理公司負責基金的日常運營管理。此種模式比較著名的有哈佛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第二種由投資管理委員會管理,並指派首席投資官全權負責基金運營。此模式以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為例。

以下便以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為例進一步分析兩種教育基金管理模式。

一、哈佛大學教育基金會

1、基本情況

哈佛大學基金會成立於1925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哈佛大學基金會已從最初的30多人發展成為了擁有400多名工作人員,管理數百億美元組織機構。而1974年成立的哈佛管理公司是為管理哈佛數額龐大的教育基金所專門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盈利性公司,屬於哈佛大學的附屬實體。專門負責哈佛大學所接受的捐贈基金、養老金、週轉資金以及非現金捐贈。2013年,管理公司管理基金總規模達到323億美元。

哈佛大學經費來源:學費收入、政府撥款、科研收入、專利和社會服務以及捐贈收入,其中捐贈收入是哈佛大學經費的重要來源,由哈佛管理公司專門管理。哈佛大學發展部則專門負責對外宣傳和基金的募集。

2、基金會的運營、管理

哈佛管理公司完全按照市場化的商業公司運轉模式運轉,管理。哈佛大學校長、大學司庫、財政副校長、管理公司執行長組成公司董事會,並且提供高薪酬吸引優秀員工。

哈佛大學基金由10800個獨立基金組成。公司的最早的投資策略是安全的借錢,即把錢借給風險低的商業企業,這樣既可以得到一定的回報率,又能有效的規避風險。經過幾年的發展,管理公司突破原有投資模式,在一定比列的低迴報低風險的投資外,哈佛管理公司逐步涉及一些高回報高風險的投資專案。

哈佛大學投資分配如下:

1)、低風險低迴報投資:國內投資(佔總基金的18.2%)、國外投資(佔總基金的13.1%)、形成市場投資(佔總基金的6%)、私人投資(佔總基金的8%),四項總和佔總基金的45.3%;

2)、高回報高風險投資:佔總基金的38.4%,主要包括投資完全回報基金(佔總基金的13.1%)、高回報有價投資證券(佔總基金的 6.2%)、日用品投資(佔總基金的12.5%)、房地產投資(佔總基金的6.6%);

3)、其餘佔總基金16.3%的投資額為第三類,包括國內公債(佔總基金的8.2%)、國外公債(佔總基金的4.1%)、債券兌現投資(佔總基金的1.4%)等。

哈佛大學在捐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具有明顯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特點,每個財政年度新接受的捐贈和捐贈基金的運作收入並非一次性地全部用作大學各部門運轉消費,而是有計劃、按比例地消費和再投資,以保證捐贈基金為哈佛大學的發展提供持續、穩定、長久的財力支援。以2005財政年度為例:2005財政年度新接受捐贈為6.390億美元,而用於當年財政支出的為1.878億美元,僅佔年度接收捐贈總金額的29.38%,其餘用於捐贈基金2.857億美元佔 44.71%,其他基金的投資為1.656億美元佔25.91%;2005財政年度捐贈基金運作收入為32.657億美元,用於當年財政支出的為 8.547億美元,僅佔基金運作年度總收入的26.17%。下圖為哈佛大學基金會資產配置情況:

2015-01-08_214725

二、耶魯大學教育基金會

1、基本情況

耶魯大學教育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然而耶魯大學的捐贈基金卻開始於18世紀,可以說耶魯大學是美國最早開始接受捐贈基金的高等院校。隨著捐贈數量地不斷增加,耶魯大學成立了基金會專門負責接受和管理校友的捐贈。

耶魯大學基金的管理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發展,從最初的90%的折損率到如今的平均17%的淨受益率位居世界一流大學基金收益排行榜的榜首。在這個過程中,耶魯大學逐步建立起了完善高效的基金管理及運營方式。20世紀初期,耶魯成立了基金管理與研究公司,將教育基金的管理全權外包於這個帶有私營性質的公司,然而此舉並未給耶魯大學帶來預期的收益。隨後耶魯解除了與此公司合作轉向傳統模式,成立了基金管理委員會並且聘請了大衛.斯文森作為首席投資官負責基金的投資管理與運營。據統計,截至2013年6月30日,耶魯大學基金共管理資產208億美元,包括不同投資風格、投資目標以及捐贈者約束的數千只基金。

2、基金管理與投資策略

與多數投資公司的操作方式不同的是,耶魯基金更偏向與一些風險低收益大的長期專案以期獲得長期回報,而且合理運用投資組合降低風險。耶魯2012年投資組合:外國股票、本國股票、債券和現金佔投資組合的20%,私募股權佔比達到了34%,房地產投資佔比20%、對衝基金佔比17%、自然資源佔比9%。而2010-2011財年,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獲得了21.9%的投資收益,盈利高達36億美元。具體投資組合分項中,外國股票盈利41%,房地產和自然資源盈利16.5%,美國股票盈利24.5%,對衝基金盈利12.7%,而佔投資組合比例最重的私募股權盈利30.3%。

耶魯大學於2006年取得了QFII(海外合格投資者)資格,此後耶魯基金在中國的投資表現搶眼。

耶魯大學投資A股市場股票:格力空調、國美電器、雙匯發展、中國國貿、伊利股份、雲南白藥等。

三、我國教育基金會基本情況

我國教育基金會的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迅速成長期。截至2013年12月,我國已有405所高效成立基金會,總資產可達158億元人民幣。2013年,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以3,220,455,191.2的淨資產;1,395,841,805.72的捐贈收入在國內高校位居第二,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緊隨其後。而清華大學同時也是公益支出最多的高校。據統計,我國高校教育基金主要用於科研和學科建設、學校設施裝置建設、獎學金助學金這三方面,分別可佔比達47%、33%和14%。

現我國教育基金會主要有以下5種運營模式:1、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為例的市場運作型;2、行政管理型,以浙江大學竺可楨教育基金會為例;3、委員會型,以南京大學發展委員會為例;4、海外擴充型,以上海交通大學基金會為例;5、行業依靠型,以中國礦業大學和石油大學基金會為例。

對於高效基金會的管理及運作,2004年國務院頒佈實施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作出了指導、規定。條例稱基金會應當按照合法、安全及有效的原則實現經濟的保值、增值。目前我國部分高效已經嘗試股票、證券、國債以及股權投資等。然而,總體而言,我國高校基金管理水平仍舊較低,處於起步階段,投資管理模式不完善。據統計,根據2010年披露資料,2010年共有171家高校教育基金會,但僅有32%的高校基金會(55家)開展投資增值業務。

下表為2010年投資規模前6位高校教育基金會:

名稱 年度投資額(萬元)
1 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 95380
2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 92904
3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 47790
4 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 29989
5 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 28801
6 蘇州大學教育基金會 18000

下表為2010年投資收益前6位高校教育基金會:

名稱 年度投資額(萬元)
1 青島濱海學院教育基金會 95380
2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 92904
3 寧波大學教育基金會 47790
4 浙江樹人大學教育基金會 29989
5 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28801
6 安徽大學教育基金會 18000

下表為2010年投資收益前6位高校教育基金會:

名稱 年度投資額(萬元)
1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 95380
2 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 92904
3 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 47790
4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 29989
5 南京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28801
6 蘇州大學教育基金會 18000

上述171家高校教育基金會在2010年共取得44.8億元的捐贈收入,但是卻只取得了2.3億元的投資收益。55家進行投資的基金會,只有21家取得收益,其餘投資收益均為“0”。可見,我國教育基金會並沒有得到高效的管理、運營。

2010年度高效教育基金會資產規模與投資收益

淨資產 高校基金

數量

所佔

比例

投資基金

數量

淨資產

(萬元)

投資

收益

(萬元)

投資

金額(萬元)

投資

收益率

10億元以上 2家 1% 2 271,850 14,909 189,212 7.9%
1-10億元 17家 10% 12 296,037 6,164 158,960 3.9%
3000萬-1億元 32家 19% 19 119,856 651 48,105 1.4%
1000萬-3000萬 37家 22% 16 30,963 189 12,581 1.5%
1000萬

以下

63家 49% 6 2,542 2 2,246 0.1%
合計 171家 100% 55 721,156 21,915 411,073 5.3%

我國高校教育基金存在的問題:

1、資金規模小,捐贈比列有待提高。捐贈基金往往在國外高校教育基金佔有幾位重要的比重。耶魯大學的捐贈基金則可高達50%以上。然而,我國高校的教育基金捐贈佔比很小,如此一來,我國高校教育基金髮展將會受到很大束縛。

2、基金會管理模式以行政管理為主。國外的基金會管理適應市場的發展。通常成立專門的公司或機構並且聘請專業人員負責基金的管理運作,並且根據市場進行多元化的投資使基金不斷增值。然而據統計,我國大多高校基金會採用行政管理模式管理基金,將基金會作為學校一個普通職能部門管理,缺乏針對基金的專門化管理。而且管理模式缺乏靈活性,效率底下使基金會難以得到良好、快速的發展。

3、運作及組織機構不健全。國外高校往往將教育基金會作為管理重點,設立完善健全的組織機構,配備專人進行管理。例如哈佛大學,成立管理公司並且聘請華爾街投資大顎負責基金的管理、投資。然而我國除了北京郵電大學等少數高校聘請專業機構和人員負責基金運作,其他高校教育基金會均缺乏專業高效的管理團隊對其進行管理。

第三部分、中國教育基金會的“平行基金”運營模式構想

通過本文分析可知:歐美國家,投資收益已成為教育基金會資金的重要來源,教育基金投資運營的模式已趨成熟。在我國,教育基金會起步較晚,投資運營的經驗很少;但目前,其發展的社會捐贈基礎、投資運營的市場基礎已經具備,隨著PE及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運營所需的高階管理人群體也已逐漸形成。

中國法律將教育基金會定位為純公益性質,其以對外投資方式運營的法律習慣及輿論導向尚未完全形成。一步到位,照搬歐美模式,將教育基金會的閒餘資金全部直接用於投資,在一段時間內還很難行得通。基於此,針對中國教育基金會的運營,我們提出了“平行基金”的構建思路。在《拯救天大老校區的PE思路》一文中,我們對“平行基金”的構想有了相對具體的闡釋,故此處僅為簡要說明。

(一)、“平行基金”的搭建

教育平行基金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為公益性基金,一部分為商業性基金即PE,公益性基金的資金由政府撥款、社會捐贈構成,商業性基金以市場化募集方式設立。公益性基金與商業性基金平行執行。

(二)、基金規模

公益性基金與商業性基金的規模配比,根據實際需要、客觀條件,測算確定。一般而言,設立之初,公益性基金的規模應大於商業性基金,規模比例可考慮在2:1,或更大。

(三)、出資人

1、公益性基金

資金來源可分為三部分:1)、政府、高校籌集部分資金;2)、由海內外校友會,向熱愛大學的校友、校友舉辦的企業、校友任職的企業尋求捐贈;3)、政府、學校及校友共同向社會募集,尋求社會捐助。

2、商業性基金

由公益性基金按10%到20%的比例出引導資金,由政府號召國有大中型企業出資10%到20%,剩餘資金由基金管理人向社會募集。

(四)、基金管理

公益性基金設理事會,作為基金的最高權力機構,管理基金。理事會理事在全球範圍內選任,被選任的理事必須熱愛教育事業,德高望重,能夠肩負起高校海內外校友的期望。

商業性基金,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受託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由公益性基金髮起、並出資設立,在海內外招聘優秀的商業化運營的基金管理團隊。

(五)、基金運營與後續資金

1、公益性基金

公益性基金,首期資金用於:1)、高校獎學金;2)、科研經費;3)、校園場地、樓宇建設;4)、1%-2%以內的資金,用於投資校友創辦的高科技與教育培訓類天使企業。發展壯大後,資金可用於其他教育事業。

公益性基金的後續資金來源為:1)、後續社會捐贈;2)、天使專案成長後的退出收益;3)、商業性基金的收益。

2、商業性基金

商業性基金,以PE模式市場化運營,投資於資本市場。商業性基金的後續資金來源於:1)、投資收益;2)、擴大影響後的資金再募集。

(六)、盈利模式

商業性基金的盈利來自於投資收益。商業性基金採用國際通行的PE管理模式,管理公司分享基金收益的20%。管理公司由公益性基金主導設立,其獲得的20%的業績報酬,絕大多數捐贈給公益性基金,補充公益性基金的資金來源。

簡單概括,商業性基金的盈利來自於PE、VC或者天使專案的投資收益,公益性基金的商業收益來自於對商業性基金業績報酬的分取。

作者:天津濱海海勝股權投資基金風控部 鄭嘉;劉乃進 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