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babe8756c7781ae9116a6383802806

誰是第一名?如何定義成功?如何知道在某個既定時間內的最熱門藝人和專輯是哪些?自從音樂產業誕生以來,唱片公司高管和藝人就一直為此類問題紛爭不休。為此,他們設定了一些系統來計算成果和發現最受歡迎的藝人和歌曲。

早在20世紀初,音樂發行商就已開始唱片銷售制定檢驗成功的標準。於是該行業開始統計實體銷售數量,並且對電臺播放量進行監控。然而在如今這個高度數字化的世界,我們需要一套完整的工具來跟蹤大量的線上活動,從流媒體到社交ation was one thing, but what mattered was also exposing information. In the US, magazines lik網路,從非法種子到合法下載。

獲得資訊是一回事,但如何釋出資訊同樣也很關鍵。在美國,像Cash Box 和Billboard這樣的雜誌憑藉提供大量圖表資料來作為行業基準而銷量大漲。Billboard最初領域主要在戶外廣告業務上(正如其名“公告牌”),之後隨著音樂產業的繁榮而演變成為衡量音樂成功與否的一把關鍵標尺。

資料變革

50年代至90年代早期之前,各種圖表資料結果主要來自於對零售端的庫存變數的統計,這種方法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科學依據。同樣,電臺資料的來源是通過電臺技術人員公佈他們將哪些歌曲新增到了播放清單中,而不是真正的電臺播放測量。情況到了90年代初期開始有了好轉,1991年Billboard採用了Soundscan開發的一項用來統計銷量的技術。該技術能夠在零售端對實際購買記錄進行掃描和記錄,從而在歷史上頭一回統計得出了“真實”的銷量資料。

這項技術糾正了美國音樂界對熱門音樂流派的誤讀:事實上R&B(節奏布魯斯)和Rap(說唱)音樂比業內其它流派要受歡迎得多。 對唱片廠牌來說這也是一項革命:他們終於可以對市場營銷和推廣活動的效果進行實時評測了。

與此同時,BDS推出了一款開創性的技術,用來監控跟蹤電臺播放音樂的數字痕跡。Soundscan 和 BDS開發的改革性技術對音樂產業的影響頗為持久。很快地,其他主要的音樂市場欣然採用了這些新技術。有趣的是,Billboard的母公司VNU最後收購了測評公司Nielsen,Nielsen又收購了Soundscan和BDS,它的擅長領域主要在兩塊:資料和媒介。

後來,其媒介部門又被Prometheus Global Media收購,此時Nielsen已逐步獨立門戶。但是Billboard從未停止釋出大量的圖表,並將最新的音樂消費模式納入其統計範圍。2013年,Billboard宣佈將YouTube流量納入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的統計範疇,而最近它又將Twitter資訊加入了圖表內容中。同時Nielsen Soundscan依然繼續著對全球合法下載量和美國實體/數字唱片銷量的追蹤和統計工作。

全新工具

在電臺監控領域, BDS要開始應付一些一夜之間冒出的新對手,例如MediaBase(為Clear Channel所有)。而在歐洲,該領域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起初壟斷該領域幾十年的是一家叫做Music Control的德國公司,它提供的電臺播放資料涵蓋整個歐洲地區。在2000年代MC被Nielsen收購,而10年之後,其總部位於倫敦的運營公司在2013年夏被關閉。最終,許多其它國家的運營商在該領域的地位開始逐步上升,其中例如法國的Yacast和英國的Radio Monitor,後者曾成功地從MC手中奪去一些市場份額。

MC的沒落主要原因是音樂產業的縮水(客戶減少=利潤縮減),以及隨著新世紀的到來而誕生的新技術,它們能夠對數字消費和消費者行為進行有效的跟蹤監控。一批新晉公司攜最新技術進入資料市場。在電臺監控領域,諸如比利時公司Kollector,它在主要面向版權商的同時,也為獨立音樂人和獨立廠牌提供音樂追蹤監控服務。同一領域類似的公司還有挪威的Bach Technology。有些意外的是,Bach Technology在去年成功成為德國某些國家級電臺的監控服務供應商。

在過去幾年間不少新晉公司茁壯地成長,而Bach Technology的崛起更是錦上添花。Bach Technology的主要一項專利技術(MusicDNA)能夠對大量的歌曲“資料指紋”進行識別,來獲取網際網路上的電臺流媒體播放記錄。目前它正運作著一個多達數百萬首歌的曲庫。它可以用來識別哪些歌曲被播放過。曲庫中的每首歌曲都備有歌名資訊、藝人資訊,甚至還可以提供ISRC(國際標準音像製品)編碼資訊。

MusicDNA的演算法功能可以同時識別8000多首歌曲。“在本地市場,提供電臺監控的產品有不少,但是我們是唯一一家能夠進行國際化運作的機構,我們的業務涵蓋了99個國家,監控了1萬多個頻道。”Bach Technology的創始人兼總裁Dagfinn Bach說道。他還補充道,2014年他們將擴張業務,計劃監控電臺頻道數量達到2萬個。

Bach Technology的核心業務是什麼?“我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是監控電臺里正在播放哪些音樂,” Dagfinn Bach闡述道,“每條播放的音樂相關的歌名/藝人資訊都被會儲存在資料庫中。客戶將歌曲委託給我們來監控,然後他們能夠得到相關的報告,以得知哪些歌曲被播放過。並且,這些資料包告可以涵蓋全球任何一個國家。”

貼近真實

Bach Technology並沒有建立新服務,而是將現成的服務引入了一個全新的範疇。最近幾年在資料領域誕生了不少新生力量,他們開始對最新的渠道進行監控,並能提供之前尚未涉及到的領域——消費者行為相關資料。其中BigChampagne值得一提——現在它已是全球領先的演出公司Live Nation的一個分支,總部位於美國比弗利山——它在針對創意作品如何被評價和消費的監控領域頗為擅長。BigChampagne的標語是“更加切實相關的資料—更好的工具”,他們的資料主要集中在一個控制皮膚上,這個控制皮膚包含了各個不同領域的各類分析資料,供客戶輕鬆瀏覽。這項工具旨在為廠牌經理和藝人經紀人提供更好的資訊以便他們做出更準確的決策。BigChampagne還開發了一個“終極圖表”,通過對社交網路、演出門票購買、唱片銷量、電臺播放量等領域的監控評測得出的最受歡迎的樂曲列表。

對英國公司Semetric來說資料分析服務也是他們的核心業務,該公司開發的監控評測工具MusicMetric,主要用來監控社交網路活動((Facebook, Youtube, Vevo, LastFM, Soundcloud, Instagram, Myspace, Twitter, Tumblr, Wikipedia等)和網路下載活動(主要針對非法下載),資料結果通常合成為一張大圖,告知人們網上的音樂內容正在如何被消費。

MusicMetric的員工大部分自稱音樂愛好者,但同時他們還是一幫鑽研“資料探勘”的資料牛人。“我們公司的員工中具備博士學歷的比例超高,”

MusicMetric的執行總裁Jeremy Silver告訴我們,“這個位於倫敦的團隊裡有20個世界領先的工程師,他們正在將最新的技術引入今天的大資料探勘前沿領域。

MusicMetric系統的核心是一個建立在Hadoop大資料管理技術基礎上的專利平臺。過去幾年,所有的主流廠牌和不少獨立廠牌都在使用該技術,此外還包括了音樂經銷商、音樂流媒體服務商、網際網路巨頭、國家電視臺和電臺廣播、現場演出推廣商等。

“客戶通過我們的資料來獲取競爭對手的樂迷支援情報,” Silver說道,“通常他們只能得到出自己的資料,但是卻無法得到競爭對手的資料。他們僅做到了‘知己’卻不能‘知彼’。而我們提供的詳盡資訊讓客戶對整體現狀一目瞭然,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有效營銷

Silver還補充道,“我們還能協助客戶對市場營銷活動的效果進行計劃和追蹤,以及唱片簽約、樂迷地理位置分佈情況、盜版規模測定、廣告活動實時監控、熱門播放列表生成、音樂搜尋及推薦引擎,等等。”2014年初,Semetric的資料收集工作不再僅侷限於音樂領域,而開始向電視、電影、書籍和遊戲領域擴張。

基於消費者行為的資料資訊的重要性不可小覷。最近,全球知名流媒體服務商Spotify收購了EchoNest,該公司主要對音樂品味進行分析並提供相似音樂推薦。既然推薦功能原本不是Spotify的強項,EchoNest有希望讓Spotify賦予該功能以競爭優勢,並區分於其他競爭者的服務,如Beats, Rdio 和 Pandora。

Echo Nest 的聯合創始人兼技術長Brian Whitman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提到:“我們的系統可以對上千萬的使用者收聽記錄進行跟蹤。這對於我們進行“個性化”功能開發非常有幫助,當你登陸了某個使用Echo Nest音樂品味資料庫的服務系統後,他們就能立刻識別出你。”

就好像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對資料的應用那樣,客戶們可能並不樂意見到這種方式,但是對於美國諮詢公司OneHouse 的執行董事Jim Griffin來說,資料成了一項關鍵指標,因為它有助於創意產業的決策制定。“資料對我們來說相當重要,一方面它決定了我們要如何讓藝人的價值最大化;另一方面也為那些想要給藝人作品進行授權的潛在客戶提供了參考依據。”Griffin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