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4.3

譯者:鄒策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快速發展引發大量熱議。網際網路金融產品包括貨幣市場基金、保險產品、第三方支付平臺、個人對個人貸款(peer-to-peer lending,簡稱P2P貸款),以及其他更為奇異的投資產品。換言之,網際網路金融正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出了傳統銀行的範疇。

網際網路金融增長過於迅速,引發了銀行的擔心和不滿,雖然與傳統金融部門龐大的資金規模相比,投資於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的資金總體金額仍非常小。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興起催生了數個關鍵問題:網際網路金融增長的背後是什麼?投資這些產品的風險和益處是什麼?它將對金融體系的其他領域有什麼影響?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同時受到創新和監管套利的推動。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正在提供移動和基於網際網路的支付、儲蓄和投資方式,這與以前相比要便利得多。相對於中國大型國有銀行的服務,這是一大改進。

然而,單單是客戶服務的改善並不能解釋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增長。監管套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由於政府幹預,中國金融體系仍存在極大的價格扭曲。中國央行設定了存款利率上限——實際存款利率經常為零甚至為負。

這意味著,在中國經濟以超過7%的速度增長之際,存款回報率低得可憐。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找到了糾正這一問題的方法,即用一隻貨幣市場基金把客戶資金集中起來,然後投資於銀行協議存款,以獲得高得多的協商利率。較高的利率水平傳導至客戶,這就是儲戶踴躍購買網際網路基金的原因。

網際網路金融的風險和益處因產品型別不同而有所差別。支付寶(Alipay)等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幾乎對客戶沒有什麼風險,而且也提供了線上購物的便利途徑。網際網路貨幣市場基金的風險稍大一些,但通常也是安全的,因為大多數資產投資於銀行協議存款。

只要是投資於資金雄厚的大銀行的協議存款,違約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相比之下,P2P貸款的風險要高得多,而且已經出現了違約和網站關閉的結果。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提供的其他更為奇異的投資產品同樣風險很大。

持續的監管風險為整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蒙上一層陰影。中國監管機構對如何應對網際網路銀行業現象意見不一。證券監管機構通常持支援立場,銀行業監管機構通常表示反對,而中國央行則在兩者之間走鋼絲。大舉投資於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的儲戶面臨監管立場突然改變的風險——那將大幅削減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的供應和流動性。

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對金融體系具有潛在的巨大影響。就資金規模而言,投資於網際網路金融產品上的資金與中國傳統金融體系的龐大規模相比仍然微不足道。然而,如果重要的只是規模,就無法解釋銀行為何會對網際網路貸款機構產生劇烈反彈。

正如去年6月“錢荒”表明的那樣,中國各銀行擁有大量儲蓄資金,但流動性緊張。從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和高價競標財政存款可以看出,對存款的競爭非常激烈。網際網路基金成了爭奪季度末存款的新競爭者——銀行往往利用季度末存款來滿足存貸比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也代表著對中國銀聯(UnionPay)的直接威脅。中國銀聯是在中國幾乎佔壟斷地位的銀行卡聯合組織,股東為眾多銀行。

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給銀行的競爭壓力可能同時催生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良性競爭的表現形式將是銀行改善客戶服務、增加網路和移動功能,以及推出更多以客戶為導向的金融產品。良性競爭的跡象已經出現,銀行已開始推出自己的網際網路金融產品。

促進這種型別的競爭將需要銀行作出更多機制上的改變,而且還要金融監管機構變得更加靈活。惡性競爭的形式將是,銀行通過推出回報率難以為繼的理財產品來拼搶資金,通過增加隱性擔保數量來加劇道德風險,以及通過遊說監管機構來尋求阻礙金融創新。

在國有銀行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國金融體系中,網際網路金融有可能成為改革和效率提升的主要催化劑。大多數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相對透明,而且與信託投資等影子銀行業體系的其他領域相比,普通投資者的參與機會更高。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試驗的最終結果將取決於監管接受度,以及是否出臺政策引導銀行和網際網路貸款機構朝著健康的方向展開競爭。

注:本文作者是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助理研究員兼中國專案經理。

摘自: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