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IT資料中心微信賬戶:i199IT
時代潮流正將中國工程師群體推向新的緯度。在這個緯度中,創新成為評價工程師好壞的依據。然而在全球產業鏈分工的背景下,中國的產業鏈能否為數量龐大的工程師群體提供足夠的研發創新空間,正成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之一。
缺錢?環境?教育?
中國崛起依靠的是製造業,製造業離不開工程師,而工程師群體正是創造、創新的主力軍。
日前在調研全國1219位在職工程師之後,工業和資訊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聯合TE共同釋出2015中國工程師創新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創新指數報告)。
報告顯示,87.8%的在華工程師表示有很高的興趣投入到創新活動中。且對國家在創新政策方面的滿意度為136.20、對企業創新環境的滿意度為140.10,均超過基準值100。
但在工程師群體高漲的創新意願背後,卻是中國製造創新不足。目前,中國製造業仍然沒有擺脫“大而不強”的現狀,人均工業增加值不及製造業強國美日德的1/3。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多次指出,中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發明專利的數量極少,只佔世界的不到3%,甚至遠低於韓國等新型工業化國家。
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從企業屬性看,優秀工程師多在外資與合資企業。(佔外資或合資企業工程師調研樣本的23.04%)。另外,雖然調查樣本中的工程師有近63.2% 獲得過專利,但高質量以及核心專利的獲得者卻極少。在未獲得歐美日發明專利授權的工程師佔比達到86.5%,人均獲得歐美日發明專利授權數只有0.67 項。七成的工程師沒有參與過高精尖專案或國家巨集觀方向專案。
對此,工業和資訊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副所長萬鵬的觀點是,國內專利確實有很多,但大多是企業為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而開發出來的,有些屬於小發明。這些專利的技術性不強,因為轉化成市場產品難度很大;另外,創新的東西並不一定被大家接受,產業鏈的接納度有限。
對於如何提高創新度的問題,在本次調研中,有六成的工程師認為,智慧財產權保護和以及增加研發經費,對創新有積極影響。此外,也有人將中國工程師創新度不足的問題歸結於教育模式。
這些都是創新不足問題發生的幾個主要原因,但並不能說明根本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關鍵原因造成中國工程師創新不足?
日本產業鏈創新落伍樣本
在分析中國的問題之前,先來看鄰國日本的情況。
從全球來看,因產業鏈問題導致創新不足,也在日本這樣的已開發國家發生。但因日本等國家長期的技術積累,實力雄厚,讓人忽略了產業鏈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隨身聽、筆記本風靡全球。但到90年代日本科技企業很難再推出創新產品。相反,美國因為谷歌、蘋果等一批科技企業的興起而在創新能力上明顯超過日本。
日本創新不足的背後,正是網路資訊科技興起之後,技術交替之下,產業鏈外移以及由此失去了參與全球新興產業鏈的機遇。
進入20世紀90年代,為降低生產成本,日本的電子科技產業投資重心移至東南亞和中國,同時索尼、松下、夏普等主要科技企業將部分產品設計、研發中心一道轉出。這從側面導致日本國內的電子科技產業鏈縮短。
而在當時新興的網際網路浪潮中,日本電子科技產業沒能抓住機遇,在晶片製造、軟體設計、通訊標準等方面追隨歐美,沒能參與到國際化產業分工中,在軟體定義硬體的網際網路時代裡失去陣地。
此外在研發階段中,日本企業的基礎研發投入不足,使得原生創新減少。據第三方資料顯示,目前,在日本整個科研中基礎研究的比重只有14.5%(按研究經費計算),而美國與德國大約分別佔50%和40%。日本的科學論文指數只有81,不僅遠遠低於以色列的376、西歐的295、美國的144,而且比世界平均指數低19%。
一向注重技術應用的日本企業,如果少了應用層——產業鏈,便逐漸失去創新動力和再創新的機遇。而日本老齡化等社會問題的到來,又進一步拖累日本電子科技產業發展。日本為維持經濟發展,只能加大援引外籍勞工的力度。2015年2月,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統計資料表示,截至2014年10月末,日本外籍勞工的數量大約為78.7萬,比前年同期高9.8%,創下2007年以來新高。其中,外國專家和工程師的人數大約為14.7萬,比前年同期上升11.1%。
創新需圍繞整個產業鏈展開
日本所面臨的創新不足難題,對於此前整體位於產業鏈中下游的中國製造同樣是巨大的考驗。更為嚴峻形勢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已開發國家都將製造業提升到優先發展地位,以控制金融泡沫對經濟的影響。
2009年,剛上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便主張美國要“重回製造業時代”並頒佈《重振美國製造業政策框架》、《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緊跟著,英國、法國、日本、德國都提出了各自的製造業發展綱領。
這些掌握先進技術的國家重返製造業,對於世界第一“工廠”——中國來說,必將是巨大的衝擊。另外,隨著人力成本的升高,眾多的外資組裝廠正向東南亞某些發展中國家轉移。近來頻頻發生的海外訂單減少,企業、工廠關門的訊息便是外向型經濟低迷的映照,而樓市、股票、信貸市場的火爆,又在改變國內的資源配置,越發向虛擬經濟傾斜。
在此背景下,中國創新、創造,已不是保持企業利潤、發展的形容詞,而是決定企業生死,中國製造能否轉型成功,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產業鏈作為中國製造的生命線,圍繞產業鏈做研究、開發、創新,才有價值。創新指數報告也顯示,汽車、電子裝置製造的工程師創新指數最高,這與兩個行業在中國有較長的產業鏈不無關係。
只有更多的工程師進入產業鏈開展工作,更多的發明、專利能切實進入產業鏈為企業帶來效益,中國製造才能實現轉型升級。從這方面來看,中國創造是中國各行業產業鏈上的技術創新與演進。
作者:瞭望智庫研究員 李庭煊
摘自: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