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飛速發展將深刻地影響社會變革,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慧、自動化和生物科技等創新技術為代表,並將可能改變現有的生產、管理和治理體系,各國將如何接受並適應即將到來的技術變革,將決定他們是否符合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承諾及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一步落實。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經濟學人智庫(EIU)合作,詮釋了這場技術革命對亞太地區可持續發展目標程序中可能產生的影響,報告旨在透過深入的分析、指導政策和制度的設計,幫助各國更好地迎接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機遇及挑戰。

一、自動化以及工作的未來

歷史上,技術曾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創造了更安全、更有生產力的新就業機會。然而,最新的技術變革浪潮尚未實現與前期相同的發展獲益。研究人員發現,大量的任務和工作易受自動化影響,這部分自動化由當前或未來技術所帶來。

專家對“過早去工業化(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提出警告,“過早去工業化”被定義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中工業部分的早期萎縮。另外,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對公共部門的影響巨大,涉及到減少政府機構以及最佳化服務設計以及交付等方面。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英國的紡織工業作為開端,利用水和蒸汽動力開啟了機械化生產。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利用電力實現了大規模生產,並解放了包括內燃機和通訊在內的現代生產工具。20世紀70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把電子技術和資訊科技(IT)帶入生產。到了今天,由機器人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3D列印技術和機器人軟體自動化所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融合了物理、數字和生物領域。

自主學習和“可思維”機器的發展前景正在引發一種恐懼:此次創新革命可能與以往的創新革命有很大不同。大量的問題值得關注,例如發展經濟體中的“過早去工業化”,常見經濟增長模式(勞動密集型、注重製造業出口)所面臨的損失,甚至是對新的強大技術的濫用,比如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不法獲利等。

比如在就業方面,自動化所造成的失業影響並不總是被消解,證據表明,男性工作者因技術進步每失去三次工作機會才會獲得一份工作,對於女性工作者來說,這個數字為五次。

不僅如此,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會“固化”從過去到現在的普遍偏見,無論是那些將女性與家務聯絡在一起或將男性與運動聯絡在一起的影像資料庫所帶來的性別偏見,還是種族偏見。

二、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對亞洲的影響

技術很難預測,反烏托邦的預測伴隨著每個新技術和經濟時代的崛起。然而,資料顯示,在三個變革的世紀中,無論以收入、預期壽命還是健康等指標來衡量,人類福祉都有所改善。

東亞的發展“奇蹟”,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再到今天的馬來西亞、越南、孟加拉國和泰國,其發展都建立在製造業領域,而現在,製造業面臨自動化的風險。在服務業,面對自動化,廣泛普及的英語技能以及低勞動力成本所帶來的優勢正在消失。人工智慧和新的數字經濟對實現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目標來說,意味著即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最負面的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情景中,至少九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程序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

迄今為止,關於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對社會影響的大多數討論都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但自動化和人工智慧也會影響發展中經濟體。最令人擔憂的是,那些易受到自動化影響的產業正是那些“趕超”國家所依賴的推動其經濟轉型的產業。

1、對製造業的影響

亞洲製造業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該地區半個世紀以來的GDP增長,特別是在東亞地區,但最近又蔓延到東南亞地區,包括汽車,電子和服裝等產品。製造業增加值(MVA)佔GDP的百分比在東亞地區最高,在東南亞地區不斷增長,而東南亞的部分供應鏈已經轉移。

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工人從事的工作中,受自動化影響較大的工種佔比超過60%。一個市場領導者——軟體自動化,已經推出了一種縫紉機器人,據報告稱,一個機器人可以代替十個工人,八小時內可以生產1142件T恤,而人類縫紉流水線的產量為669件。

對於西方公司而言,像鞋類和時尚類產品的迴歸,不僅僅是降低勞動力成本,還有其它方面,比如對市場的反應速度以及包括產品定製在內的產品開發靈活性,這可能是一個不斷增長的趨勢。

2、對服務業的影響

擁有機器學習、演算法驅動的決策框架以及快速提高的語音和麵部識別準確性,服務部門已經或者說很快就會受到自動化的影響。它們正在取代如律師助理、管理、IT支援和客戶服務等領域的工作人員。兩個亞洲經濟體非常突出——印度和菲律賓。其所具備的比較性優勢,如廣泛普及的英語語言技能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可能都將被證明不再如此重要。

不過,透過在物流、交付和倉儲等領域創造新的、更好的工作需求,電子商務可以對製造業中的工作流失形成一種補償。

3、對個體的影響:基於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視角

2000年以後,發展的重點從以前對經濟自由化的一般性、廣泛的強調轉向關注人類發展成果。如果替代那些具備中等技能、未被正式僱傭的工作者,將使亞洲的大量人口迴歸貧困。

自動化所造成失業可能會有一個性別維度,因為女性在易受影響的行業中佔據主導,比如BPO和服裝業。不過,教育、社會工作、醫療保健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護理行業傾向於女性工作者,該類工作受自動化影響的風險較低。

4、緩解因素

這些可持續發展目標所受到的影響不是預測,而是可能發生的未來途徑,如果沒有積極主動的方法對其進行引導,就可能會影響到可持續發展目標實踐的程序。然而,僅此一點並不是思考技術變革的全觀方式。

證據清楚地表明,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是可以給人們帶來獲益的技術,這不僅僅針對那些研發它們的人。自動化風險因子行業而異,比如開放的、低成本的電子學習工具,協助教師進行課程規劃並可節省時間的自動標記工具,以及新增長來源的創造,如叫車服務和便捷服務,只是技術革新所帶來改變的一瞥。

在GDP和貿易結構方面,面向高科技市場的小型經濟體比那些面對大型國內市場的經濟體將面臨更大的風險。

在工作轉型方面,比如印度一家公司將9000名工人從較低技能的工作崗位移動到更高階的專案,比如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此外,還有公司在2016年重新安排了3200名員工,預計將在2017年再推動4500名員工進行轉型。

三、案例分析:人工智慧對越南的影響

越南人口超過9000萬,自1990年以來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二高的人均增長率,僅次於中國。國際勞工組織估計,越南70%的工作機會都有很高的機率被自動化替代。

越南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自動化威脅的亞洲經濟體,這是由於其當前的工業和服務業結構所決定。大約70%的人口處於收入水平貧困線的邊緣,即使站在今天的經濟立場而言,國家需要創造勞動機會。

此外,長期投資需要把關注點放在教育改革,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並且其可以依據明確的衡量目標被界定,以評估進展情況。

四、應對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帶來的機會和挑戰

自動化、人工智慧和新數字經濟如何能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程序?各國政府能做些什麼來最大限度地提高這方面的進步,並管理風險?

經濟政策方面,特別是增長政策,必須利用當時可用的技術和政策工具,而不是試圖複製過時的模式。在資料隱私保護協議方面,對資料保護協議不完善的公司的罰款,加大數字領域監管執法力度。

此外,技術並非總是為社會帶來預先確定的結果,在19世紀和20世紀,交通、電力和電力技術的進步導致了西方國家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這些國家的人口範圍非常廣泛。如今,擁有高創新率和深度技術採用的國家都已經成為和平、平等、繁榮的社會,而在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和基尼係數不平等排名(Gini inequality rankings)等方面得分最低的國家,治理不善、衝突和腐敗所造成的損失要遠遠大於這些技術氾濫的後果。

五、結論:技術變革與未來的開放性

亞洲持續半個世紀的增長為全球減貧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基礎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和外包商業服務,而這些都是正在受到威脅的行業。如果自動化的發展速度達到某些人預測的那樣,它可能會減緩甚至逆轉該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程序。

政府、公共機構、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所作的選擇,決定了技術的使用目的和風險管理水平,第四次工業革命使人興奮,創新企業承諾將創造一個高效、高生產力和進步的世界。隨著這些工具在範圍、速度和靈活性等方面的進步,它們加劇了人們對技術驅動下失業和不平等的擔憂。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援我們發展可加入!
發展4.0: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給亞太地區帶來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