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正確的工具,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態度,我們可以變得更好、更聰明嗎?在人類頭腦的完美性這件事上,我們的想象力已經馳騁了數百年之久。我們執著於“人類大腦只使用了10%”之類的傳說,認為絕大部分腦力尚未得到開發,這部分是因為我們希望在未來,人類的頭腦會比如今更強大。這不僅是個體的希望,也是文明的希望:如果我們的腦力已經在滿負荷運轉了,發展空間就很有限。但是,如果我們只使用了潛力的一小部分呢?那前途就充滿了希望。
但是這個夢想也自有其黑暗的一面:一個人的命運全由他能夠獲得認知增強(cognitive enhancement)技術而定,這樣的可能是反烏托邦的;一些超級精英有機會擴充套件人類智慧的邊界,而那些不幸的人,則失去了向社會上層遷移的機會;或者會有一些“老大哥”(Big Brother)式的人物,得以控制我們的頭腦,決定我們該如何思考,如何行動。
眼下有哪些事情是可能辦到的,又有哪些事情可能在未來實現?本文的作者與神經科學家和未來學家進行了一系列對話,對認知增強的世界進行了瞭解。下面就是作者的歸納總結:
個性化的智慧藥丸
從很多方面來說,我們周圍有一些人已經在進行“神經增強”了。比如服用利他林,這是一種治療多動症和嗜睡症的藥物,世界各地都有考生和報紙撰稿人服用它。對照試驗已證實,對於沒有認知缺陷的常人,這種藥物可以改善他們的記憶力、注意力和積極性。
還有治療嗜睡症等睡眠障礙的莫達非尼。實驗已經證明,對於那些本來就睡眠充足的人,它能增進執行力、記憶力、注意力。而對於那些睡眠不足的人,它可以幫助消除睡眠不足的症狀。
還有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多奈哌齊。臨床試驗已證明,它像其他抗痴呆藥物一樣,可以提高健康人的陳訴性和程式性記憶力(我們執行一組複雜操作的記憶力,比如駕駛汽車)。
當然,這些藥物都不是傳說中的“智力大補丸”,不會立刻把我們的智商提高10分。實際上,它們針對的都是一組具體的智力表現:記憶力、注意力、積極性。有時候,這些方面的提升可能需要你在其他方面付出代價。例如,用利他林來提高注意力,就有可能影響到你的創造力。但是,麻省理工學院神經學家馮國平說,可能會有這麼一天,當我們對神經機制的瞭解足夠多時,就可以設計個性化的藥丸,來增強特定的某幾種能力,並最大程度地縮小自己的弱點。目前正有幾家生物技術公司正在朝著這個方向推進。
在腦部通電
通過電流來改變大腦功能,這個想法並不新鮮,當年的電驚厥療法就是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最近幾年,對於把電流通到哪裡,以及通多強的電流,我們已能更好地加以掌控。如果說當年的電擊療法像是用手指繪畫,那麼今天的電流刺激就像精緻的水彩畫。
最常用的方法是顱部直流電刺激法(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或稱tDCS),它在頭皮上施加小電流,以調節大腦的活動。這個方法最近吸引了大量關注,因為最近的幾項研究顯示,tDCS似乎提高注意力集中度,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工作記憶上(讓我們可以把腦力放在開展某個複雜任務所需的資訊上)。效果可以持續30分鐘到兩個小時。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傑米-泰勒(Jamie Tyler)對大腦調節的潛在好處很感興趣,因此參與創辦了一家名為Thync的公司。 Thync已開發出了一個原型裝置,迄今為止對3000多人進行了測試。該裝置要麼可以讓我們感到平靜,要麼可以提升我們的活力,也就是說,它呈現給你的道路要麼通向注意力,要麼通向創造力。泰勒說,“這不過是幫助你經歷日常生活的另一種工具而已,”類似於在深夜開會時喝一杯咖啡,在演講前冥想幾分鐘。 (當我在Thync的波士頓辦公室裡測試原型裝置時,遭受了溫和的電擊,而不是其承諾的平靜感受,他們說這是軟體更新出了問題,而不是裝置本身有問題。)
給大腦用的“心臟起搏器”
另一種做法是在你的大腦深處安裝電極,激發tDCS無法有效到達的區域。已經有人用深腦刺激法來治療帕金森氏症以及幾例嚴重的抑鬱症。外科醫生直接在腦中插入電極(位置由治療目的決定),並將它們連線到一個類似於心臟起搏器的,位於胸部的裝置上。然後這個裝置可以通過電極調節大腦的電脈衝和化學物濃度。
將來可能會有一天,深腦刺激的應用程式將更多地用於增強目的,而不是治療目的:2013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這個程式可以鞏固記憶力,提高處理和儲存資訊的能力,而今年春天,一項大鼠實驗研究證明,它可能可以延緩記憶力衰退和痴呆症類症狀。換句話說,除了讓我們變得更聰明之外,深腦刺激還可以讓我們在更長的時間裡保持聰明狀態。
直接連線
有朝一日,我們可能會在大腦中植入電極之外的東西。想想看,如果你的大腦中有一顆直接連到網際網路上的晶片,你可以做些什麼:在幾毫秒內,你可以檢索幾乎任何一條資訊。而當你隨時可以使用網上的知識時,你可以迅速在大腦中填補一些記憶空白——沒有人會猜到你在經濟學研討會上睡著了。這屬於遙遠的未來,是牛津大學人類研究所計算神經科學家安德斯-桑德伯格(Anders Sandberg)等人對未來的設想。
桑德伯格認為擴充套件頭腦是可能的,在腦中植入一些東西,可以幫助我們超越認知侷限。為什麼要在網際網路上停步呢?未來的頭腦可能直接連線到其他頭腦。至於這種連線會讓我們更聰明,還是隻會讓我們茫然失措,這就只有等著時間來檢驗了。
再造大腦
最有爭議的神經增強方法,可能不是刺激大腦,而是再造大腦。直到幾年前,這種可能性還屬於純理論、哲學辯論和倫理困惑的範疇。然而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基因組修改技術,稱為crispr(或Cas9),科學家可以用它來改變胚胎基因組的任何部分,一次改變一個核苷酸。開發這種技術的初衷是在嬰兒出生之前就修正突變,預防疾病。但可以想像的是,未來會有一天,我們可以識別出與認知能力相關的基因,並且修改它們,以便獲得更強的能力。
誠然,這個設想要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智力不是靠一個基因就能影響的。僅僅改變一個基因無法增強認知,“馮國平說。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增進對基因組和腦功能之間的關係的瞭解,或許幾十年後,我們有足夠的知識可以評估這種修改是好是壞了。
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對健康的擔憂可能令倫理方面的考慮變得無足輕重。事實上,我們不知道任何人工增強手段會有怎樣的長期影響。我們的大腦能夠承受人為的能力提升嗎?研究認知增強的德國神經學家馬丁-德拉斯萊(Martin Dresler)表示:“有人認為,我們的大腦已經經過了數百萬年的進化,可能已經大道了最佳化學平衡,任何改變只會帶來危害,而不是增強大腦功能。”如果是這樣的話,倫理可能是我們最不需要擔憂的事情了。
智力理解領域的大事記
1800年代:顱骨測量法(確定智力和其他特徵)普及。
1905年:比奈西蒙測驗(現代智商測試的先驅)出現。
1946年:門薩學會(高智商人群協會)成立。
1962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約瑟夫-奧特曼發現:人在成年之後,大腦仍會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1970年代:CT掃描、pet掃描,以及後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讓科學家對大腦活動方式有了新的瞭解。
1984年:哲學家詹姆斯-弗林指出,智商分數幾十年來一直穩步上升。
2065:個性化的智力提升藥物投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