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影智慧AI入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分析肺段以搜尋新冠病毒特徵

动脉网VCBEAT發表於2020-02-27

自疫情拉響警報以來,科技戰疫力量紛紛湧入武漢,臨時搭建的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既是疫情防控的中樞所在,也是十年來醫療科技力量從藍圖走向現實的試煉場。

人工智慧技術在此次防疫戰之中應用非常廣泛,從基於知識圖譜的居民自省自查,到醫療影像的輔助,再到疾病預防中心的大資料監控,其中均不乏人工智慧的身影。

聯影智慧的AI系統則聚焦於影像科,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武漢同濟、協和、中南醫院等一線戰場早已部署完成了針對於新冠病毒的uAI新冠肺炎智慧輔助分析系統,戰疫初期5-10分鐘的CT閱片現已縮短為1分鐘,大部分影像報告的撰寫工作已經轉交給了AI這位不知疲倦的助手。

同時,部分影像科技師的任務也交予人工智慧處理。以“智慧之眼”為例,該系統360度人體全動捕捉、自動生成3D人像功能,能夠讓影像科技師無需頻繁出入隔離間調整患者體位,便可遠端完成掃描。而對於每日工作超過12小時的影像科技師而言,不僅感染風險因此減小,其中帶來的體力節省同樣彌足珍貴。

所有的研發與優化始於2020年春節的第一天,團聚之時,逆行者已悄然上路。

戰疫前夕,上海成為聯影研發根據地

大年初一,沒有往日的串門,也沒有熱鬧的團年飯,數位聯影智慧員工自發聯絡了武漢的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主動了解影像科醫生的需求,並希望能為之提供幫助。 

情況比想象中的還要嚴重。由於劇增的醫療需求,許多患者即便來到了醫院,也因缺乏護士的指導和醫生的救治而在門診等地焦急等待。

影像科的情況稍微好一些:隔離間內,身穿厚重防護服的醫生有條不紊地為患者擺正姿勢進行CT照片;隔離間外,負責影像分析的醫生防護相對輕鬆,但卻需要長時間集中精力,用以尋找數百層影像之中的可疑“白點”。

聯影智慧AI入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分析肺段以搜尋新冠病毒特徵

武漢同濟醫院:一位影像科醫生還未脫下防護服便睡著了

與醫生初步溝通之後,他們發現同濟醫院影像科的需求沒有那麼複雜。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物資缺乏,醫院過去沒有進行大量的防護服儲備,物資的排程又需要時間;二是患者太多,醫生希望能夠在患者患病初期就將其診斷出來,但即便很多醫生通宵達旦的工作,仍有數不清的患者影像需要審閱。聯影智慧公司COO詹翊強告訴動脈網,“我們的人工智慧應該可以很好地解決第二個問題。”

確立目標後,聯影團隊多次前往上海公共衛生中心,這裡聚集了上海一流的醫學科研力量,收納了上海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例。在這裡,聯影智慧在已有的“AI+CT”技術之上,依託於聯影集團自研“天眼”CT,開始了針對性的研發。 

2月8日,聯影第一版“AI+CT”新冠肺炎智慧輔助分析系統正式完成,在最初的版本之中,這款軟體能夠精準識別微小病變並自動勾勒;運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對肺部CT影像進行分割、自動為醫生生成報告等,貫穿診斷到治療全流程。

“除了提高效率之外,人工智慧也能幫助醫生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在實際之中,部分患者感染早期便查出存在流行病史,有明顯臨床指徵,但可能沒有足夠的核算試劑盒讓他做檢測,也可能初次核酸檢驗呈陰性。這種情況下,我們希望能夠用CT手段進一步確定患者情況。但在實際診斷之中,早期新冠患者肺部CT影像中常常會出現小的磨玻璃影,這些容易被醫生所忽視的地方恰恰是AI所擅長的。” 

聯影智慧AI入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分析肺段以搜尋新冠病毒特徵 磨玻璃影勾畫圖 

“其次,AI可以幫助醫生評估病人的病程並優化醫療資源。當前在新冠肺炎高發地區,醫療資源(如核酸檢測裝置、病床等)還很緊張——我們需要輔助醫生將確診健康或已經治癒的人們儘快送出去。” 

“要確診患者的情況,一種主要手段是用試劑盒進行反覆檢測;但鑑於CT和核酸檢測在檢驗效果上的互補性,CT影像診斷已被列入《衛健委新冠肺炎診療指南(第五版)》中。引入CT影像,除了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還可以觀察病灶是否發生變化,比如毛玻璃病灶是否被吸收。就後者而言,AI能夠定量地對病灶進行分析,直觀比較患者多次CT影像之中病灶的變化,這比過去僅用肉眼眼辨別、比較要精準很多。”

從上海市三甲醫院、武漢前線醫院的使用狀況來看,聯影智慧的新冠肺炎AI系統已經能夠以超過90%的準確度檢測患者CT影像的疑似病灶,並對其進行勾畫(勾畫誤差<1%)。但是,這僅僅完成了挑戰中的第一步,更多的困難接踵而至。 

進軍武漢,將AI推上雲端

新年以來,全國各省雖已陸續架起層層關卡,但回望武漢,其人員的流動管制嚴格程度無出其右。 

“如何快速支援武漢,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面對嚴格的‘封城令’,我們的同事經過多次申請才拿到了進城的通行證。第二個問題是伺服器物流的問題。因為疫情,物流的時間比之前長很多。為了能及時向武漢傳送伺服器,我們的同事親自跨省駕車,到供應商那裡提貨,保證裝有uAI新冠應用的伺服器在第一時間到達疫情最緊急的地方。”

“隨後面臨的是部署問題。不同於以往,我們必須採取不同的方式對醫院進行部署。對於一部分資訊化系統比較完善的醫院,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將工作站安裝至醫院院內,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方式。但就方艙醫院這類臨時搭建的醫院而言,它的資訊化系統還沒有完全建立,又是傳染高危地點,我們則依託聯影雲進行雲端部署,將軟體引數的除錯、影像資料的儲存、計算、分析功能全都轉移至雲端。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規避部署工程師的安全風險,也可以讓我們演算法工程師將最新、最好的模型在第一時間送到前線。” 

雲端部署方式有許多優勢,但對於聯影來說,這個時期採用雲端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規避工作人員的安全風險。如果是在現場部署,工作人員難免會因醫生需求變化而反覆除錯裝置,這需要他們頻繁出入各個醫院,而云端部署則只需在首次部署時前往醫院,有限的工作人員無需在多個醫院來回穿梭便可完成除錯。 

對於醫院而言,這樣的模式風險與收益並存。收益來源於便捷,當許多新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想要部署時,該模式可以大幅加速部署過程。 

風險則來自於資料安全,直至今日,很多醫院依舊只願意將資料留在醫院的機房內,不願上雲管理,這中間的遲疑來源於對資料洩漏的擔憂。 

2月11日,聯影uAI新冠肺炎智慧輔助分析系統率先落地武漢火神山醫院,並迅速投入使用。截至2月19日,該系統已在武漢同濟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武漢中南醫院、雷神山醫院等武漢抗疫一線醫院完成安裝。

戰疫之間,新需求與新發現

如果僅僅是為了提升醫生工作效率、降低醫院影像科壓力,聯影智慧的人工智慧的確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但是,醫生希望能有一種更為精確的方式,及早發現患者感染與否。 

2月3日,一篇爭議核酸肺炎檢驗與CT檢驗孰是孰非的文章在業界迅速引發爭議,究竟哪一種方式能夠更好地判斷新冠病毒感染狀況,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武漢同濟醫院影像科夏黎明主任曾告訴動脈網:“儘管核酸檢查是新冠病毒肺炎診斷的金標準,但咽拭子檢測只有30-50%陽性率。此外,現有的醫療水平同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酸檢驗的作用。由於醫護人員試劑盒使用經驗有限,很難採集到上呼吸道附近的唾液樣本,造成患者假陰;如果病人剛患病,樣本中病毒載量過低,也可能出現假陰性(漏診)的情況。此外,PCR 檢測方法對實驗場地、檢驗儀器以及操作人員的要求都非常高。在許多基層醫院,即便有試劑盒輸送,醫護人員也可能因為能力限制而無法採集到有效的樣本。

“相比之下,CT影像影像清晰度高,能夠診斷早期輕微病變,如果當病變侷限在咽喉部、氣管、支氣管時,肺實質與間質病變不明顯,此時的胸部CT檢查可能就是陰性;另外,新冠病毒肺炎也是一種病毒性肺炎,在這個季節常常也有其它的病毒性肺炎的可能。” 

因此,無論那種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更好的方法是讓兩種辦法協同。所以,影像科的醫生希望CT能夠在抗疫之中發揮一些新的作用。 

2月14日湖北首次將臨床診斷病例納入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將湖北省內具有影像學特徵的疑似病例定義為“臨床診斷病例”,但透過CT影像,醫生仍不能直接判斷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那麼,AI有可能直接幫助醫生通過CT影像直接判斷肺炎類別嗎?很遺憾,目前為止,市面上的AI產品均不足以完成此重任。不過,聯影智慧已在後續的資料分析之中發現了一些不易察覺的規律。如今,uAI新冠肺炎智慧輔助分析系統已經具備一定程度區分“病毒性肺炎”與“細菌性肺炎”的能力。 

“新冠病毒患者的CT 影像中,磨玻璃較多,而細菌性肺炎CT影像中實性病變較多且經常有胸腔積液的情況。從這一點出發,我們通過處理大量資料,已經能夠給出一個肺炎型別的概率結果。在這個特殊時期下的武漢,在排除細菌性肺炎前提下,剩下的病毒性肺炎是新冠肺炎的概率就比較高了。”詹翊強對近期的研究結果進行了簡單的總結。 

此外,還有一些有趣的細節同樣也值得推敲。“我們的AI輔助分析系統能夠將肺部分成不同的肺段,把其中的病灶勾勒出來,計算每一個肺段病灶區的感染比例,從而為診斷感染情況提供參考。”

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區分新冠肺炎和其他病毒性肺炎的明確標準,但是如果AI演算法可以精準地計算感染區域在不同肺葉、肺段的分佈,通過大資料分析,也許我們能夠找到某些鑑別診斷的規律。

另外通過這種精準的量化分析,也有望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輕中重病情程度劃分,制定個體化的隔離、治療方案,對緊缺醫療資源的排程以及患者治療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優化——這正是人工智慧的潛在價值所在。 

疫區影像科的問題不止精準診斷

疫情的特殊性使得社會救援也變得同樣特殊。截至2月15日,武漢九個方艙醫院已經開放,這裡不僅需要診斷的醫生,還需要診斷裝置以供醫生使用。

在過去,醫院準備CT機房往往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對環境也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不僅要有足夠的射線遮蔽措施和承重基礎,還要考慮到周圍的訊號干擾等各種複雜問題。

方艙醫院作為臨時改建的民用場所,並不具備符合要求的現成房間。這個時候,聯影的方艙CT“應急放射科”就派上了用場。 

“這個“應急放射科”是聯影為方艙醫院量身定製的放射科全流程整體解決方案。它包含了獨立掃描間、操作間、紫外線消毒裝置等一系列必備設施。獨立於醫院的“箱體式”設計不僅便於快速拆裝及運輸轉移,且插電即用。此外,防水、隔熱、四季恆溫的設定讓它能夠在極限環境下應對自如,隨時可趕赴疫情現場或搶險救災第一線。同時,CT均配備了‘天眼智慧平臺’,無需患者取下口罩,即可智慧識別人臉及全身位置資訊,實現智慧定位和擺位,醫生無需與患者接觸便可完成掃描。” 

在傳統掃描過程中,放射科醫生在體位選擇、完成患者擺位、確定掃描範圍等多環節上都需和患者密切接觸。

而“天眼智慧平臺”可自動定位,實時追蹤患者的移動軌跡,動態調整定位方案,讓醫生無需進入操作間即可進行精準CT掃查,對於每日工作超過12小時的影像科技師而言,不僅感染風險因此減小,其中帶來的體力節省同樣彌足珍貴。

另外,“天眼智慧平臺”也縮短了每個CT掃描的時間,減少了病人等待的時間和交叉感染的機率。

通過提高CT裝置移動性的方式,再借助於影像平臺的遠端智慧閱片功能,聯影能夠在疫區迅速賦予方艙醫院有效的影像診斷能力,武漢醫療資源短缺、影像科人才缺失的問題也因此得到緩解。 

逆行者不容忘記

回顧整個流程,調研需求、產品研發、裝置安裝、引數呼叫雖遇到諸多困難,但聯影智慧終究挺了過去。在詹翊強面前,更關心員工的安全。 

“武漢本身是一個高危之地,許多員工本身在湖北,他們主動參與到抗疫之中;還有一部分員工雖不在湖北,也自願跟隨裝置從外地進入到了疫區中心,他們的犧牲精神真的非常可貴。”

“這裡還有一個更大的挑戰:在全國各地採取嚴格隔離措施的情況下,我們的部署隊伍一旦去了武漢,就很難再去別的地方;大受影響的物流也導致我們無法儘快將裝置送到醫院之中,對此我們也啟動緊急物流預案,自發運送裝置。好在疫情正逐漸得到控制,希望這種趨勢能夠一直持續下去。”

春意已經慢慢在行道之間蔓延,即便是疫情也不能阻礙生命的延續。科技也有相似之處,每次我們所遭受苦難,都有抱薪者為我們收集經驗,撐起抗疫的大旗。醫護人員在一線為我們築起安全線,而科技工作者用通宵達旦為他們鍛造利器,抗疫之戰中每一份力量,都值得銘記。

*封面和文章圖片由受訪企業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