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高速增長、民生普遍改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實現了對已開發國家的追趕奇蹟。原有增長動力遭遇挑戰之際,為促進生產要素升級和分工結構優化、形成生產率持續提升,把握資訊科技革命帶來的難得機遇、全面推進資訊經濟發展,就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指出“資訊科技成為率先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先導技術,將促進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資訊生產、資訊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世界正在進入以資訊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
資訊經濟正在全球迅速興起,呈現出超乎想象的強勁發展勢頭。關注並研究其發展趨勢,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迎面而來的資訊經濟浪潮,摧枯拉朽般改變著世界經濟、社會的原有格局,集中體現為十個方面。
浪潮一:資訊科技呈現指數級增長趨勢
人類社會發展從來不是漸進的平穩過程,少數重大事件決定了歷史新階段的到來。資訊科技的快速開發和廣泛應用,正是當下時代變遷的決定性力量。資訊科技的突破,體現在對舊有難點的攻破、應用層次的深化以及爆發式的增長速度三個方面。
舊有難點的攻破——高難度模式識別、複雜溝通等領域一直被認為是資訊科技難以逾越的高峰,模擬並接近人類智慧的“奇點”似乎難以企及,而事實證明人類完全有機會掃除征途上的障礙。數字模式識別的典範:2010年10月谷歌在其官方部落格上宣佈:改裝後的豐田普銳斯汽車基本實現了無人自動化駕駛,行駛里程已達14萬公里,僅有的一次事故還是被人類司機駕駛的汽車追尾;依靠谷歌地圖和街景服務的龐大資料,攝像、雷達和光達先進裝置,先進的模式識別軟體,谷歌汽車實現了無人工干預的自動化控制,甚至比人類駕駛員反應速度更勝一籌。複雜溝通的進步:2011年1月萊昂布里奇公司公佈了與IBM公司合作完成的一項複雜溝通技術,只要輸入一種語言寫成的文字,就能準確快速地將其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文字;測試中來自中國和西班牙的客戶與說英語的員工進行溝通,藉助計算機即時翻譯,輸入資訊可以直接轉化為接收方的母語,90%使用者認可翻譯結果,商用化目標初步達成。
應用層次的深化——資訊科技應用的層次也在不斷深化,工業網際網路、社會物理學實踐是最具代表性的例證。工業網際網路實踐:2012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率先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概念,它力圖將複雜的機器同聯網感測器、軟體系統等緊密結合,綜合利用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技術獲取機器產生的資料,通過分析有針對性地對機器運轉進行相應調整,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各行業推出產品或服務的速度將顯著加快,生產效率將在系統層面得到優化。工業網際網路實踐標誌著網際網路技術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的全面進軍。社會物理學研究:以哈佛大學彭特蘭教授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充分利用大資料採集及分析工具,對人類的資訊交流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力圖從不同側面發現社會組織各環節存在的問題,並嘗試改變不合理局面,這種方法將改變社會科學研究的傳統,推動人們對社會認知和改造的深入探索。
爆發式的增長速度——資訊科技的增長超越了線性約束,呈現出指數級增長的態勢。一方面技術能力提升很快,18個月左右計算效能提高一倍、儲存價格下降一半、頻寬價格下降一半等等持續印證著摩爾定律的效果;另一方面,隨著聯網使用者和裝置數量的急速攀升,對各方來講聯入網路的價值顯著增加(梅特卡夫定律),這進一步推動了資訊科技的快速成長。資訊科技指數級爆發成長,改變了人們對資訊經濟的預期。
浪潮二:雲+網+端成為新的基礎設施
經濟活動的正常運作有賴於基礎設施發揮其支撐功能。當前隨著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向資訊經濟加速轉變,基礎設施的鉅變也日益彰顯。總體看,新的基礎設施正疊加於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土地、水利設施等)、工業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之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新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雲、網、端”三部分。“雲”是指雲端計算、大資料基礎設施,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有賴於對資料的利用能力,而云計算、大資料基礎設施將為使用者像用水、用電一樣,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計算資源開啟方便之門。“網”是連線利益相關者的增值網路,包涵網際網路、物聯網等在內,網路承載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新增價值持續得到挖掘。“端”則是使用者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裝置、可穿戴裝置、感測器,乃至軟體形式存在的應用,是資料的來源、也是服務提供的介面。
移動網際網路快速普及,那麼這類基礎設施的投資是誰帶來的呢?可以看出是數以億計的普通使用者。我國有6.32億網民,其中83.4%使用移動上網(中國網際網路網路資訊中心截至2014年6月的資料),按每部手機1000元,兩年更換一部手機計算,人們在移動裝置上投資額是巨大的,幾年內即可達萬億級別。同樣雲端計算基礎設施也是由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民營企業建設和運營,無論是使用者規模,還是技術水平均位於世界前列。
這樣新基礎設施的投資就由過去的政府或者國有大企業主導,逐漸向民營企業和個人主導轉向。由於投資主體的變化,服務模式和控制權也發生了顯著改變,從事基礎設施服務的民營企業,必須持續創新以擴大規模、獲取潛在收益;消費者主導權增強,用手中的裝置“投票”,直接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資訊經濟的治理模式,也將從原有的集中控制向依靠大眾創新、共同治理方向轉變。
圖1 新基礎設施的功能疊加
浪潮三:平臺經濟主導的新商業生態
平臺充分利用了資訊科技優勢、傳播優勢、規模優勢,將相互依賴的不同群體集合在一起,通過促進群體之間的互動創造獨有的價值(如電子商務平臺集合了買方和賣方,搜尋引擎集合了大眾使用者和廣告商等)。
網際網路平臺,如美國的蘋果、臉譜、谷歌和亞馬遜,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它們通過其數以億計的使用者數量優勢和在應用、社交、搜尋及電子商務方面的業務特色,確立了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成為全球資訊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平臺經濟主導的新商業生態,成為資訊經濟不斷髮展壯大的中堅力量。作為創新業務的開拓者,平臺主導了各自領域新業務的發展正規化,通過與眾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創新”,為終端使用者提供了不斷增強的功能和應用的新場景。如面向消費者服務的電子商務第三方交易平臺淘寶網,在電子商務生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品牌商可以由代運營服務商幫助其在淘寶網上開店完成與消費者的交易,由IT服務商整合線上線下資訊系統,由物流服務商負責貨物運輸和配送,由支付寶收回貨款。淘寶作為交易平臺,聚合了眾多買方、賣方以及其他電子商務服務商,形成了“大平臺、小前端、富生態”充滿活力的生態圈。阿里巴巴以自身百億收入支撐了更為巨大、萬億規模的電子商務市場,體現了平臺經濟所主導的商業生態價值。
圖2 淘寶網引領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浪潮四:大資料的潛力得到了加速釋放
在資訊經濟時代,必須從生產要素角度去看資訊(資料)的作用。因此,當前大資料潛力的釋放,實際上是反映了生產要素的一種升級,也就是所謂的從IT到DT(從資訊科技到資料技術)的升級。資訊科技的不斷突破,本質上都是在鬆綁資料的依附,最大程度加速資料的流動和使用。
資訊(資料)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歷經了近半個世紀的資訊化過程。從技術層面來看,支柱技術經過了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通訊技術和大資料技術四個階段,無一例外以超常規速度發展,加速實現著資訊(資料)量和處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長。
大資料以資料量大、實時性強、型別多樣、價值豐富為突出特徵。資料採集、儲存、處理、分析、展示技術的全面成熟,為人們挖掘這一寶藏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除了作為必要資訊驅動業務外(如金融交易資料、電子商務交易資料),資料產品的開發(通過資料用途的擴充套件創造新的價值,如精準網路廣告)更是為攫取資料財富開闢了新的源泉。
圖3 現代資訊科技的四個發展階段
浪潮五:大眾創新不斷湧現
“雲+網+端”構成的新資訊基礎設施,為創新、創業降低了門檻,在強大的技術能力支撐下,在平臺引領的商業生態不斷演化中,大眾創新的湧現具備了充足的條件。以KICKSTARTER為代表的眾籌網站、3D列印技術催生的創客運動,依託雲端計算平臺蓬勃興起的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反映了大眾創新的又一個高潮。
以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菲爾普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們指出:經濟活力對一個國家從跟隨到領先,甚至引領世界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活力一般來講,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革新的動力(機遇與挑戰並存),二是必要的能力(基礎設施與人力資本),三是對新事物的容忍度(寬鬆的政策環境),四是有關的支援制度(戰略導向)。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長期保持在高科技領域的優勢,引領全球發展,正因為在釋放經濟活力上它不遺餘力。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依靠“後發優勢”,很好的利用了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充分挖掘良好的人力資本積累、強化資源配置的優化、抓住了外需長期增長的機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
在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同時也遭遇了人口紅利消失、外需增長乏力,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成為我國經濟持續成長、人民生活穩步提高的關鍵,善用新基礎設施、啟用大眾創新、發展資訊經濟就成為必由之路。
圖4 引領大眾創新的眾籌網站KICKSTARTER
浪潮六:大規模協作走向主流
工業經濟重視對資源的獨家佔有,資訊經濟講求對資源的使用和共享;工業經濟強調價值鏈上下游的分工,資訊經濟提倡價值網路上的互動與協同;工業經濟注重內部研發,資訊經濟擁抱眾包的力量。因此大規模協作實際上包含了共享經濟、網路協同和眾包合作這幾方面的內容。
以雲端計算、大資料為代表的新基礎設施,為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當單獨一家企業無法掌握其所需資源時,共享成為所有企業不得不遵循的原則。以亞馬遜為例,其雲端計算業務最初發展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其閒置計算能力,對外提供公有云服務開闢了新業務種類,實現了成本節約,對使用該服務的數10萬使用者而言,減少了總體的IT投入、加強了靈活性,因而共享為全社會實實在在的增加了福利。
以韓都衣舍C2B電子商務為例,網購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拉動了服裝的設計、生產,品牌商與製造商充分交流資訊,以最精細化的管理和最快的反應速度來應對顧客需求,既提升了客戶購物體驗,又保證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充分顯示了網路協同的價值。
眾包理念愈發深入人心,不管是亞馬遜旗下眾包網站Mechanical Turk,還是國內的豬八戒網、做到翻譯網站,通過任務的眾包,發包企業減少了支出,接報的個人也獲得了靈活工作的機會。
從資訊經濟正在生成的趨勢上看,大規模協作正逐步走向主流,它對原有的生產組織體系、企業邊界以及勞動僱傭關係形成了新一輪的衝擊。
圖5 亞馬遜眾包網站mechanical turk
浪潮七:網際網路經濟體崛起
網際網路經濟最開始只是被認為是一個很小的部門經濟,與實體經濟相比,也更為虛擬化,對經濟總量的影響很有限。但實際上通過近年來電子商務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量變已成質變。作為增量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其創新活力和增長潛力日益收到關注。
經濟體,原是基於地域概念所產生的國家或地區經濟的集合。然而網際網路所具有的泛在性——時間泛在、空間泛在和主體泛在,使得分散式的資源配置、協同型的價值網路和跨越空間的經濟集合成為可能,從而打破了實體地域的經濟集合概念。網際網路經濟以技術為邊界,將資源、要素、市場與技術整合,已在全球範圍內儼然湧現為一個巨型經濟體——網際網路經濟體。
網際網路對GDP的貢獻,尤其是對GDP增長的貢獻,佔比逐年增加,網際網路經濟體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新的驅動力。在網際網路發達的國家,1995-2009年這15年間,網際網路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10%;而在2004-2009年間,網際網路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更是高達21%
到2016年,僅二十國集團的網際網路經濟就將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第五大經濟體,毫無疑問網際網路經濟體已經崛起。面向2020網際網路經濟體正在成為全球新的增長極。
圖6 網際網路已開發國家,網際網路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
浪潮八:網際網路跨界滲透
從下表我們可以看到,全球範圍內網際網路跨界滲透現象相當普遍,連線思想、連線人體、連線物體、連線環境的一系列創新正源源不斷的產生,並顯示出對傳統產業的顛覆性影響。
網際網路的跨界滲透能力,體現在網際網路的一整套規則和觀念對其他產業的改造上。在網際網路技術體中,使各種技術協同完成功能的機制是TCP/IP協議,因此網際網路思維正是根源於這種合作機制,去中心化、重視連線、無邊界、開放共贏的做法,更能發揮面向網際網路的資訊科技的巨大威力。網際網路跨界滲透對各領域的衝擊,反映了資訊經濟時代的風尚。
浪潮九:資訊空間主導權爭奪愈演愈烈
經濟學研究認為,儘管存在國家之間的比較優勢差別,自由貿易似乎對大家都有好處,但“大國經濟”顯然是例外。由於大國容易在多個產業上取得突出優勢,因此容易與其他國家在貿易領域頻繁產生摩擦,依賴資源投入的增長更是會在能源等領域形成爭奪。與實體空間的爭鬥不同,未來的爭執正呈現出一種向資訊空間延伸的趨勢,也就是從對土地的索求,向經濟領域推進,再到對資訊空間的控制。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力圖實現超越的後發大國,資訊空間的主導權更為重要,因此與其在實體空間上過多的糾結,不如在資訊空間上加緊佈局。目前在雲端計算、大資料等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上展開的新一輪較量迫在眉睫。
近兩年來“大資料”現象異軍突起,人們充分認識到了資料資源的重要性及其蘊含的商業價值。而支撐“大資料”資源積累和利用的基礎,正是“雲端計算”服務平臺。“雲端計算”服務平臺可以為海量資料的儲存、處理、分析提供基礎能力,平臺之上儲存與處理靠近、資料交換更為便利等是難得的優勢,計算資源的集中提供,將為大資料潛力的釋放助力。雲端計算服務通過資源集中方式解決了計算能力問題,即從依賴“計算機”向依靠“雲端計算”服務轉變;軟體的開發難度持續降低,其功用更多的體現在對後臺資料的利用上,沒有網路連線的海量後臺資料支援,軟體的能力將大打折扣,使用者必然從看重“軟體”向看重“資料”轉變。我們可以認為,資訊科技發展的格局正面臨重大轉向,將從“計算機+軟體”向“雲端計算+資料”演進。要抓住主導這種格局的歷史契機,大力發展“雲端計算”服務、佈局和控制“資料”資源就變得相當重要。
浪潮十:跨境經濟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近年來以電子商務為突出代表的資訊經濟實踐,充分體現了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中“跨境經濟”興起的態勢。
資訊科技的進步、溝通效率的提高以及商業功能的擴充,讓交易匹配、跨境支付、國際物流,更大程度上由資料驅動、打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從國內的統一大市場,逐漸延伸至“無國境”的全球市場。
目前全球領先的平臺企業(電子商務領域的亞馬遜、阿里巴巴,社交網路領域的臉譜、騰訊,搜尋領域的谷歌、百度等),通過加強國家和地區覆蓋,已成為“跨境經濟”的重要樞紐。
以我國的電子商務為例,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批發及零售平臺),不但實現了“賣全球”即促進外向企業出口的目的,而且達成了“買全球”即擴大進口、提振消費、平衡外匯的效果。通過“賣全球”,讓我國的生產能力利用更充分,通過“買全球”,讓國外企業發現我國市場的巨大價值。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國內外企業之間的聯絡紐帶,國外企業更瞭解當地的需求,從出口商品到我國,進而發展為從我國進口商品到該國或地區,進出口將實現良性的正反饋。
由此可見依託資訊科技變革的“跨境經濟”將重塑全球貿易規則,體現出旺盛的活力。
自 阿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