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們總是盛讚矽谷的經濟實力,然而,經濟學家卻認為推動科技行業發展的眾多初創公司並沒有創造很多工作崗位。
儘管希拉蕊知道所謂的“共享經濟”工作者經濟地位不牢固,但她還是稱讚Uber和Lyft等公司帶來了“激動人心的機會”。 正在角逐2016年共和黨候選人的參議員馬爾科·盧比奧(Marco Rubio)最近出版了一本書,書中有一章叫“讓美國變得對Uber更安全”(Making America Safe for Uber)。傑布·布什(Jeb Bush)在參觀線上零工市場Thumbtack時稱,這家公司讓人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然而,各種經濟學研究顯示,科技初創公司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改變了經濟結構,但是不一定就能創造很多工作崗位。我們從牛津大學經濟學家托爾·貝格爾(Thor Berger)和卡爾·本尼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最近釋出的論文《21世紀行業更新:來自美國城市的證據》(Industrial Renewal in the 21st Century: Evidence from U.S. Cities )摘選了一段來說明這個問題。
“進入新行業的工人數量規模小得驚人:只有0.5%的美國勞動人口在產生於2000年之後的行業就業。關鍵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產生的許多新行業源自數字革命,這些行業包括線上拍賣、網路新聞出版、社交網路服務、線上視訊和音樂。跟在早期計算機革命中誕生的大型企業相比,這些領導數字革命的公司只創造了很少的工作崗位,舉個例子,IBM和戴爾分別僱用了431,212和108,800名員工,而Facebook的員工人數在2013年只有7,185名。雖然美國經濟正變得越來越數字化,但由於數字業務只需要有限的資金投入,科技變革帶來的工作機會可能會一直這樣停滯不增長。”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經濟專欄作家詹姆斯·佩瑟寇奇斯(James Pethokoukis)在最近發表的博文中將這篇論文跟馬里蘭大學在三月份發表的另一篇主題相似的論文聯絡了起來。他在接受Re/code電話採訪時稱,“有許多研究表明,自從1980年以來,美國新公司數量佔所有公司數量的比重已經下降。”
佩瑟寇奇斯說:“我認為,牛津大學的論文說的是,這些高科技、高速增長、高利潤的初創公司所帶來的就業率增長不如以前的初創公司。”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佩瑟寇奇斯解釋道:“有一種說法是,在過去10至15年誕生的公司不像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公司,它們不需要僱用那麼多的員工,因為軟體——籠統地說就是機器——在做一部分工作。典型的例子就是Facebook,這家公司市值很高,但員工規模卻不高。另一種說法是,許多科技初創公司被收購或者失敗了,如果一家公司失敗了,那他們就不需要僱用更多的員工了。”
佩瑟寇奇斯所說的科技經濟發展取代工人的情況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今年不同的是,一些高估值的初創大公司把自己吹噓成全球創造工作崗位最多的公司。舉個例子,Uber執行長特拉維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去年底在官方部落格中稱,他預計Uber在2015年“將在全球多個城市帶來總共超過100萬個工作崗位”——儘管他所說的Uber司機屬合同工,並不享受正式員工的待遇。
儘管科技初創公司沒有創造很多工作崗位,但佩瑟寇奇斯也指出,這並不能改變這類公司能夠創造巨大財富的事實。
佩瑟寇奇斯說:“這些公司非常非常之高效率,富有創新性,儘管沒有創造很多工作崗位,創新是這些公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