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陸家嘴摩天大樓中的“違章小區”
兩週前,我爬取了上海摩拜單車的資料,分析了共享單車在上海的供需關係。如果把所有的共享單車的位置畫到圖上,變出滿城星光夜上海的可視地圖,除了熱鬧的畫面,細節裡還有許多差異。
統計上看,大部分的單車分佈在路的周邊,勾勒出一幅涇渭分明的街道景象。比如閔行區虹橋鎮附近的小區,小區路邊停了好多車,前簇後擁,形成了一條條光帶,而小區內部則基本不停車,一派文明的景象。
(圖片說明:共享單車在上海虹橋鎮周邊的分佈)
然而如果我們移步陸家嘴以北的小區,則會發現大量分佈散漫的自行車,它們都在“違章停車”。照理,作為浦西土著,對浦東的印象就是五色盛景,滿街都是惜時如金年薪百萬的金領。我不禁發出疑問:哥每個月的工資都不夠給摩天大樓裝塊玻璃,富庶的金領們又何以佔著單車停在自家門口?
(圖片說明:共享單車在浦東陸家嘴周邊的分佈)
在此之前,得先說明一下什麼是共享單車的“違章停放”。自共享單車的概念面世以來,“無樁停車,隨騎隨走”一直都是其最大的賣點之一。這一特點為人們使用共享單車出行創造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侵佔公共空間停放、推回自家據為己有等違章行為也陸續出現。據摩拜單車微信平臺說明:凡是停在大院內部、單位內部、小區內部、建築內部等明確告示不允許停放自行車之地等都算做“違章停放”。
隱隱中,我回想起了這些違停率很高的小區。記得某次爬到了“大軍刀”(環球金融中心)的100樓往下看,浦東的壯觀景象兩邊,在世紀大道的北面,原來長滿了古老的房子。諸如嶗山五村,乳山二村云云的,且稱為乳山x村,濰坊x村吧。
(圖片說明:浦東世紀大道西北面鳥瞰)
這些房子有個共同點,年代比較老,個頭比較矮,面積比較小,屋頂比較花。它們生於“寧買浦西一張床,不買浦東一間房”的“pre90年代”,淹沒在浦東崛起的建築高度裡。從“軍刀”往下看,這個場景充滿了兩個時代的格格不入感。但走在浦東的大馬路上,從前壓根沒感受到它們的大量存在,我覺得是因為它們被街道介面隱藏了,比如我們把居住區的建成年代做個視覺化,其分佈立馬呈現:看到2個年代久遠的大藍斑了麼?
(圖片說明:上海陸家嘴周邊居住區房屋建成年代圖,顏色越藍代表建築年代越久遠,越亮紅色代表建築年代越新。)
下班,陸家嘴下車,我騎了個共享單車就往幾個x村去。一路上,滿眼是細雨微朦的黑夜和雲深不知處的高樓。然而剛過世紀大道,畫風就突然一轉,進入一個平行世界——這裡充滿施工工地,路燈昏黃,道路不寬,周邊都是非常平價的小店。雖然這些小區也要8萬一平,但其實裡面道路擁堵,出口稀少。我一路騎行,就是想要親眼看看這些在地圖上被資料找出的“違章小區”。
不僅是浦東,光鮮的浦西也有“違停重災區”
現實中,共享單車並沒有那麼多違停,我只能偶爾看到一些三兩成群的違停車輛。我想道理也簡單:再亂停車的小區,其比例也不會很高。就像1%的糖水和0.1%糖水,你可能都覺得是淡水,但是他們實際上差了10倍。人的感覺閾值有時決定了它倆沒有區別,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大資料才能看清這種分佈。
(圖片說明:一些違章停在小區內部的共享單車)
為啥浦東陸家嘴這一帶的小區有那麼多違章停車?萬能的朋友圈說:
- 上班距離遠(大多人在有些距離的陸家嘴軟體園工作,並非最近的金融單位,金領們多住世紀公園),自家樓下曝光率低,第二天不擔心被騎走。
- 周邊路窄,不便停車。
- 學區房,小孩比例高,停車不規範。
實地調研實在不是在下的強項,但如果我們把範圍擴大到整個上海,回到大資料的視角,將所有違章停車的數量,統計到小區裡,一個違章停車的版圖躍然紙上。其實,浦東的諸多小區並不是違章數很高的,最厲害的小區,位於浦西一個叫中遠兩灣城的巨型小區, 其資料(小區內違章停車絕對值)神一般地在眾多小區裡“鶴立雞群”:
(圖片說明:小區內的違章停車數量統計圖,顏色越黃代表數量越多。)
帶著疑問,我又驅車去了中遠兩灣城。作為巨無霸小區,這兒至少有幾萬人居住。這個粘附在蘇州河大拐彎的小區,道路曲折而狹窄,兩邊停滿了車,汽車在裡面開著需要一條路走到黑,否則很難停下來。一樓某個窗戶上,寫著禁止群租房的字樣: 這個小區一直因為群租現象而聞名。
總之,中遠兩灣城至少有2個問題:
- 小區太大,走出來非常費勁
- 樓高房間多,群租多、人更多,年輕人比例高,人多停車自然多
(圖片說明:停在小區內自行車停放區的共享單車)
為什麼中遠兩灣城違章停車這麼多?
一個原因可能是這裡的人口基數大。小區人多停車自然多,算違章停車數,大一點的小區就會很吃虧。
那還有沒有更合理的指標呢?
如果我們把:違章停車數 / 小區戶數(戶數和人口正比)算違章停車率,即計算單位住戶違停率,中遠兩灣城這樣的超級小區就退出了老大的位置。但仍然存在兩個問題:
- 不同小區的人口結構不同,老年人壓根是不騎車,年輕人多的小區違停率自然高
- 單車投放分佈不同,張江、2號線沿線、五角場、漕河涇投了很多自行車,這些地方共享單車使用者數,相比周邊地區顯然更高。
總體上,郊區的違章情況比市區更嚴重
對比前兩種方式,我想更接近附近住戶的心理意願的指標是:騎車的小區住戶平均違章停車了多少次。這個問題既燒腦也簡單,計算小區騎車的人數,假設騎車回家的人總會把車停在自己小區門口附近,只需要在一個晴天的晚上看(一般天晴更能保證正常騎行):小區內部停車數 / 小區附近50米包圍圈內停車數。計算發現,一幅郊區遠甚市區的情景躍然紙上,顏色越黃越違章。
(圖片說明:上海各地區的違章停車率統計圖,顏色越黃代表違章率越高。)
比如一號線的末端共富新村、彭浦新村,九號線的末端松江城區,五號線的末端閔行南部。在這些特徵裡,我們看到距離地鐵較遠的通常比較黃,比如松江新城周邊,這些區域通常位於地鐵的末端。按照常識,我想到了3個因素:
- 郊區的小區大,小區內的路太長,容易違章停車
- 年輕人一直在向外遷移,共享單車的目標使用者比例高
- 郊區出行距離很長,車又很少,怕沒車騎
據說共享單車公司目前就是將停車是否在小區內和個人信用分繫結,所以本文基本也是從這個點出發的,但反過頭來,為啥小區停車算違章?這種判斷標準合理麼?
我想,本質上是你的佔有讓公共資源發生了浪費。
小區本來就是一個小型社會,如果你住在中遠兩灣城這樣的萬人大型小區,每個人都能遵守規則地把共享單車放在小區外,每天也許會增加 10分鐘 * 2次 * 10000人的行走時間,加起來超過138天。即便以20塊錢/小時的時薪,也是一天6萬塊錢的人力成本。
而換個角度來考慮,假設一種常見的場景,我晚上9點騎車回家,第二天早上8點出門,其實這幾個小時停在小區裡面也是合理的,畢竟放在外面基本也沒人騎啊。從這一點說,共享單車公司對違章的判斷是否應該繼續細化呢?比如可不可以把小區裡停車超過2天的算是違章,而不僅以小區內外為標準?
手機、車輛也許只是所謂的物聯網時代微小的開始,我們討論違章時用到的計算規則也還很原始。然而設想一下,未來更多的物體裝上了感測器傳遞著訊號,我們的行為沉澱在雲端的資料庫進入計算,未來的計算機叢集仍然沿著略低於摩爾定律的速度發生進化,城市治理也許對等於伺服器上的規則引擎……這需要多麼精密或巧妙的演算法去取代今天城市治理者的勞動。
(注: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文中資料圖表均來自作者。)
來自:DT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