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0077602-7028-9uuaungqt9wt9kbl

Bots 是人類行為代理軟體的開發領域中一個正蓬勃發展的分支。通過這樣的軟體設計來完成線上下單、晚餐預訂、客服解答以及工作場景輔助等功能。在此之前,大部分 Bots 都只是單一規則控制下的功能實現(比如僅有天氣顯示的功能)。時至今日,隨著伺服器端效能的大幅提升以及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處理能力的不斷加強,Bots 開始為消費者提供具有實用價值的服務。在最近 Facebook F8 年度大會發布了相關動態之後,Bots 僅被動提供有限輔助的局面得到大為改觀,並且 Bots 開始為主流科技公司所熱捧。

今年可以說是 Bots 的元年,很多公司開始將目光投向容易無聊的、重複乏味的以及純體力消耗的工作。試想一下,你不再需要撥打航空公司的訂票電話而只需把你的出行願望發給航空公司(甚至航空公司提前預測你的出行並主動提供訂票服務),就可以完成機票預訂工作。這樣的服務可以完全交給 Bots,而且越來越多類似的服務在不久都將會交給 Bots。目前幾乎所有的投資公司都在 Bots 能夠作為的領域施展拳腳。

Bots 的演變

Bots 的設計靈感可以追溯到阿蘭·圖靈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對計算機和智慧做的早期研究。圖靈提出個想法,也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的圖靈測試,它是完全憑藉人與計算機文字交流的。圖靈提出如果人類接收者不能分清楚人還是計算機,那麼計算機就應該能被標榜為智慧。

第一波 bots 就基於被程式設計為軟體的規則,這是用在簡單自動化和重複性作業方面的。然而,bots 只是發展到流水線一樣支援些任務,如解釋常見問答、行程安排和完成命令等。最初的時候,這些任務要求以人回答的各種基於規則的邏輯問題作為輸入。但是發展到人工智慧和利用深度學習階段,bots 現在是已經能夠完成更復雜的任務並使用大資料集飛速寫入它們自己的命令來回答甚至是更復雜的問題。

面向消費者的 Bots

現如今,絕大多數 Bots 的聚焦點就是在即時通訊應用。使用者花在這些應用上的時間最近已經超過了花在社交網路的時間,並且超過 25 億人在他們的手機上至少有一個即時通訊軟體。

這種與智慧計算機互動的新型媒介已經有了一個專門術語「聊天機器人(chatbot)」。Slack 和 Facebook 等公司正基於如今即時通訊媒介對於交流和生產力更為高效的前提下,建立個完全新型的生態系統。

對於 Bot 的應用市場是十分巨大並且將已經使用聊天的使用者池(pool of users)並行為一個與朋友家人聯絡的渠道。那為什麼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完成任務呢?當有個渠道能接觸超過十億人,開發者就得開始注意了。

Bots 的未來發展趨勢

大部分聊天機器人的商業模式還處於新興發展的階段,但是在亞洲微信已經是一個擁有數億使用者的商業體系。微信裡有很多第三方應用的介面,你不需要離開就可以在微信裡完成交易。雖然目前大部分通訊類應用的商業模式尚未成型,仍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商業模式在發展,比如出售童書和童裝。這些商家在通訊應用中構建品牌影響力來吸引潛在顧客。在現代商業環境下,我們時刻處於選擇的悖論的包圍之中(編者注:《選擇的悖論》作者 Barry Schwartz 認為過多的選擇自由並不一定會帶來更高品質的生活。他認為擁有過多的選擇自由反而會產生更多的困窘。),Bots 或許可以很好地洞察我們的潛在購買需求甚至參與到我們的購買決策中來。

亞馬遜已經在 Bot 上發力並推出了 Echo,提供了一個與真實環境無縫銜接的購買模式。其真實目的,則是更好的幫助顧客在 Amazon 上完成交易。直接通過語音下單,Echo 會自動通過價格篩選產品。雖然有時商品價格會稍微高一點,但擁有如此方便的購物體驗,大部分顧客還是原意買單的。參與語音購買的顧客越多,Echo 的語音購買服務品質也會越好。

試想一下,通過聊天機器人的代理操作可以節省你最寶貴的資源:時間。

時間就是金錢,人們將原意為省去生活中無聊工作所花的時間買單。由此看來,面向顧客的新型服務方式的前景還很廣闊,而且為顧客節約時間只是 Bots 可以發揮作用的方面之一。

未來的 Bots 將不僅僅是一個獨立 Bots 或在平臺上建立 Bots。問題是:什麼是 Bots 的轉折點?當蘋果推出 App Store 時,它將應用程式推入了主流,我們現在就無法想象智慧手機如果沒有應用程式會怎麼樣。主宰 Bots 的分配機制是怎麼樣現在還仍需拭目以待,這是一個實實在在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問題。

打造我們的 Bots 未來的第一步是理解今日的發展格局。下面是 O’Reilly 製作的一張視覺化圖:

1480077602-6016-dy8lvd3zk14c8mpd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