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幫企業瞭解使用者
大資料通過相關性分析,將客戶、使用者和產品進行有機串聯,對使用者的產品偏好,客戶的關係偏好進行個性化定位,生產出使用者驅動型的產品,提供客戶導向性的服務。
從大資料技術方面來看,用資料來指引企業的成長,將不再單單是一句口號。據百度副總裁曾良表示,從挖掘的角度來看,他們通過對每天60億的檢索請求資料分析,可以發現檢索某一品牌的受眾行為特徵,進而反饋給企業的品牌、產品研發部門,能更準確地瞭解目標使用者,並推出與調性相匹配的產品。
通過運用大資料,不僅可以從資料中發掘出適應企業發展環境的社會和商業形態,用資料對使用者和客戶對待產品的態度,進行挖掘和洞察,準確發現並解讀客戶及使用者的諸多新需求和行為特徵,這必將顛覆傳統企業在使用者調研過程中,過分依賴主觀臆斷的市場分析模式。
2、幫企業鎖定資源
通過大資料技術,可以實現企業對所需資源的精準鎖定,在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所需要的每一種資源的挖掘方式、具體情況和儲量分佈等,企業都可以進行蒐集分析,形成基於企業的資源分佈可檢視,就如同“電子地圖”一般,將原先只是虛擬存在的各種優勢點,進行“點對點”的資料化、影像化展現,讓企業的管理者可以更直觀地面對自己的企業,更好地利用各種已有和潛在資源。如果沒有大資料,將很難發現曾經認為是完全無關行為間的相互關聯性,就如同外媒曾經提到的“啤酒”與“尿片”之間的關聯營銷一樣,如果美元大資料這將是一種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3、幫企業規劃生產
大資料不僅改變了資料的組合方式,而且影響到企業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提供。通過用資料來規劃生產架構和流程,不僅能夠幫助他們發掘傳統資料中無法得知的價值組合方式,而且能給對組合產生的細節問題,提供相關性的、一對一的解決方案,為企業開展生產提供保障。
過去的所謂商業智慧,往往大多是“事後諸葛亮”,而大資料則讓企業可預測未來的走向,幫助企業做到“未雨綢繆”。大資料的虛擬化特徵,還將大大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能夠在生產或服務尚未展開之前就給出相關確定性答案,讓生產和服務做到有的放矢。
在這方面,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最近火爆的《紙牌屋》,它的劇集為什麼會受到全球歡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跟它前期依據大資料技術和思維方式所做的準備。據稱,《紙牌屋》的資料庫包含了3000萬使用者的收視選擇、400萬條評論、300萬次主題搜尋。下一季劇情拍什麼、誰來拍、誰來演、怎麼播,都由數千萬觀眾的客觀喜好統計決定。
4、幫企業做好運營
過去某一品牌要做市場預測,大多靠自身資源、公共關係和以往的案例來進行分析和判斷,得出的結論往往也比較模糊,很少能得到各自行業內的足夠重視。通過大資料的相關性分析,根據不同品牌市場資料之間的交叉、重合,企業的運營方向將會變得直觀而且容易識別,在品牌推廣、區位選擇、戰略規劃方面將做到更有把握地面對。
對於大資料對企業運營的導航左右,夢芭莎集團董事長佘曉成深有感觸,他不禁感慨“大資料讓我們能夠及時調整運營策略,現在的庫存每季售罄率從80%提升到95%,實行30天缺貨銷售,能把30天缺貨控制在每天訂單的10%左右,比以前有3倍的提升。”
5、幫企業開展服務
通過大資料計算對社交資訊資料、客戶互動資料等,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品牌資訊的水平化設計和碎片化擴散。經濟學家Richard H. Thaler曾經提出一種觀點,“個人觀點的微小變化都可以演變為所有人的群體行為模式的重大變革。”在這一重大變革的背景之下,對微小的資訊流,企業都必須重視,而客戶服務為應對這種情況,也需要像空氣一樣分佈在一些細枝末節之中。企業可以藉助社交媒體中公開的海量資料,通過大資料資訊交叉驗證技術、分析資料內容之間的關聯度等,進而面向社會化使用者開展精細化服務,提供更多便利、產生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