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暢想和擁抱物聯網帶來的變化的時候,也許會發現它帶來的壞處比好處更多。

物聯網(IoT)的概念可以追溯到80年代早期,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臺可樂機被連線到網際網路,以監測其可樂存量,判斷還可以提供多少杯飲料,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聯網的裝置。但是直到IPV6大規模應用於IP地址空間,物聯網才真正變為現實,它使得我們能夠給任何物體都分配一個IP地址。

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聯網(IoT)市場都是解決如何用一種新的方式將人與產品連線起來,以及如何將產品互相連線的問題。按照Gartner的研究,不久以後就會有比人的數量更多的物體連線到網際網路,到2020年將有超過260億部聯網裝置。投資者們會注意到,2013年,在物聯網生態鏈裡發生了153宗投資交易,涉及融資金額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

物聯網將產生更多的機會和創新,但與此同時也會造成應當在採用早期就處理的弊端。

物聯網的弊端:隱私和安全問題

物聯網採用的智慧節點數量的增長,以及這些節點撬動的資料數量,將增加資料隱私、資料所有權和資料安全方面的隱患。其它挑戰將包括理解裝置如何高效、安全地傳輸和儲存這些大量資料。類似MQTT(訊息佇列遙測傳輸)這樣的新的訊息傳送協議將應用於安全地傳輸資料。

線上的物聯網更加易受攻擊。自從有了物聯網,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黑客不僅能侵入政府機構和公司並毫不費力地盜竊身份,而且還將目標鎖定於相互連線的房屋和汽車身上。電腦或手機跟你搗亂是一回事,但當你無法開燈、打不開門、點不了火的時候,那就是另外回事了。

物聯網的安全問題自從RFID(射頻識別)技術到來之後就提上了日程,在實施階段的早期就處理好安全問題,對於物聯網採用的可靠性和實用性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美國州政府第一次嘗試在美國護照上打上RFID標籤時,護照資料可以在30英尺之外讀到,所使用的工具在eBay上僅需250美元就可以買到。這就要求做出一些改變來確保RFID標籤的安全性。但是,與物聯網相關的安全和資料隱私風險仍然存在。如果任何東西都連線到網際網路,理論上任何人就可以在任何時候看到想看的東西。想想看,在某一天你打電話給老闆請病假,卻被監測到聯網的汽車在高爾夫球場上,這會是多麼尷尬的一件事。

很多人會爭辯說智慧手機已經把我們帶到了這個地步,至少我們可以關閉自己的手機。語境資料,就像定位追蹤一樣,如果管理不恰當的話會從根本上危害隱私。要避免這一點,在政策和技術方面都要做出改變。

真真正正的大資料

如果你認為自己擁有大資料勝於物聯網,那麼你就不會對此視而不見。大批裝置與大量、高速、結構化的物聯網資料結合在一起,將在資料儲存、處理和分析領域創造出更多挑戰。對於想深入洞察物聯網使用者活動的企業來說,所有的資料都需要以某種方式儲存和分析。

公司可以考慮採用某種資料庫服務(DBaaS)來促進資料的採集和管理。企業能夠越早地開始分析資料,它們就能派生越多的商業價值。

在知道如何使用的前提下,技術仍然扮演決定性角色

有沒有誰在擔憂,一個任何東西都有感測器連線到網際網路的世界會不會太過複雜而失去了原有的美麗?如果我們不能搞清楚如何操作VCR和無線路由器,當我們的汽車、冰箱、運動鞋都連線到網際網路的時候,又怎麼能知道如何校正它們發出的錯誤資訊?是否可能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新世界的路上奔跑,在這裡我們擁有的很多東西都失靈,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怎麼修復它們。

不管怎麼說,創新的步伐將持續加速,不僅充滿複雜變化,而且給我們提供前人無法想象的效率和效益。這就是我們接受和採用這些創新的方式,這最終決定了這些創新的有用性。毫無疑問,如果正確使用的話,物聯網幾乎可以讓任何東西變得“智慧”起來。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技術標準和政策,其反作用能輕易地扼殺創新。

面對任何新技術的轉變,我們應當期待並擁抱迎面而來的變化。

對於物聯網,我們有如下的期望:

建立標準 – 當公司擁有物聯網的能力時,它們就有義務參與制訂規範如何使用所歸集資料的一些政策,並與員工和使用者分享這些政策及其負擔的安全責任。它們還必須充分認識上下文語境資料隱含的社交和隱私意義。

提供安全隔離 – 如果任何“東西”有一條到網際網路的連線紐帶,那麼,能夠物理地隔離、管理並且保護好每件東西各自的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當確保某個物體的資料安全時發現有惡意的行為,那麼我們應該能夠立刻斷開它與網際網路的連線。我們需要逐步形成安全標準,不僅支援確保資料傳輸的安全性和檢驗資訊的完整性,而且支援將安全模組植入物體自身。這將允許軟體開發人員建立安全、有界限、並且能保證相容性的程式碼。

實行“安全區”方案 – 很多物聯網裝置將連線到使用嵌入式處理器的網際網路上,而這些處理器將處理靈敏度日益提高的資料。要想真正地保護這些裝置的安全,將要求在硬體和軟體應用之間建立緊密協作。類似ARM和AMD這樣的半導體公司正在研發與處理器結合在一起的“信任區”技術,允許應用來控制對某些功能和周邊裝置的訪問,並建立一個更安全的操作環境,防止黑客進行非法克隆或韌體升級。

為真正的大資料做好準備 – 網路技術和標準必須逐步進展,這樣資料才能在感測器、電腦和裝置之間自由地流動。聚合和分析資料的技術工具,以及資料的視覺化必須提高到某種程度,大批量的資料可以由人類決策者來處理和採集,或者整合在一起來指引互聯絡統的執行。

物聯網有潛力應對巨大的挑戰,比如節約能源、食物分配、照顧老人等等。如果不適當的規則被實施,或者上述主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麼我們就被置於扼殺創新和削弱物聯網商業模式發展的危險之中。

來源:Frank Palermo / 締元信

編譯:締元信.網路資料高階分析師 李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