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美之間網際網路金融的比較,蔡凱龍先生做了以下幾點總結:

(一)中美對比主要在四個層次上,制度,經濟結構,金融市場, 和個人

1. 制度是最大的區別, 美國監管金融組織是從保護個人財產和隱私上入手,有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體制。體系內各種法律法規之間相互配合協調較好,能大體涵蓋接納網際網路金融新形式,使之能在美國平穩有序發展。而中國的體制和監管相對還年輕,對網際網路金融基本上是空白,所以政府在出臺的政策法規不僅時間上滯後,而且相互之間過於僵硬而不具有配合的彈性。 就好像一塊塊有稜有角的積木堆在一起,裡面的空隙非常大,這就給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來野蠻生長。

2. 經濟結構上:美國的相對自由的市場機制讓各行各業根據市場調配資源。其中兩大支柱產業:科技和金融,在競爭下均衡發展,互相交融但又各自專注自己的領域。 根深蒂固,誰也動不了誰的乳酪。 而中國的行業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金融業,過多依靠政策扶持保護形成行業壟斷,造成資源配置不當,服務跟不上大眾需求,競爭力不高的尷尬局面。 中國的科技業憑藉自身優勢在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上蓬勃發展,侵吞和蠶食傳統金融業是水到渠成的事。當然,其中也包涵政府試圖用網際網路金融倒逼金融體制改革的戰略意圖。

3. 金融市場:美國金融市場經過百年發展,提供比較完善的,全方位的產品和服務。各家百年老店的銀行金融機構也是實力雄厚極具競爭力。由於競爭激烈,他們一直以來都很積極擁抱和利用網際網路,進行金融服務創新。所以美國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只能在有限的,傳統大金融企業涉及不到的新領域裡發展。比如說成熟的信用卡市場就抑制了第三方支付的發展。 因此發展的空間和規模不能和中國同行相提並論。 反觀中國的金融市場, 由於對外政策保護,對內行業壟斷,造成普通老百姓只能被迫接受高收費和低質量服務的雙重壓榨。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以她獨有的普惠,方便,快捷的特點,點燃民眾被壓抑多年的,對創新金融服務的極大需求。因此瞬間爆發出巨大發展潛力和規模。

4. 個人的習慣也影響中美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美國人因為有完善社保養老醫療教育體制,喜歡花光每月收入,甚至借債過日子,因此民眾普遍沒有儲蓄投資習慣。而且大部分政府支援的退休養老教育的投資計劃都由機構操作。造成美國的資本市場上以機構為主。個人,作為網際網路金融服務的主要物件,在美國資本市場並不是主角。反之,國內的社會保障體制不夠完善,國人都要存錢為養老,兒女教育,醫療等等做準備。因此具有很高的儲蓄率和龐大的可投資個人資產。因此中國的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和更迫切的大眾需要。

其他習慣比如,美國民眾愛打電話,不愛簡訊,對智慧手機接受度不如中國,愛去商店挑東西的等等習慣也間接影響美國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程度。

如果在華爾街上隨便找幾個美國金融人士來問, 沒多少人知道網際網路金融,有限的知道的那幾個一定是中國人。 所以總結一下,只有在中國這個獨特的環境和時代裡,才能產生這麼朝氣蓬勃的網際網路金融產業,大家應該和我一樣深感榮幸能參與到這個時代大潮流裡.

(二)美國網際網路金融的例項分析和對中國的啟示

雖然中美有很多不同,但是網際網路是無國界的, 金融的本質:服務人的金融需求是一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能攻玉拿來當板磚或者鋪路總可以把). 所以我們接下來看幾個美國網際網路金融的具體形式,也許能帶來一些對中國網際網路金融未來發展的啟示。

1)貨幣市場基金MMF (Money Market Fund)裡Paypal的興衰

大名鼎鼎的第三支付的先驅paypal,在1999創立第一支MMF, 到2007規模到10億美元。不僅僅paypal, 美國市場上MMF規模蓬勃發展,在8年內從政策開放時的一片空白到2008年3.75萬億美元規模。但是在2008金融危機時, 撐起MMF快速成長的兩大基石:現金級別流動性和保本, 紛紛垮掉。由於MMF為了提供給客戶比市場無風險基準利率更高的回報,不可避免投資在短期的政府債券,企業短期商業票據等高質量短期資產。 在2008-09金融危機期間,以往被認為安全的資產全部陷入困境,大量MMF 破天荒第一次Break the buck (1元MMF不值票面價),不再保本了。投資者習慣假定MMF是保本的,哪怕損失一點都會產生極大恐慌. 在當時金融危機環境下, Only Cash is the King, 只有手裡持有現金才是王道。不開玩笑的說,那時候投資人晚上摟著老公老婆還不夠,還得摟著現金才睡得著覺。 大量投資者的蜂擁贖回讓另一塊基石:流動性也垮了。 最後美國財政和美聯儲不得不聯手對其中一小部分MMF提供暫時擔保,保住72個MMF的命運。當時MMF市場也被毀得差不多了。後來再加上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把短期利率壓倒接近0%, paypal和其他在金融風暴後倖存的MMF都大幅虧本,先後都無奈地退出這個市場。

國內MMF最近如火如荼, 7%甚至10%的MMF鋪天蓋地而來。但是投資者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 謹記金融界最重要一條金科玉律:No Risk No Return . 任何高回報都伴隨著高風險的。 由於新事物沒有嚴格的監管,國內的業者為了搶奪MMF這個大蛋糕,用了各種各樣辦法“創造”出較高的回報率:協議存款, 用回購方式加大槓桿,買賣上時間差,收益和成本的不同計價方法,甚至自己倒貼錢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以投資者承擔較大隱形風險換來的。這種方式在美國的監管體系裡是不可能被允許的。業者為了讓投資者放心,有的MMF還提供企業擔保。但是這些擔保,在真正危機和風險來臨的時候,企業還能獨善其身嗎,他的擔保有多少可信度呢。Lehman雷曼在倒掉以前夠大牌把,它擔保的企業債券最後還不是慘不忍睹!只有央行和美聯儲動用國家信用的擔保才是唯一可以靠得住的。

國內MMF倒是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國內利率水平整體偏高(一年SHIBOR都可以在5%),這給老百姓擺脫低存款利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雖然目前短期看不到市場下跌的趨勢, 但是利率本身也會上下波動也是一種風險。對國內MMF從業者的啟示在於:注意市場和信用風險的防範,加大教育大眾其產品風險並徹底公開其操作方式,同時注意監管的變化。

2)純網路銀行 SFNB的消失和網路券商E*trade的挑戰

SFNB (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在1995年建立第一家純網路銀行,開創無櫃檯全天候交易的先河。由於成本低,所以它的費用和存貸款回報率都很有競爭力,又加上其在當時是新興模式,沒有任何競爭者,大銀行也還沒電子網際網路化,一時吸引眾多使用者,股價扶搖直上。可惜好景不長,隨著競爭者的競相模仿和大銀行加快電子銀行佈局並降低成本,純網路銀行的優勢逐漸消失, 1998 SFNB不得不把自己賣給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nda).

E*trade 成立1992,以網路經營為主的券商,目前美國三大網路券商之一。美國低佣金券商的先驅,曾經版圖囊括美澳加德等十多個國家,最近幾年一直在收縮,成長緩慢,股價也相對萎靡,高層變動頻繁。原因在於,雖然E*trade在開始依靠網際網路的技術優勢擁有低成本和低佣金,迅速在經紀業務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後來各大銀行和券商迎頭趕上,不僅依靠網際網路技術降低成本和佣金,而且整合本身線下優勢,並利用長期積累的資源提供強大的投資諮詢和豐富的投資產品,奪回大部分市場。

我親身體會,2002-05年我也用一家類似SFNB的純網路銀行叫Virtual Bank, 後來轉用美國3大銀行之一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OA),因為BOA整合了包括網路銀行的所有資源,其優勢是別的小銀行無法比擬的。2009年我也把自己用了多年的E*trade資金轉移到BOA裡的Merril Lynch (大名鼎鼎美林投行,金融風暴中被BOA收購) 的投資賬號. 這裡不僅有高階的一站式全方位產品和服務,而且我可以全部免費交易,只要保持一定數額不高的資產數額。

對國內銀行業的來說,SFNB和E*trade的境遇說明,網際網路金融的挑戰並不可怕,雖然現在聲勢浩大。其實網際網路金融如果一定要選邊站,還是更多屬於金融業,只不過加入網際網路的思維和技術。只要傳統金融業能以此為契機,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前提下,真正的擁抱網際網路,雖然現在看來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最終誰笑到最後是不一定。這方面我更看好銀行業,相對來說,網際網路企業開銀行的難度,比金融企業擁抱網際網路的難度大多了。國內這些爭先恐後準備開銀行的網際網路企業,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3) P2P 的寵兒 Lending Club (LC) 和 慈善家Kiva

LC成立於2006年,目前已經獲得6輪融資,最新一輪投資方是谷歌google,融資估值是15.5億美元,LC 有非常多的知名投資機構和個人。KPCB、摩根斯坦利前 CEO John Mack、前美國財政部長Larry Summers等。2013年,LC已經達成20億美元的貸款。 LC通過網路平臺和社交平臺接受借款客戶的借款請求,並在得到使用者授權後獲取使用者的信用分數,將高於某個分數線的借款人的借款請求放置於平臺上進行籌資,籌款主要用來支付高息的信用卡債。只收中介服務費不提供擔保。截止到2013年3月底,LC的貸款者使用者,平均FICO信用積分為706,他們負債收入比(除房屋貸款之外)為16%,人均14年以上的信用記錄,個人人均年收入為70491美元。 平均違約率4%。貸款年利率6%到30%,平均16.34%。 2014年準備上市。

國內P2P由於沒有成熟的監管和,這一兩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2000多家,裡面龍蛇混雜良莠不齊, 欺詐,倒逼跑路時有發生。裡面違規長債短借,自營資金池的屢見不鮮。貸款利率高的嚇人,月1-2分,折算年率120%-240%都不少見。國內P2P一窩蜂的盲目發展,終將損害投資人的信心,也必將引起監管的強硬介入,對P2P行業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LC的迅速崛起有3個重要因素值得國內借鑑和參考:1)充分利用政府支援的信用系統和社交網路的大資料來評價風險,給每一筆貸款制定精準的利率,並能保持非常低的違約率,既能讓需要的人貸到款,又能保護貸款人的權益 2)利用網際網路和社交渠道高效運作和幾乎為零的邊際成本,支撐極低貸款利率和手續費,讓利於湊款人和貸款人。 3)嚴格遵守法律和監管,只做中介不擔保,不碰資金。曾經在2008年4月,LC全面無限期停止公司所有新貸款業務,就是為了向SEC(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申請新的6億美金”Member Payment Dependent Notes” 眾人支付票據,同時申請改變貸款利率的計算公式。直到同年10月SEC批准才全面恢復營業。這種做法對比國內P2P現狀實屬罕見。

Kiva是比較另類的公益慈善性質的P2P模式,成立於2005,通過網際網路和全世界眾多的小微機構,發放貸款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弱勢群體擺脫貧窮。Kiva現在遍佈5大洲73個國家,已經有1百萬出資者,最低出資$25,總共貸出5億美金,只有1%違約率。近幾年國內的慈善業醜聞不斷,飽受公眾詬病。如果我們也能發起個類似公益慈善性質的P2P來降低成本提高透明度,恢復公眾對慈善機構的信心,那將是國內亟待幫助的人的福音。

4)眾籌明星Kickstarter (KS)

KS 2009年成立在紐約曼哈頓的下東城(我認識一個朋友剛好在KS,說他們明年準備搬到Brooklyn布魯克林, 據說是因為CEO Perry Chen 一個ABC想工作時離家近些)經過短短4年迅速發展, 到今天為止已經籌到9億美金,資助5百萬個大小專案.KS通過網路平面對公眾募集小額資金,致力於支援和鼓勵創新。成功融資專案涉獵電影音樂視訊遊戲和創新科技等。最大的眾籌專案是2012年的Pebble藍芽智慧手機及手錶,籌到1030萬美金,在這個眾籌的資金的幫助下, Pebble終於能如期在2013年把產品推出,現在已經成為美國聖誕節最火熱的禮品之一. Pebble一個很不錯的電子產品,大家有機會可以試試。這個成功的案例體現了眾籌對創新和中小企業的巨大推力,完美演示眾籌平臺連線籌資人和出資人的巨大魅力。

以KS為代表的眾籌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援。 2012年4月,美國通過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允許小企業通過眾籌融資獲得股權資本,今年10月SEC美國證監會依據JOBS法案公佈細則,使得眾籌融資替代部分傳統證券業務成為可能。 雖然KS目前業務還只限於融資(回報只限於產品服務)而沒有像Angelist已經開始涉及股權資本的眾籌。在監管上已經鋪平道路的條件下,可以預見眾籌將把股權資本作為下一步重點。 從這可以看出,美國政府的政策制定者為新興行業的發展所做的努力,及時地制定法律法規從而合理的引導行業發展,而不是讓行業無序發展觸到紅線後,才來用法規法律來嚴懲和治理,這個值得中國監管者學習。

KS在其發展過程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值得借鑑,就是它非常注重利用其社交性。Creator籌款人最開始的在KS上設立一個專案的時候。一開始來支援的主要自於Creator的社交網,隨著一傳十十傳百,最終好的專案通過社交網和KS打造的網際網路平臺籌集所需的資金。很有意思的是,KS不經常做廣告,也許是在美國眾籌競爭沒有國內激烈,或者KS已經是龍頭老大沒有壓力。

5)最負盛名的理財門戶Mint和獨具特色的財富管理網站WealthFront

美國最負盛名的免費個人理財網Mint,2007年9月上線,至今註冊使用者超過1000萬,2010年10月被著名的會計軟體公司Intuit以1.7億美金收購. Mint的特色在於,它創造性把客戶收支資產狀況有機聯絡起來。通過授權,把使用者的所有賬戶資訊(例如支票、信用卡,儲蓄、投資,教育和退休金等)全部與Mint的賬戶連線起來,自動更新使用者的財務資訊和分類收支詳細情況。通過對個人財務資料的整合,讓使用者在Mint上感覺就相當於擁有了個人財務中心,可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與日常收支一目瞭然。在這基礎上Mint利用資料統計等功能,幫助使用者分析各項開支的比重、制訂個性化的省錢方案和理財計劃等等衍生服務。

相比個人理財網Mint, WealthFront更加註重財富管理,致力於提供投資組合的專業意見來最大化客戶的稅後收益。 WealthFront根據使用者的投資額收費,低於1萬美元的投資不收取任何費用,超過這個額度則每年收取0.25%的服務費。截止今年6月,WealthFront管理的資產超過2.5億美元,僅在2013年就增長了150%。

從Mint和WealthFront成功的經驗看,Mint利用聯網個人財務資訊,提供平常需要僱傭專門的Financial Planner做的個人理財工作,讓個人理財更加普惠和大眾化。而WealthFront 其實就是把專業投資人士提供的財富管理網際網路化,資料化,模型化,從而來減少投資分析的服務費降低資產管理的服務門檻. 兩者皆可稱之為小微理財,服務於普通大眾。這方面很適合作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如上面對中美網際網路對比的分析,中國民眾極其渴望有門檻低普惠的金融服務特別是理財投資服務,而銀行這類的服務門檻之高讓大眾望而卻步。 但是有一點極大阻礙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在這個領域的發展,那就是資料的共享。 國內各個銀行各自為營,為了自己利益不會輕易共享客戶財務資料。在美國,由於法律規定,個人的財務資料最終擁有權是屬於個人,因此法律保障個人授權使用任何跟自己有關的金融資料的權利。這個符合網際網路金融共享開放的精神。希望國內監管部門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為個人理財和投資掃除最大的障礙。(文/蔡凱龍)

自: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