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路上——記我從初中到本科近十年的學習成長曆程

周見智發表於2015-05-08

大學之前:一個偏科生的自述

我出生自鄂東(湖北省東部的黃岡市)的一個農村,我們鎮位於湖北與安徽的交界,剛好在大別山主峰之一的天堂寨腳下。我們那山比較多也都比較高,小時候記憶裡那裡交通相當不發達,整個縣城沒有火車站也沒有高速公路,直到我上大一時還要坐三四個小時的大巴走省道、縣道一路顛簸去相隔不到100公里的武漢乘火車。

我小學初中是在村裡的學校度過的,現在想想那時候的條件真的是慘不忍睹。那時候正趕上讀書人多的年代,一個教室全部都坐滿了,大概有七八十人。我初中就過上了寄宿生活,一個不到二十平米的宿舍硬是放滿了五六張上下鋪,一張上下鋪睡五個人(上鋪兩個,下鋪三個),一到夏天根本睡不著。中考後上了縣城的一所私立高中,我爸當時說一年多交兩三千塊錢換個條件好的學校很值得,後來發現情況完全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那所私立學校剛開辦兩年,存在基礎設施差、教學模式不好以及老師流動性太大等等問題。在我的記憶中,我學習成績最好的時候是小學一二三年級,那時候總是班上前一二名,從那之後我的成績再也沒有突出過,初高中成績一直處於中等水平。高考也不例外,最後理所應當地上了一所普通二本。後來我跟我大學同學說我之前成績很菜,他們都一臉愕然,都認為黃岡搞得出像《黃岡兵法》、《黃岡密卷》這樣牛哄哄的參考書籍,怎麼從那裡走出來的學生成績會很差呢?多年之後,我總結了我初高中成績不好的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因為我嚴重偏科,我比較喜歡英語和化學,高中的模擬考試中,我英語幾乎都能考到140分,化學則時常是滿分。這兩門考得好是有原因的,那時候我對這兩門課有強烈的求知慾望,上其他課時經常看英語雜誌書籍,也因此捱過多位老師的批評。相反的,我語文跛腳嚴重,每次考試總是在90分左右徘徊。還記得那時候湖北省語文試卷的前六道題目專門考察漢語拼音、查詢錯別字以及成語使用的,每次考試我幾乎只能蒙對一兩道。我分不清漢語拼音中的N和L(其實到現在我還經常讀錯),也不太喜歡文言文(雖然現在我偶爾會在網上搜搜以前學過的一些文言文,覺得古人寫的文章很有意思),總之,那時候對大家來講最好學的語文在我看來,是一種莫大的恐懼。除了偏科外,我對當時被迫接受的那種高壓式的教育方式有些反感,我覺得這也是導致我偏科的原因之一。學生平時在學校裡除了考高分再沒有別的追求,初三和高三時,學校停止了一切與初高考無關的課,學生每天都坐在教室裡做試卷做習題,那種連上廁所都要趕著去的場面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在農村學校這種現象尤其嚴重,不知道這麼多年過去了,情況會不會好一些。其實這裡我並沒有刻意想去吐槽教育制度,我覺得吐槽它的人已經夠多了,凡是上過大學的人都懂。只是我也經歷了那段時光,一想起這次主題是“寫自己的故事,談自己這些年的感想”,我就不由自主地寫到了這些。

2007年高考,英語化學即使考的再好總分加起來也太少(事實上那年英語發揮一般,剛過紅分線),其他科目一如既往的考得菜,最終我“順利地”讀了天津的一所二本院校。那時候對專業也沒什麼概念,覺得上了大學什麼專業都一樣,於是就稀裡糊塗地填報了“軟體工程”專業。後來才發現,正是我當年的稀裡糊塗,才讓我能夠進入IT行業,並讓我能夠使用自己感興趣並且擅長的東西來養家餬口。今年距離我高考已經有快8年的時間了,現在談起“高考”我早就習以為常。我有時感嘆,高考前後我接觸到的東西真的是天壤之別,以前從來都不知道程式設計是什麼,幾年後,我居然要靠它來吃飯。像我這種出生在偏僻的山村,大學前沒摸過幾次電腦的想必大有人在,長大後卻要進入洪水猛獸般的資訊時代,這多多少少讓我們有些手足無措。但不得不說的是,影響過幾代人的高考確實也改變了我的人生,雖然我曾經把最珍貴的青春時光都用在了“要努力考好它”上面,完全徹底地。

本科四年:最珍貴的四年學習時光

(1)大一: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2007年9月,我乘坐了18個小時的硬座,一路北上來到了日後在這裡學習工作的天津。剛到學校很是興奮,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因為大學就學一個專業,沒有什麼可以偏科的。那時候我們學校剛好擴建完工,新校區跟舊校區加起來有我們高中七八個那麼大,感覺大得離譜(後來才發現這個面積在大學裡面算小的)。十天軍訓完後,我們就進入了正常的上課時間,那時候最不適應的就是找教室,每堂課的上課地點居然都不一樣,上午如果有兩節課,上完一節課後得趕忙去下一個教室。有時候第一節課在學校最北邊上,但是第二節卻在學校最南邊上,兩節課之間休息的半個小時都不夠用來走路。那時候我們宿舍有一個很愛學習、做什麼事都非常認真的人(就是以前上學時的乖娃仔),我們都叫他“彬哥”。彬哥每天總會起得非常早,吃完飯先去圖書館佔座位用於當天自習(學校圖書館每天都會清理座位,所以每天都必須重新找座位),我受彬哥影響,每天也會讓他幫我留一個座位,一有空我就會去圖書館看書自習做課後習題。(彬哥是我在大學裡印象最深的一個同學,大學四年我們之間結交了非常好的友誼,畢業後他去了百度的雲端計算部門。)

到大一下學期,我還每天一有時間就堅持去圖書館上自習看書。直到有一天,我在《程式設計師》雜誌上看到了一篇“計算機專業學生怎樣學好計算機?”的文章,文章中強調最多的四個字是“注重實踐”。雖然這四個字說明的意思在我現在看來,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是在當時,我們班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學習程式設計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多重要。大一上學期,我們就開了C++的課,用的是譚浩強的那本紅色封面的《C++程式設計》。雖然現在看來,那時候給我們上課的老師講得不太好,但是我當時卻對這門課非常感興趣。自從意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後,大一下學期我就很少去圖書館自習了,相反一有空餘時間,我就去機房電腦前將《C++程式設計》那本書後面的例子一個個的上機試一遍(那時候大一學生還不準帶電腦),除此之外,我還學會上網問問題。到最後大一快結束時,C++這門課的大作業是讓上機實現一個圖書管理系統,沒錯,那時候我們還沒學圖形介面程式設計,更不懂什麼叫GUI,老師要求我們用C++控制檯程式去做,要實現圖書資訊的錄入,查詢,刪除,統計等功能。那時候很多學生還不知道怎麼在程式中儲存“圖書資訊”,而我那時候已經有了一些“資料結構”的知識,最後我的大作業很輕鬆得了優。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有些事情覺得特別好笑。當時我們用的是《C++程式設計》這本書,這本書前面幾章講的基本上都是C++語法,並沒有涉及到“物件導向”的概念。有一段時間我上網查資料,大概是查到了C程式設計相關的內容,發現不對勁,怎麼有些程式碼中的寫法跟上課時學到的不一樣,後來去論壇問別人,被別人訓一頓,說我沒搞清楚什麼是C++語言什麼是C語言。說實話,那時候我根本就沒C語言的概念,老師上課也沒講。直到大一結束了,《C++程式設計》這本書都還沒有上完,好像就學到了前10章,大概就是把“基於物件程式設計”這部分學完,而書中有關“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的內容則完全沒提。不知道學校的教學計劃有誤還是怎麼的,如果是故意不講完,我覺得完全可以讓我們學習《C語言程式設計》這本書。

大一一年,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那便是“多實踐,多上網看資料”。這種方法後來被證明完全是對的。

(2)大二、大三:專注地學習專業知識

雖然我大學前不曾接觸過程式設計,對電腦也不熟悉,但是經過大一一年的時間,我就對程式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自己也慢慢領悟到了好的學習方法。由於我一開始就沒打算考研,所以平時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計算機程式設計相關的書籍、雜誌,以此來彌補我之前對計算機知識的缺失。記得大一開的一門《計算機導論》課程,上課時老師照本宣科地閱讀PPT課件,當時我的理解速度完全跟不上老師的上課速度,因此到後來的大二時,我還常將此書拿出來翻翻。現在想想,那時候對計算機的求知慾望完全超出了其它所有。直到現在,我還完好無缺地保留著本科時期的兩本書,一本是譚浩強的《C++程式設計》,一本便是《計算機導論》,我覺得這兩本書對我的意義非同一般。

大二上學期時,我們開了《資料結構》的課程,我記得當時用的是王紅梅的《資料結構C++版》這本書。由於我大一就知道一些資料結構的知識(雖然那時候並不知道“連結串列”、“二叉樹”、“圖”等這些專業概念,只知道一些程式中應該怎樣組織資料),再加上我當時C++知識可以說相當紮實了,所以我上這門課可以說相當輕鬆。我記得那時候老師才上到前面兩三章,大概才講到“棧和佇列”時,我已經看到了書本最後講“排序、查詢技術”的這幾章,並且書本中的示例以及練習題都要在自己電腦上執行一遍,然後理解其中的原理(08年大二時我買了人生中第一臺電腦,聯想天逸F41,這臺電腦我用到了現在,除了給它增加了一塊記憶體外,居然一次故障都沒出過)。現在想來,“前因決定後果”這句話真的非常對。我記得那時候老師在講“連結串列”時,要用到指標,連結串列中的每個節點中都會包含一個指標指向下一個節點,我覺得這個很好理解,但是當時很多人理解不了。究其原因,就是基本功不紮實,在大一時沒有掌握好指標的原理,不明白記憶體與變數的關係,導致後來的一些知識理解起來相當困難。我覺得當時《資料結構》這門課程進一步加深了我對計算機程式設計的興趣,資料結構讓我能夠將很抽象的程式具體化,讓我明白了程式在儲存資料、處理資料時的一些具體邏輯。同時我也喜歡上了C++這門語言(雖然大二下學期學校不知道什麼原因又開了VB課程,但是我對C++的喜愛遠遠超出了VB),之後一段時間,我又自學了MFC、STL等與C++有關的庫,這個後面會有介紹(很遺憾,畢業後由於工作需要,我並沒有從事與C++有關的工作)。

到大二下學期,我們已經學完了(當時以為)很多專業課程,但是很少接觸一些實際的專案開發。就連上課時執行的所有示例程式碼都是透過“黑屏”(控制檯程式)輸出,我當時就有疑問:難道在黑屏上不斷地輸入、輸出這就叫“軟體開發”嗎?當時我很渴望能夠做出有介面、普通人一看就會在上面敲鍵盤、點滑鼠的軟體程式。大二下學期,我為這個問題困惑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經過我多方面查詢資料終於知道了另外一個新概念:框架開發(我努力回憶了一下,那時候老師們真的沒有跟學生溝透過這方面的東西,我當時性格內向,也沒有主動詢問過老師這方面的問題)。大二一整個下學期,我透過圖書館借書、網上看別人的部落格教程、上論壇問問題等多種方式,陸陸續續地“學會了”MFC開發、ASP.NET開發,順帶著“學會了”HTML、CSS以及JavaScript等(現在看來當時學得比較膚淺,但那時候確實讓我能夠擺脫控制檯程式的侷限)。記得那時候在圖書館剛看到侯捷先生的《深入淺出MFC》這本書時,我非常興奮,馬上借出來仔細翻閱。雖然那時候我C++基本功還比較紮實,但是當我看到書中第六章時就覺得相當費力,第六章之後的內容大概就是開始剖析MFC程式內部結構,很多東西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講很難理解。不過最後我還是硬著頭皮將這本書看完了,雖然當時並沒有完全掌握書中的內容,但那本書至少讓我明白了框架在軟體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我也知道了Windows桌面應用程式的基本結構,比如UI執行緒、訊息佇列、訊息迴圈以及視窗過程等等,同時掌握了大部分Win32 API的用法。多年之後,我得知有很多大牛批評MFC的設計,但是每當我想起那段學習MFC的日子,心裡還是非常激動。到大二暑假,我又陸陸續續地看完了《Windows程式設計》、《Windows網路程式設計》以及《Windows核心程式設計》這幾本書,雖然以我當時的知識儲備,對這些書中的內容理解起來可能不是很深入,但是當時這些書確實讓我更全面地瞭解了計算機程式設計。

由於我平時的時間幾乎都用在了與專業相關的事情上,其他諸如“大學化學”、“大學物理”、“馬克思”、“Mao澤東、“近代史”等與專業無關的課程我則很少花時間,但是我會在期末考試前一兩個禮拜抓緊時間狠狠補習一下,所以這些課期末考試雖然成績不是非常高,但也過得去。至於“大學英語”這門課程,我當時發現期末考試前不突擊補習,照樣能考90+分。平時上英語課時看看課本文章、閱讀一些英文雜誌,多記一些單詞,期末考試就不用擔心了。四六級雖然分數不是很高,但也在大二那年一次過了,後來也沒想著像其他同學一樣過了還要刷高分。這樣以來,大一到大三我每年都能拿個二或者三等獎學金,後來想想,大學考試不太正規,考試範圍都是平時作業,就連我那種平時幾乎不聽課考試前惡補一下作業習題的人都能考得差不多。

到大三後,我還是沿著大二時的自學方式,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大三一年,我還參加了各種各樣的天津市、學校組織的計算機競賽,都取得了不錯成績。大三暑假還去過外面公司實習。除此之外,大三我還考了各種各樣的專業證照,比如“程式設計師”(軟考初級)、“軟體設計師”(軟考中級)。現在想想,考下了這些證照也不能代表你工作中有這些實力,但是對於當時來講,考下這些證照需要掌握非常全面的計算機知識體系,大到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資料庫,小到C++語法、氣泡排序以及棧和佇列的應用等,雖然掌握程度不要求很深,但是知識面廣,這對當時的我來講,是非常值得的。

(3)大四:蹺課北上帝都實習,惹毛了老師

進入大四後,學校安排的課程比較少了。我看了一下課程表,每個星期也就一兩節課,感覺呆在學校很浪費時間(那時候畢業設計要到下學期才開始做)。後來我一個人去系裡申請外出實習,我給出的理由是:大四上學期才上一門課(另一門六個禮拜就結課了),大部分時間在學校沒事幹,我想離校找實習,並且我當時還保證兩門課考試不掛科。結果很明顯,系主任不答應,說不能開這樣的先例(其實系裡有老師支援外出實習的,只是擔心有一個人帶頭了,大家都找理由不來上課)。就這樣,我在學校憋了快六個禮拜,那時候校園招聘已經開始了,我在網上投了位於北京的一個叫“青牛軟體”的公司,然後去天津大學進行筆試和麵試,最後收到了實習通知。那時候剛好有一門課結課了,我想了想,就離開了學校,一個人去了北京。記得那時雖然才十月底,但是天津的天氣已經很涼了,我一個人拉著一個大行李箱坐了一個半小時的火車才到達北京(那時候沒什麼錢,所以捨不得坐55塊錢的城際,城際大概半小時就能到北京)。那時候公司對實習生還比較好,每個月除了實習補助外,還每天給10塊錢的餐補,另外還幫外地實習生免費租房子住,這對當時的我來講,公司相當慷概了。

在公司,我被分配到了“託管呼叫中心業務部”,做的具體工作是linux平臺上的C++開發。以前幾乎沒有接觸過linux作業系統,剛開始不太熟悉使用,我們組組長讓我先學會linux上的資料庫安裝、C++開發環境的搭建等。我在北京的實習工作一直持續到了大四下學期,也就是2011年的4月份,後來由於要做畢業設計的緣故,我就從北京回到了學校。在北京五個多月的實習經歷,我第一次接觸到了一線的專案開發。我雖然是實習生,但我們組長也讓我參與實際的專案開發,只是我負責的部分尤其簡單,而且工作量很小,每天干完後剩餘時間不知道幹什麼。我想我來實習就是為了多學一些東西,這樣哪能行呢?當時我感覺公司氛圍也不太好,每天坐半小時公交來公司,一整天都不見員工間說幾句話,我當時以為我是實習生,所以沒多少人跟我交流,後來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老員工間交流也不多,都是默默敲鍵盤,到最後我都覺得有些壓抑。到大四下學期開學一個多月,學校畢業設計開題了,再加上我聽同學說有老師對我外出實習不滿,所以我不得不暫時告別實習了五個多月的公司,回到學校開始做畢業設計。

現在看來,我大四的一些做法很不明智。那時候有些困惑,班上很多人忙著考研,所以大四基本上都在圖書館上自習,而我們這些不考研的人則顯得尤其煩躁,感覺畢業了找工作實力不夠,沒做過多少實際專案,沒什麼應聘資本。而我當初的一意孤行,為了所謂“實習經驗”,惹怒了一些老師。多年以後,我才發現企業要的應屆畢業生就是一張白紙,這些白紙吸墨能力的高低決定你能否找到好的工作,而吸墨能力高則主要是基本功紮實、自學能力強的體現,並非我一直以為的豐富的“實習經驗”。

我一直認為,本科四年是我最值得回憶、最美好的學習時光。它為我後來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也在四年中領悟到了一個IT技術人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個後面會提到)。

創業之路:從社團到公司

其實本來我沒打算寫創業這部分內容的,它是我目前的工作,但又沒有太大的成就,感覺沒有什麼可以拿出來說的。後來一想還是寫寫,算是對我畢業這三年的一個回顧。

大四從北京實習回來之後(在校做畢設期間),比我高一屆的兩個師兄邀我一起創業。他們之前是學校裡的一個非常有名氣的技術社團的成員,該社團主要負責學校裡的一些社群網站(比如論壇、部落格以及校內VOD系統之類的),平時還順帶著做做外面接的小專案。只是後來有人在他們負責的論壇上釋出了一些不良資訊(跟民族政治有關的內容),最後被市教育局和學校強制解散了。他們畢業後有一些創業的想法,所以兩三個人、三五條槍就註冊公司了。我畢業那會他們已經幹了一年,當時正好缺做.NET方面的人,所以就找到了我(這裡是透過我們宿舍的彬哥)。我那時候實習剛回來,本來對實習公司不是很滿意,正準備投簡歷找下一家就業單位,聽他們邀請,覺得何不嘗試一下,於是就答應了(現在一干快四年了,時間很快。當時剛畢業,熱血澎湃,希望做一份大事業)。創業公司主要做民航類模擬機的開發工作,大部分時候使用.NET開發平臺,偶爾使用C++。公司也有少量PHP專案,後來增加了移動開發的業務,也做少量的Android和IOS開發。我大三時學了一年的.NET,再加上我基礎可以,所以當時很快上手,並沒過多久就成了公司的主要技術人員之一。我畢業到現在快4年,公司剛開始有4個人,現在已經有十五六個員工了。最近兩年,公司已經完成了三套民航類模擬機的開發(模擬機屬於公司核心業務)。

創業過程很幸苦,尤其對於我們這群剛從大學校門走出來的人,沒有社會經驗,沒有經濟背景,更沒有人脈關係。這裡要感謝母校對畢業生創業的大力支援,最初幾年一直為我們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同時,也要感謝我們一起走過快4年的這5個人,感謝我們不拋棄、不放棄。有些事情,過了一定年紀你再也做不了。比如創業,如果不是當初我剛畢業時的那股衝勁兒,說不定我就找了個公司上班,那麼也就沒有這麼多回憶了,以後更不會有,想想挺值的。

對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弟學妹們的一些建議

首先,我覺得從事IT開發工作的人必須具備一種素質,這種素質包括你對技術開發的興趣、你的思維理解能力等。很難想象一個對計算機程式設計不感興趣的人從事程式設計工作後會怎樣,要不幹幾年之後就換行了,要不忍生吞氣、碌碌無為地幹一輩子?我更難以想象一個不理解為什麼在立體幾何中一個圓要畫成橢圓的人從事程式設計工作後會怎樣?(不要笑,我真的碰到過問我為什麼在立體幾何中,圓柱體上表面的圓形要畫成橢圓,我當時無言以對)。如果你不具備這些素質,我勸你若有可能,趕快換專業,找你自己擅長的領域,不然是在浪費時間,因為計算機不適合你。如果你覺得你適合學習計算機,那麼下面四條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可以參考。

(1)自學

其實我前面一直在提自學的重要性,我本科四年大部分時候也都是靠自學過來的。如果你打算靠老師跟你講“非同步程式設計”、“如何解決TCP傳輸資料時的沾包問題”等等,那麼你可能等到研究生畢業了,老師還沒打算跟你講,因為這些課本上根本就沒有(大部分老師不會講除了課本以外的知識)。事實上,我們日常儲備的知識當中,90%是靠自學得來的,所以學習主要還是得靠自己。劉未鵬說過,如果說還有一個學科,並不需要傳統的教育就可以成才,估計非程式設計師莫屬了。這時候,各自的“自學能力”就相當重要了,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如何更高效率地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主要取決你平時自學過程中的經驗總結。

(2)英語

有一天你會發現,你使用中文關鍵字在Google、百度上再也搜不出來你想要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時候你就會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了。我很幸運,雖然我初高中時偏科,但是跟很多偏科生不一樣的是,我英語學習還行。到後來工作學習過程中,很多問題在網上單單使用中文關鍵字進行搜尋根本解決不了,這時候我不得不嘗試使用英文關鍵字在Google上搜尋答案(百度上也能搜到一些,但是沒有Google全面)。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都能在國外一些技術社群、部落格網站中找到解決的方法。我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在於,向你們說明學好英語有多麼重要,英語不好,你連怎樣組織搜尋關鍵字都不會,就更不用談閱讀英文網頁內容了。當然這裡需要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國外IT從業者(尤其美國)的平均技術水平、技術社群討論問題的質量與深度以及國外程式設計師分享技術的力度均要高於國內。如果有一天,你能夠使用英語在外國論壇中自由的交流、與別人分享你的技術心得,那麼這時候你離高手就不遠了。另外一點,很多高質量的技術書籍都是國外人寫的,雖然一般都有對應的翻譯版本,但是如果你英語能力足夠好的話,閱讀原汁原味的原版要好得多。

(3)重視基礎

掌握好專業基礎知識是你以後進一步學習的前提。個人感覺,學生時代不要刻意去追求專案經驗。當然如果有機會,適當地進入一線企業做一些實際專案確實對你就業有幫助,但這樣去做的前提是你已經掌握好了大學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不要瞧不起大學裡開的一些課程,更不要覺得它們太偏於理論。計算機專業(或其他相關專業)雖然重視實踐,但是實踐是在掌握好理論的前提之上。中國計算機教育本來就比較落後,大學前懂計算機、懂程式設計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進入大學後才開始接觸計算機的,對於這大部分人來講更應該學好大學裡開設的一些專業基礎課。前面提到過,很多企業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主要看的不是你有多少專案經驗(因為大部分面試官都知道現在在校大學生做專案的實際水準,即使你在簡歷上寫得天花亂墜),而是你基本功是否紮實。基本功紮實與否決定你以後進入企業後的成長速度,一般情況下,基礎越好的學生,進入公司後,成長得越快。從畢業開始面試的第一天起,在面試官面前不要過分吹噓自己的專案經驗(因為在面試官看來,你就是一張嶄新的白紙),相反地,應該多展示一些自己的基本功以及思維邏輯能力,這才是作為一個應屆畢業生面試時要做的事情。

(4)眼界

眼界這東西放在任何地方都比較重要,計算機行業也不例外。在校期間,課本知識面有限,老師傳授的東西也有限(碰上一個只會讀PPT的老師就更慘),那麼這時候該如何擴大自己眼界呢?我們很幸運,成長在一個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生活中無時無刻、無論何地幾乎都能夠連上網際網路。我們要做的僅僅是每天養成一種習慣,看看IT科技新聞,關注前沿技術動態,多泡技術社群,多寫技術總結,勤分享多溝通。如果你養成了這樣一種好的習慣,不要多久,不僅你的技術水平能夠提升,你還會看到這個世界上別人在想什麼,別人又在幹什麼。做技術、學技術不要把自己關起來,走出去多交流,多發現,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以上是我這些年學習、工作過程中的一些感悟總結,如果你比較認同,可以作為參考。但我不保證每個人的性格、喜好跟我一樣,所以可能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

結語:未來很美好,我一直在路上

我一直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感覺過去的二十六年當中,總是有好運氣。小學時雖然家裡窮,但是我爸媽很開明,學習上該買的一定會買,也不會給我施加學習壓力;初高中雖然偏科,但是英語卻學得還好,讓我現在工作學習時遊刃有餘;大學裡因為看了某期《程式設計師》中的一篇文章,讓我快速領悟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因為用了譚浩強先生的那本《C++程式設計》作為教材,使我對計算機程式設計充滿濃厚興趣,還因為同一宿舍的彬哥,讓我認識了現在一起創業的同伴;工作之餘喜歡在網上寫寫部落格,被人欣賞後建議我寫了本書。所以,我總感覺上天在幫我,我又有什麼理由不積極面對明天呢?未來很美好,我一直在路上。

-----------------

這篇文字是我之前給一個關於程式設計師成長故事書籍投的稿子,既然是故事,重在分享,先分享給大家吧。

末尾順便做一個廣告,新書出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http://www.cnblogs.com/xiaozhi_5638/p/4123045.html  多謝支援!

---------------2015.5.12 更新------

這篇故事是給周筠老師策劃的《我是一隻IT小小鳥》第二版投的稿子,有關更多小小鳥的故事,大家可以訪問:http://zhuanlan.zhihu.com/yeka52/199272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