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D學習筆記【四】--- 如何隔離相依性 - 基本的可測試性

Halower發表於2014-09-06

前言

相信許多讀者都聽過「可測試性」,甚至被它搞的要死要活的,還覺得根本是莫名其妙,徒勞無功。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要講的是物件的相依性,以及物件之間直接相依,會帶來什麼問題。為了避免發生因相依性而導致設計與測試上的問題,本文會清楚地說明該如何隔絕物件的相依性。最後會說明如何通過簡單的 stub 物件來進行測試,而不必相依於production code 中執行時所實際相依的物件。補充的部分,更是我覺得測試所能帶來的龐大優點,怎麼驗證物件設計的好壞,讓測試告訴你。

什麼是相依性

假設現在有一個 Validation 的服務,要針對使用者輸入的 id 與密碼進行驗證。Validation 的 CheckAuthentication 方法的商業邏輯如下:
  •   根據 id,取得存在資料來源中的密碼(僅存放經過 hash 運算後的結果)。
  •   根據傳入的密碼,進行 hash 運算。
  •   比對資料來源回傳的密碼,與輸入密碼經過雜湊運算的結果,是否吻合。

簡單的程式程式碼如下(AccountDao與Hash的內容不是重點,為節省篇幅就先省略):

 1 using System;
 2 
 3 public class Validation
 4 {
 5     public bool CheckAuthentication(string id, string password)
 6     {
 7         // 取得資料庫中,id對應的密碼           
 8         AccountDao dao = new AccountDao();
 9         var passwordByDao = dao.GetPassword(id);
11         // 針對傳入的password,進行hash運算
12         Hash hash = new Hash();
13         var hashResult = hash.GetHashResult(password);
15         // 對比hash後的密碼,與資料庫中的密碼是否吻合
16         return passwordByDao == hashResult;
17     }
18 }
19 
20 public class AccountDao
21 {
22     internal string GetPassword(string id)
23     {
24         //連線DB
25         throw new NotImplementedException();
26     }
27 }
28 
29 public class Hash
30 {
31     internal string GetHashResult(string passwordByDao)
32     {
33         //使用SHA512
34         throw new NotImplementedException();
35     }
36 }
先將職責分離,所以取得資料是通過AccountDao物件,Hash運算則通過Hash物件。
一切都很合理吧。那麼,這樣會有什麼問題?

相依性的問題

再來看一次,CheckAuthentication方法商業邏輯,其實只是為了取得密碼、取得hash結果、比對是否相同,三個步驟而已。但在物件導向的設計,要滿足單一職責原則,所以將不同的職責,交由不同的物件負責,再通過物件之間的互動來滿足使用者需求。
但是,對Validation的CheckAuthentication方法來說,其實根本就不管、不在乎AccountDao以及Hash物件,因為那不在它的商業邏輯中。
但卻為了取得密碼,而直接初始化AccountDao物件,為了取得hash結果,而直接初始化Hash物件。所以,Validation物件便與AccountDao物件以及Hash物件直接相依。其類別關係如下圖所示:
直接相依會有什麼問題呢?

單元測試的角度

就單元測試的角度來說,當想要測試Validation的CheckAuthentication方法是否符合預期時,會發現要單獨測試Validation物件,是件不可能的事。
因為Validation物件直接相依於其他物件。如同前面文章提到,我們為CheckAuthentication建立單元測試,程式程式碼如下:
        [TestMethod()]
        public void CheckAuthenticationTest()
        {
            Validation target = new Validation(); // TODO: 初始化為適當值
            string id = string.Empty; // TODO: 初始化為適當值
            string password = string.Empty; // TODO:初始化為適當值
            bool expected = false; // TODO: 初始化為適當值
            bool actual;
            actual = target.CheckAuthentication(id, password);
            Assert.AreEqual(expected, actual);
            Assert.Inconclusive("驗證這個測試方法的正確性。");
        }
不論怎麼arrange,當呼叫Validation物件的CheckAuthentication方法時,就肯定會使用AccountDao的GetPassword方法,進而聯機至DB,取得對應的密碼資料。
還記得我們對單元測試的定義與原則嗎?單元測試必須與外部環境、類別、資源、服務獨立,而不能直接相依。這樣才是單純的測試目標物件本身的邏輯是否符合預期。
而且單元測試需要執行相當快速,倘若單元測試還需要資料庫的資源,那麼代表執行單元測試,還需要設定好資料庫聯機或外部服務設定,並且執行肯定要花些時間。這,其實就是屬於整合測試,而非單元測試。

彈性設計的角度

除了測試程式的角度以外,直接相依其他物件在設計上,有什麼問題?希望各位讀者,讀這系列文章時,可以把這句話記在心理:測試程式就是在模擬外部使用,可能是使用者的使用,也可能是外部物件的使用情況。
所以,當我們用測試程式會碰到直接相依造成的問題,也意味著這樣的 production code ,當在使用 Validation 物件時,就是直接相依於 AccountDao 與 Hash 物件。當需求變動時,例如資料來源由資料庫改為讀 csv 檔,那麼要不然就是新寫一個 AccountFileDao 物件,並修改 Validation 物件的內容。或是直接把 AccountDao 讀取資料庫的內容,改寫成讀 csv 檔案的內容。
這兩種修改,都違背了開放封閉原則(Open Close Principle, OCP),也就代表物件的耦合性過高,當需求異動時,無法輕易的擴充與轉換。當直接改變物件中 context 內容,則代表物件不夠穩固。而在軟體開發過程中,需求變動是一件正常且頻繁的情況。
就像以前是通過軟盤來存放檔案,接下來 CD, 隨身碟, DVD, 藍光 DVD, 甚至雲端硬碟,倘若我們將備份服務的方法內容中,直接寫死存取軟盤,接著時代變遷,技術改變,我們得一直去修改原本的程式內容,還不能保證結果是否符合預期。甚至於原本的測試程式都需要跟著修改,因為內容與需求已經改變,而相對的影響到了原本物件商業邏輯的變化。
因此,在設計上不論是為了彈性或是可測試性,我們都應該避免讓物件直接相依。(試想一下,實務系統上,物件相依可不只是兩層關係而已。A 相依於 B,而 B 相依於 C 與 D,這就代表著 A 相依於 B, C, D 三個物件。相依關係將會爆炸性的複雜)

如何隔離物件之間的相依性

直接相依的問題原因在於,初始化相依物件的動作,是寫在目標物件的內容中,無法由外部來決定這個相依物件的轉換。所以隔離相依性的重點很簡單,別直接在目標物件中初始化相依物件。怎麼作呢?
首先,為了擴充性,所以定義出介面,讓目標物件僅相依於介面,這也是面向介面程式設計方式。如同抽象地描述CheckAuthentication方法的商業邏輯,程式程式碼改寫成下面方式:
 
 1     public interface IAccountDao
 2     {
 3         string GetPassword(string id);
 4     }
 5 
 6     public interface IHash
 7     {
 8         string GetHashResult(string password);
 9     }
10 
11     public class AccountDao : IAccountDao
12     {
13         public string GetPassword(string id)
14         {
15             throw new NotImplementedException();
16         }
17     }
18 
19     public class Hash : IHash
20     {
21         public string GetHashResult(string password)
22         {
23             throw new NotImplementedException();
24         }
25     }
26 
27     public class Validation
28     {
29         private IAccountDao _accountDao;
30         private IHash _hash;
31 
32         public Validation(IAccountDao dao, IHash hash)
33         {
34             this._accountDao = dao;
35             this._hash = hash;
36         }
37 
38         public bool CheckAuthentication(string id, string password)
39         {
40              // 取得資料庫中,id對應的密碼           
41             var passwordByDao = this._accountDao.GetPassword(id);
42             // 針對傳入的password,進行hash運算
43             var hashResult = this._hash.GetHashResult(password);
44             // 對比hash後的密碼,與資料庫中的密碼是否吻合
45             return passwordByDao == hashResult;
46         }
47     }
上面可以看到,原本直接相依的物件,現在都通過相依於介面。而 CheckAuthentication 邏輯更加清楚了,如同批註所述:
取得資料中 id 對應的密碼 (資料怎麼來的,不必關注)
針對 password 進行 hash (怎麼 hash 的,不必關注)
針對 hash 結果與資料中存放的密碼比對,回傳比對結果
類別相依關係如下所示:
 
這就是面向介面的設計。而原本初始化相依物件的動作,通過目標物件的公開建構函式,可由外部傳入介面所屬的例項,也就是在目標物件外初始化完成後傳入。
    把初始化動作,由原本目標物件內,轉移到目標物件之外,稱作「控制反轉」,也就是 IoC。
    把依賴的物件,通過目標物件公開建構函式,交給外部來決定,稱作「依賴注入」,也就是 DI。
   而 IoC 跟 DI,其實就是同一件事:讓外部決定目標物件的相依物件。

原文可參考 Martin Fowler 的文章:Inversion of Control Containers and the Dependency Injection pattern

As a result I think we need a more specific name for this pattern. Inversion of Control is too generic a term, and thus people find it confusing. As a result with a lot of discussion with various IoC advocates we settled on the name Dependency Injection.

如此一來,目標物件就可以專注於自身的商業邏輯,而不直接相依於任何實體物件,僅相依於介面。而這也是目標物件的擴充點,或是接縫,提供了未來實作新的物件,來進行擴充或轉換相依物件模組,而不必修改到目標物件的 context 內容。
通過 IoC 的方式,來隔絕物件之間的相依性,也帶來了上述提到的擴充點,這其實就是最基本的可測試性。下一段我們將來介紹,為什麼這樣的設計,可以提供可測試性。

如何進行測試

針對剛剛用 IoC 方式設計的目標物件,通過 VS2013 建立單元測試時,測試程式程式碼如下:
       [TestMethod()]
        public void CheckAuthenticationTest()
        {
            IAccountDao accountDao = null;// TODO: 初始化為合適的值
            Hash hash = null;// TODO: 初始化為合適的值
            Validation target = new Validation(accountDao, hash);
            string id = string.Empty; // TODO: 初始化為合適的值
            string password = string.Empty;//TODO: 初始化為合適的值
            bool expected = false;// TODO: 初始化為合適的值
            bool actual;
            actual = target.CheckAuthentication(id, password);
            Assert.AreEqual(expected, actual);
            Assert.Inconclusive("驗證這個測試的正確性。");
        }
看到了嗎?Visual Studio會自動幫我們把建構函式需要的引數也都列出來。
為什麼這樣的設計方式,就可以幫助我們只獨立的測試Validation的CheckAuthentication方法呢?
接下來要用到「手動設計」的stub。
大家回過頭看一下,CheckAuthentication方法中,使用到了IAccountDao的GetPassword方法,取得id對應密碼。也使用到了IHash的GetHashResult方法,取得hash運算結果。接著才是比對兩者是否相同。
通過介面可進行擴充,多型和過載(如果是繼承父類或抽象類,而非實作介面時)的特性,我們這邊舉IAccountDao為例,建立一個StubAccountDao的型別,來實現IAccountDao。並且,在GetPassword方法中,不管傳入引數為何,都固定回傳"Hello World",代表Dao回來的密碼。程式程式碼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StubAccountDao : IAccountDao
{
    public string GetPassword(string id)
    {
        return "Hello World";
    }
}

接著用同樣的方式,讓 StubHash 的 GetHashResult,也回傳 "Hello World",代表 hash 後的結果。程式程式碼如下:

public class StubHash : IHash
{
    public string GetHashResult(string password)
    {
        return "Hello World";
    }
}

聰明的讀者朋友們,應該知道接下來就是來寫單元測試的 3A pattern,單元測試程式程式碼如下:

        [TestMethod()]
        public void CheckAuthenticationTest()
        {
            //arrange
               // 初始化StubAccountDao,來當作IAccountDao的執行物件
              IAccountDao dao = new StubAccountDao();
              // 初始化StubHash,來當作IStubHash的執行物件
              IHash hash = new StubHash();
            Validation target = new Validation(dao, hash);
            string id = "隨便寫";  
            string password = "隨便寫"; 
            bool expected = true; 
            bool actual;
            //act
            actual = target.CheckAuthentication(id, password);
            //assert
            Assert.AreEqual(expected, actual);
        }
如此一來,就可以讓我們的測試目標物件:Validation,不直接相依於 AccountDao 與 Hash 物件,通過 stub 物件來模擬,以驗證 Validation 物件本身的 CheckAuthentication 方法邏輯,是否符合預期。
測試程式使用 Stub 物件,其類別圖如下所示:

延伸思考

給各位讀者出個作業,倘若今天 CheckAuthentication 方法中,相依的是一個隨機數生成器的物件,驗證邏輯則是檢查「輸入的密碼」是否等於「資料存放的密碼」+「隨機數生成器」。這樣的程式程式碼,要怎麼撰寫?撰寫完,如何測試?倘若沒有通過 IoC 與 Stub object 的方式,是否仍然可以測試呢?該怎麼模擬或猜到這一次測試執行時,隨機數為多少?
這是一個標準的 RSA token 用來作登入的例子,也是我最常拿來說明 IoC 與 Stub 的例子。讀者朋友自己動手寫一下這個簡單的 function,並嘗試去測試他,就能體會到這樣設計的好處以及所謂的可測試性。

結論

大家如果把「可測試性」的目的,當作只是為了測試而導致要花費這麼多功夫,那麼很容易就會變成事倍功半。
往往 developer 會認為:「為什麼我要為了測試,而多花這麼多功夫,即使我不寫測試,程式的執行結果仍然是對的啊,又沒有錯!」
但,其實這樣設計的重點是在於設計的彈性、擴充性。
以文章例子來說,當資料來源的改變,或是Hash演算法模組的改變時,都不需要更改到 Validation 內的程式程式碼,因為這一份商業邏輯是不變的。也不需要更改到原本的 AccountDao,因為它的職責和內容也沒有改變。
要改變的是:讓「Validation 通過新的資料來源取值,通過新的 Hash 演算法取得 hash 運算結果」。所以,只需要改變注入的相依物件即可。
而這樣的方式,就是單元測試中,用來獨立測試目標物件的方式,所以又被稱為物件的可測試性。
這也是為什麼,可以拿可測試性來確認,物件的設計是否具備低耦合的特性,而低耦合是一個良好設計的指標之一。
但寫程式的人一定都要知道一個邏輯:「程式若不具備可測試性,代表其物件設計不夠良好。但程式具備可測試性,並不太代表物件設計就一定良好。」
 

補充

想請讀者再靜下心思考一下,倘若今天的設計,是由需求產生測試案例,由測試程式產生目標物件。我們只關注在目標物件,如何滿足測試案例,也就是使用需求。目標物件以外的職責,都交給外部實作。以這 IoC 的例子,只需要把非目標物件職責,都抽象地通過介面來互動,根本不需思考介面背後如何實作。
那麼,要撰寫 Validation 物件的程式程式碼,跟原本沒通過介面所撰寫的程式程式碼,哪一個比較短,比較輕鬆?
以筆者自己的經驗,當對這樣的 TDD 方式很熟悉時,一有測試案例,撰寫好測試程式後,完成目標物件行為的時間將相當簡短。因為這次的目標與設計範圍,限定在只需要完成這一個目標物件,這一個測試案例所需行為的職責,其他繁複的實作都交給介面背後的物件去處理。
這就是面向介面的設計,也就是抽象地設計物件,抽象地設計可以使得物件更加穩定、穩固,不因外在變化而受影響。
而因為 TDD,開發人員會發現,目標物件的設計,相依性將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只會剛剛好。
因為相依太多,測試程式會很難寫,也代表目標物件複雜,職責切太細、剁太碎,導致要完成一個功能,可能要十幾個物件的組合方能完成。是否十幾個物件,可以再抽象與凝聚一些職責,改成相依三個物件,就能滿足這項測試案例呢?這是通過測試程式來驗證職責是否被切得太零碎。
相依太少,倒不是太大問題。但因為與其他物件直接相依,而導致目標物件行為職責過肥,要測試一個行為,就需準備相當多的測試案例,方能滿足所有執行路徑。這時候就是可以通過測試程式,來驗證物件設計是否符合單一職責原則。
而可測試性,則是通過測試程式來驗證物件的設計是否低耦合,是否具備良好的擴充與可轉換變化的設計。
如果只是把測試程式、測試案例、可測試性,當作多一個心安的程式結果,那就真的太可惜了。因為那個小小的好處,只是整個寶藏的冰山一角。當體會到這整份寶藏,自然就會覺得撰寫測試程式的 CP 值,高的嚇人!
 
 
 備註:這個系列是我畢業後時隔一年重新開始進入開發行業後對大拿們的博文摘要整理進行學習對自我的各個欠缺的方面進行充電記錄部落格的過程,非原創,特此感謝91 等前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