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HashMap是我們在程式設計中遇到極其頻繁、非常重要的一個集合類,如果能對HashMap做進一步的效能優化是非常有價值的而JDK 1.8做到了,所以非常有必要學習HashMap的重點原始碼,瞭解大師的手法。
二、底層資料結構
畫圖真的是個累活,好的畫圖工具很重要啊,上面這兩張圖分別畫出了JDK 1.7、1.8底層資料結構,在JDK 1.7、1.8中都使用 了雜湊演算法,但是在JDK 1.8中引入了紅黑樹,在連結串列的長度大於等於8並且hash桶的長度大於等於64的時候,會將連結串列進行樹化。這裡的樹使用的資料結構是紅黑樹,紅黑樹是一個自平衡的二叉查詢樹,查詢效率會從連結串列的o(n)降低為o(logn),效率是非常大的提高。那為什麼不將連結串列全部換成二叉樹呢?這裡主要有兩個方面。
-
第一個是連結串列的結構比紅黑樹簡單,構造紅黑樹要比構造連結串列複雜,所以在連結串列的節點不多的情況下,從整體的效能看來, 陣列+連結串列+紅黑樹的結構不一定比陣列+連結串列的結構效能高。
-
第二個是HashMap頻繁的resize(擴容),擴容的時候需要重新計算節點的索引位置,也就是會將紅黑樹進行拆分和重組其實 這是很複雜的,這裡涉及到紅黑樹的著色和旋轉,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紅黑樹的原理,這又是一個比連結串列結構耗時的操作,所以為連結串列樹化設定一個閥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原始碼分析
3.1 類結構
上圖是HashMap的類結構,大家看看有個概念3.2 類註釋
我建議大家在讀原始碼時可以先看看類註釋,往往類註釋會給我們一些重要的資訊,這裡LZ給大家總結一下。
(1)允許NULL值,NULL鍵
(2)不要輕易改變負載因子,負載因子過高會導致連結串列過長,查詢鍵值對時間複雜度就會增高,負載因子過低會導致hash桶的 數量過多,空間複雜度會增高
(3)Hash表每次會擴容長度為以前的2倍
(4)HashMap是多執行緒不安全的,我在JDK1.7進行多執行緒put操作,之後遍歷,直接死迴圈,CPU飆到100%,在JDK 1.8中進行多執行緒操作會出現節點和value值丟失,為什麼JDK1.7與JDK1.8多執行緒操作會出現很大不同,是因為JDK 1.8的作者對resize方法進行了優化不會產生連結串列閉環。這也是本章的重點之一,具體的細節大家可以去查閱資料。這裡我就不解釋太多了
(5)儘量設定HashMap的初始容量,尤其在資料量大的時候,防止多次resize
3.3 類常量
//預設hash桶初始長度16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hash表最大容量2的30次冪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預設負載因子 0.75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連結串列的數量大於等於8個並且桶的數量大於等於64時連結串列樹化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hash表某個節點連結串列的數量小於等於6時樹拆分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樹化時最小桶的數量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複製程式碼
3.4 例項變數
//hash桶
transient Node<K,V>[] table;
//鍵值對的數量
transient int size;
//HashMap結構修改的次數
transient int modCount;
//擴容的閥值,當鍵值對的數量超過這個閥值會產生擴容
int threshold;
//負載因子
final float loadFactor;
複製程式碼
3.5 建構函式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下面介紹一下這行程式碼的作用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putMapEntries(m, false);
}
複製程式碼
HashMap有4個建構函式。
hash桶沒有在建構函式中初始化,而是在第一次儲存鍵值對的時候進行初始化。 這裡重點看下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方法,這個方法的作用是,將你傳入的initialCapacity做計算,返回一個大於等於initialCapacity 最小的2的冪次方。
所以這個操作保證無論你傳入的初始化Hash桶長度引數是多少,最後hash表初始化的長度都是2的冪次方。比如你輸入的是6,計算出來結果就是8。
下面貼出原始碼。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複製程式碼
3.6 插入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當table為空時,這裡初始化table,不是通過建構函式初始化,而是在插入時通過擴容初始化,有效防止了初始化HashMap沒有資料插入造成空間浪費可能造成記憶體洩露的情況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存放新鍵值對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舊鍵值對的覆蓋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在紅黑樹中查詢舊鍵值對更新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將新鍵值對放在連結串列的最後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當連結串列的長度大於等於樹化閥值,並且hash桶的長度大於等於MIN_TREEIFY_CAPACITY,連結串列轉化為紅黑樹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連結串列中包含鍵值對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map中含有舊key,返回舊值
if (e != null) {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ap調整次數加1
++modCount;
//鍵值對的數量達到閾值需要擴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複製程式碼
HashMap插入跟我們平時使用時的感覺差不多,下面總結一下。
(1)插入的鍵值對是新鍵值對,如果hash表沒有初始化會進行初始化,否則將鍵值對插入連結串列尾部,可能需要連結串列樹化和 擴容
(2)插入的鍵值對中的key已經存在,更新鍵值對在put的方法裡我們注意看下hash(key)方法,這是計算鍵值對hash值的方法,下面給出原始碼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複製程式碼
hashCode()是一個int型別的本地方法,也就將key的hashCode無符號右移16位然後與hashCode異或從而得到hash值在putVal方法中(n - 1)& hash計算得到桶的索引位置 ,那麼現在有兩個疑問,為什麼要計算hash值?為什麼不用 hash % n?
-
為什麼要計算hash值,而不用hashCode,用為通常n是很小的,而hashCode是32位,如果(n - 1)& hashCode那麼當n大於2的16次方加1,也就是65537後(n - 1)的高位資料才能與hashCode的高位資料相與,當n很小是隻能使用上hashCode低 16位的資料,這會產生一個問題,既鍵值對在hash桶中分佈不均勻,導致連結串列過長,而把hashCode>>>16無符號右移16位讓 高16位間接的與(n - 1)參加計算,從而讓鍵值對分佈均勻。降低hash碰撞。
-
為什麼使用(n - 1)& hash 而不使用hash% n呢?其實這兩種結果是等價的,但是&的效率比%高,原因因為&運算是二 進位制直接運算,而計算機天生就認得二進位制。下面畫圖說明一下
3.7 擴容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如果舊hash桶不為空
if (oldCap > 0) {
//超過hash桶的最大長度,將閥值設為最大值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新的hash桶的長度2被擴容沒有超過最大長度,將新容量閥值擴容為以前的2倍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如果hash表閾值已經初始化過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如果舊hash桶,並且hash桶容量閾值沒有初始化,那麼需要初始化新的hash桶的容量和新容量閥值
else {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新的區域性變數閥值賦值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為當前容量閥值賦值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初始化hash桶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如果舊的hash桶不為空,需要將舊的hash表裡的鍵值對重新對映到新的hash桶中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只有一個節點,通過索引位置直接對映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如果是紅黑樹,需要進行樹拆分然後對映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如果是多個節點的連結串列,將原連結串列拆分為兩個連結串列,兩個連結串列的索引位置,一個為原索引,一個為原索引加上舊Hash桶長度的偏移量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連結串列1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連結串列2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連結串列1存於原索引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連結串列2存於原索引加上原hash桶長度的偏移量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複製程式碼
那麼什麼時候回產生擴容呢?
(1)初始化HashMap時,第一次進行put操作
(2)當鍵值對的個數大於threshold閥值時產生擴容,threshold=size*loadFactor
上面就是HashMap擴容的原始碼,我已經加上了註釋,相信大家都能看懂了。總結一下,HaspMap擴容就是就是先計算 新的hash表容量和新的容量閥值,然後初始化一個新的hash表,將舊的鍵值對重新對映在新的hash表裡。這裡實現的細節當然 沒有我說的那麼簡單,如果在舊的hash表裡涉及到紅黑樹,那麼在對映到新的hash表中還涉及到紅黑樹的拆分。
在擴容的原始碼中作者有一個使用很巧妙的地方,是鍵值對分佈更均勻,不知道讀者是否有看出來。在遍歷原hash桶時的 一個連結串列時,因為擴容後長度為原hash表的2倍,假設把擴容後的hash表分為兩半,分為低位和高位,如果能把原連結串列的鍵值對, 一半放在低位,一半放在高位,這樣的索引效率是最高的。那看看原始碼裡是怎樣寫的。大師通過e.hash & oldCap == 0來判斷, 這和e.hash & (oldCap - 1) 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通過畫圖來解釋一下。
因為n是2的整次冪,二進位制表示除了最高位為1外,其他低位全為0,那麼e.hash & oldCap 是否等於0,取決於n對應最高位 相對於e.hash那一位是0還是1,比如說n = 16,二進位制為10000,第5位為1,e.hash & oldCap 是否等於0就取決於e.hash第5 位是0還是1,這就相當於有50%的概率放在新hash表低位,50%的概率放在新hash表高位。大家應該明白了e.hash & oldCap == 0的好處與作用了吧。其實,到這裡基本上HashMap的核心內容都講完了,相信大家對HashMap的原始碼有一定了解了。在原始碼中還有鍵值對的查詢和刪除都比較簡單,這裡就不在過多贅述了,對於紅黑樹的構造、旋轉、著色,我覺得大家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畢竟我們不 是HashMap的開發者,不用瞭解過多的細節,鑽牆角。知道大致的原理即可。
3.8 清除
本來到這裡就要結束了,但是LZ還是想跟大家聊一下HashMap總的clear()方法,下面貼出原始碼。
public void clear() {
Node<K,V>[] tab;
modCount++;
if ((tab = table) != null && size > 0) {
size = 0;
for (int i = 0; i < tab.length; ++i)
tab[i] = null;
}
}
複製程式碼
HashMap其實這段程式碼特別簡單,為什麼貼出來呢,是因為我在看過別的部落格裡產生過疑問,到底是clear好還是新建一 個HashMap好。我認為clear()比新建一個HashMap好。下面從空間複雜度和時間複雜度來解釋一下。
從時間角度來看,這個迴圈是非常簡單無複雜邏輯,並不十分耗資源。而新建一個HashMap,首先他在在堆記憶體中年輕代中檢視是否有足夠空間能夠儲存,如果能夠儲存,那麼建立順利完成,但如果HashMap非常大,年輕代很難有足夠的空間儲存,如果老年代中有足夠空間儲存這個HashMap,那麼jvm會將HashMap直接儲存在老年代中,如果老年代中空間不夠,這時候會觸發一次minor gc,會產生小規模的gc停頓,如果發生minor gc之後仍不能儲存HashMap,那麼會發生整個堆的gc,也就是 full gc,這個gc停頓是很恐怖的。實際上的gc順序就是這樣的,並且可能發生多次minor gc和full gc,如果發現年輕代和老年代 均不能儲存HashMap,那麼就會觸發OOM,而clear()是肯定不會觸發OOM的,所以資料裡特別大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建立一 個新的HashMap代替clear()方法。
從空間角度看,原HashMap雖然不用,如果資料未被清空,是不可能被jvm回收的,因為HashMap是強引用型別的,從而造成記憶體洩漏。所以綜上所述我 是不建議新建一個HashMap代替clear()的,並且很多原始碼中clear()方法很常用,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四、總結
(1)HashMap允許NULL值,NULL鍵
(2)不要輕易改變負載因子,負載因子過高會導致連結串列過長,查詢鍵值對時間複雜度就會增高,負載因子過低會導致hash桶的數量過多,空間複雜度會增高
(3)Hash表每次會擴容長度為以前的2倍
(4)HashMap是多執行緒不安全的,我在JDK 1.7進行多執行緒put操作,之後遍歷,直接死迴圈,CPU飆到100%,在JDK 1.8中 進行多執行緒操作會出現節點和value值丟失,為什麼JDK1.7與JDK1.8多執行緒操作會出現很大不同,是因為JDK 1.8的作者對resize 方法進行了優化不會產生連結串列閉環。這也是本章的重點之一,具體的細節大家可以去查閱資料。這裡我就不解釋太多了
(5)儘量設定HashMap的初始容量,尤其在資料量大的時候,防止多次resize
(6)HashMap在JDK 1.8在做了很好效能的提升,我看到過在JDK1.7和JDK1.8get操作效能對比JDK1.8是要優於JDK 1.7的, 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做個測試,所以還沒有升級到JDK1.8的小夥伴趕緊的吧。
總結就把類註釋的給搬過來了,其實在本篇文章中有一個知識點沒有詳細分析,就是HashMap在多執行緒不安全的原因,尤其擴 容在JDK 1.7 會產生連結串列閉環,因為要畫很多圖,我還沒找到合適的工具,後期補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