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下載:新增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覆關鍵詞【2019年西部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報告】即可

西部農村教育的發展和新情況新問題

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多方面原因,我國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教育基礎差,保障能力弱,特別是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優秀教師少、優質資源少,教育質量總體不高,難以滿足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是國家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點。

90年代以來,西部基礎教育的發展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大背景下展開。從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佈實施,到2000年我國初步實現“兩基”目標,再到2011年全面實現“兩基”目標,經過25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實現了從一個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跨越。

另一方面,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深刻改變了農村教育的面貌。“撤點並校”政策在總體上使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有所改善,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規模效益有所提高,但是,大量村小、教學點等小規模學校被合併或撤併,農村中小學由農村向縣鎮、城市集中,致使鄉村教育出現“城擠、鄉弱、村空”的大變局。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檔案要求堅決制止盲目撤併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解決好學校撤併帶來的突出問題,我國農村教育由此進入“後撤點並校”時代。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農村教育,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越來越大,出臺了諸如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特崗教師計劃、免費師範生計劃、國培計劃、學前教育三年計劃、對連片貧困地區農村學生定向招生計劃等一系列政策、專案和計劃,農村教育的辦學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教育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方面的基礎性、根本性、可持續性作用越來越多地被發現和實踐。

在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農村地區“教育扶貧”成效顯著的背景下,在“城擠鄉空”、 農村教育的區域差距拉大的教育格局下,農村地區出現了三類特別值得關注的學校:城區的大班額和大規模學校、鄉鎮的寄宿制學校和鄉鎮以下的小規模學校,以及兩個新的教育邊緣化群體,即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比例通常佔到學生數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建設好這兩類學校是農村教育底部攻堅、補齊短板,保障教育公平的重點所在。

改善和提升西部農村教育的政策建議

在新形勢下改善和發展西部地區的農村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在指導思想上要有三個重要的轉變:一是從以硬體建設轉向以“軟體”提升為主,重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和素質提升,重視對農村學生的關愛、支援,即“由物到人”的轉變;二是由外向內,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關心解決教師問題,探索麵向未來農村所需要的教育、適合農村學生的教育;三是自下而上,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學校、社群、教師自組織、社會組織的作用,形成促進鄉村教育發展的合力。

改善和提升西部農村教育需要因地制宜地科學規劃學校佈局。由於部分地方沒有合理佈局中小學校建設,在城鄉建設中,沒有為學校預留足夠用地,城市(縣城)學位不足問題愈發突出,“大校額”“大班額”問題嚴重。加快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務成型的農村地區合理佈局義務教育學校,即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同步建設好農村地區的三類學校。同時,加強控輟保學和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提升鄉村學校的教育品質。建設好鄉鎮中心學校是兼顧縣城和村小的政策選擇,可推動按學區聯合發展鄉鎮示範性中心小學。

改善和提升西部農村教育需要切實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我國農村教育規模大,農村教師比例高。近年來,我國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不斷進展,農村教師待遇整體上得到改善,但發展並不平衡,仍存在一些薄弱地區,鄉村教師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切實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大幅度提高農村教師待遇以吸引和穩定農村教師,“優者從教”才能“教者從優”;需要構建鄉村教師穩定機制,通過美麗鄉村建設,鄉鎮和學校成為宜居的環境,並因地制宜地構建相關政策和機制;需要關注“新代課教師”,瞄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人權、事權、財權等深層次問題,促進各部門形成合力、綜合施策,真正將改革做實、做好;需要創新農村教師的培訓方法,擴充教育公益組織與地方教育局的合作新渠道;需要探索培養新一代鄉村教師的有效機制,以主要培養農村小學教師的中等師範與主要培養農村初中教師的專科師範為主體,並對這兩類師範教育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學生則與學校、政府簽定合同,保證畢業後到農村任教三至五年,這既可以解決農村貧寒子弟的教育問題,又可以吸引大批農村優秀青年返回農村,使農村學校得到穩定和高質量的老師。

改善和提升西部農村教育需要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目前,農村地區基本形成了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縣城大規模學校並存的格局。隨著城市化程式、學齡人口減少和流動,放眼未來的發展趨勢,農村學校的小型化在所難免。一些學校的探索已經為改善和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提供了可參考的經驗,例如形成小規模學校區域共同體、探索“小班化教學”新模式、通過閱讀推廣提升村小品質、通過網際網路課程彌補教育資源不足、通過鄉土文化教育啟用農村學校、重視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引入社會力量建設創新型的農村小規模學校。農村義務教育必須堅持公平優先的原則,關注農村的弱勢群體。

改善和提升西部農村教育需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目前,農村寄宿制學校在實際執行中存在著執行成本高,辦學經費緊張,學生上學難、回家難,低齡化,情緒不穩定,伙食和營養水平差,安全、衛生、醫療管理制度欠缺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被重視。建設好農村寄宿制學校要強化各級政府的責任,前期大力投入建設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建成之後要繼續增加教育經費,保障和加大公用經費和配套資金的投入。另外,由於寄宿制學校加重了農村學生的經濟負擔,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資助力度,實行伙食、校服、交通補助制度,加快建立農村貧困學生資助體系。此外,需要依靠資訊化等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空餘時間,在留守兒童大量集中的農村寄宿學校提供綜合干預解決方案,補充農村寄宿制學校“多場景、多時段、多媒介、多元內容”下的教育空白,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校園文化,促進寄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增強弱勢學生群體享受優質教育機會。

改善和提升西部農村教育需要重視民族地區的教育問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輟學率較高是一個基本的教育國情,涉及到如何有效地開展雙語教育的問題。有學者建議弱化民族界限,打破封閉的民族教育體系,逐漸淡化民族和非民族學校的界限,使學校成為一個真正多元、多樣化的教育環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學習起點的學生聚集一起,不同層次的學校都可以靈活採用民漢分班、民漢混班、學生分層走班等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和雙語教育模式。雙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要求雙語教育回到“為人”的教育本質上來,需要科學合理地選擇雙語教學模式,處理好“幼—小—初”銜接問題,認真研究少數民族兒童、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規律,科學規劃課程結構,促進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順利開展。

改善和提升西部農村教育需要多種形式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重視兒童早期干預。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仍有約三分之一的適齡兒童還沒有機會入園接受學前教育,部分邊遠及貧困地區甚至處於空白狀態。由於貧困地區居住分散、每村幼兒數量有限,民辦幼兒園無法盈利不去設點,公辦幼兒園止步在鄉鎮,讓偏遠農村的學前教育出現空白。我們需要加大對農村教育,包括早期教育的投入,關注兒童健康和早期撫育,讓社會組織助力農村學前教育。同時,需要反思和改變大城市通過限制教育來限制外來人口的政策。事實上,通過教育讓貧困地區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併成為新市民是一種最便捷和最有效的扶貧。

改善和提升西部農村教育需要推進農村開展素質教育,走向“為生活而教”。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的基礎教育基本是一種升學教育,它滿足了許多農村學生離開農村的需求,但對於更多升學無望的農村學生,這種教育卻是“無用”的,它未能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提供生產技能、職業發展方面的任何幫助,這是農村初中生輟學現象嚴重的一個深層原因。因此,需要反思農村教育的培養目標,迴歸教育樹人育人的宗旨,以“生活世界”作為教育的意義基礎,重視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發展,通過做中學、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等方式,培養完整的人、能夠自立於社會並面向未來的人。首先,學校的教育目標從“達到一定標準測試的考試成績”,轉變為“對學生及其社群的經濟和社會福祉產生積極的影響”,教育的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也必須發生顯著的變化。其次,“以學生為本,以鄉土為根”,按照農村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農村教育應滿足農村的實際需要,立足鄉土,打造根植鄉土文化的“新鄉村教育”,使之成為“推進教育均衡、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抓手”。此外,增加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突破就教育談教育的侷限,在社會現代化的大視野中重構職業教育。最後,在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教育需要重建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成為一種“大教育”

報告下載:新增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覆關鍵詞【2019年西部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報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