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小心了,網際網路下一個會滅了誰?

發表於2014-01-07

2013年是個很特別的年份。這一年,新技術(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穿戴式裝置等)已經不滿足於在自己的領域裡戰鬥了,開始大舉正面進軍傳統行業。沒感受到的人渾渾噩噩,感受到的人都如臨大敵。

這一年必將會成為“傳統行業網際網路化”的元年,成為中國商業史上毋庸置疑的分水嶺。

為什麼會這樣?首先,讓我們問一個問題: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什麼?

2006年的時候,我參加一個訪談,那時我在微軟。我反覆強調網際網路是個提高效率的工具。現在我還是這麼看,但是觀點稍微有所調整:網際網路從本質上來說,是通過技術的手段,解決了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他本質上,解決的是“溝通”的問題,它把原來要跨地域,跨時間,跨語言無法溝通的狀態都拉平了。

網際網路也因此極大地釋放了效率。網際網路帶來的變化在於,溝通效率的極速提升。這種提升,用消滅中間環節的方式,重構商業價值鏈,不參與重構的企業將可能面臨滅亡,而參與重構的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去構建一個“新常態(new normal)”?

回到商業的本質:有人提供產品或服務,有人使用。因此,簡單來說,商業可以簡單分為兩大環節: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先說傳遞價值。

傳遞價值可以解構為今天廣受認同的三個流:資訊流、資金流、物流。網際網路首先攻佔的,就是通過自身的效率,縮短或者重構“傳遞價值”的商業價值鏈。過去這些年,誰最先被“解決”了?

第一批被挑戰的是傳統“資訊中介”,比如傳統媒體,以及依賴於傳統媒體的衍生行業,比如傳統廣告、傳統公關。當資訊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隨時隨地獲得時,傳統媒體的中心化、時延性的中介價值,迅速貶值。資訊中介產業迅速重構,廣告行業快速與時俱進。

傳統媒體之後,是零售業。

淘寶蓄力10年。10年前很多人不屑一顧,網上沒法試穿,誰會買鞋子買衣服?看雙十一的銷售中的服裝、鞋子的排名,他們不說話了。今年阿里銷售額能到2萬億人民幣嗎?而全國的零售業規模才10多萬億人民幣。馬雲與王健林的億元豪賭,說網購規模能不能超過零售業50%。雖然今天不能定論,但很多品牌大幅度關店、商場人越來越少卻是事實。最顯眼的跡象是,沃爾瑪開始關店了。王健林的“萬達模式”是,以沃爾瑪為中心,發展包涵餐飲娛樂的商業綜合體。沃爾瑪不是被淘寶打敗,也不是1號店,而是被一種新的業態所革新。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趨勢,沃爾瑪也必然要改變。

另一種流通巨鱷是蘇寧大賣場。蘇寧的盈利模式是,一方面大量開店,獲得巨大的使用者,另一方以此獲得和供貨商的強大談判優勢,獲取差價,和資金滯留。還記得嗎,很多年前,很多電子產品宣佈:我們從未授權任何網站出售我們的正版產品。現在來看,那是對現下傳統渠道的一種保護,一種掙扎。而眼下,已經很少有人懷疑京東賣的不是正品,京東的價格,也已經變成網路零售價格的標杆,這時也倒過來逼迫了蘇寧電商化。蘇寧開始強調線下必須與線上同價。蘇寧正式打響O2O之戰。

另一個有趣的反擊來自紅星美凱龍。雙十一的時候,一條來自紅星美凱龍管理層的微信,在網上引發眾議紛紛。微信內容顯示,這位高管要求管理團隊禁止線下店與線上電商的旗艦店同步合作。這一趨勢的結果是,消費者會把線下店變成陳列店,但線下店也因此減少了銷售收入,紅星美凱龍也將大大減收營收分成。這是從根本上打擊了紅星美凱龍的盈利模式。與之相反,銀泰百貨在雙十一的時候鼓勵線上線下同價,他早就意識到這是沒有辦法抗拒的未來。作為馬雲的好友,沈國軍可能早就意識到了,遲早變革將會顛覆現有的商業根基。

一切基於資訊不對稱的行業都將被網際網路打擊。

第二批被挑戰的會是誰?

2013年,網際網路集中地重大地打擊了金融業。馬雲再次打響了第一槍,百度、騰訊隨即跟上。身後更是一群網際網路餓狼。

首先是存貸業務。銀行的盈利模式是存款和貸款利差,阿里巴巴掌握了很多企業的交易資料,這就可以更合理的評估風險,通過蓄勢已久的阿里小微金融,提供小額貸款。另一頭,阿里今年決定撕下偽裝,用支付寶和餘額寶來吸儲,向銀行正面開戰。餘額寶出現後,支付寶不再是中間工具,而是變成了資金池。餘額寶提供的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通的金融服務:貨幣基金。但是,絕大部分普通人只會把錢存在銀行,不知道什麼是貨幣基金,他們只知道買了餘額寶比活期利率高,買完了還是不知道什麼是貨幣基金,但是卻已經完成了個人資本投資。而,阿里,則成功的轉移了數以千億的活期存款。

然後是信用卡業務,它的盈利主要來自於刷卡的手續費以及分期付款的利率。現在包括拉卡拉在內的很多第三方支付都在搶食這塊蛋糕,阿里當然也不會坐視。淘 寶手機客戶端推出一個功能叫“淘點點”。目前很多餐廳都配備wifi,手機接上wifi,可以通過淘點點直接點菜,點完拍下桌上的二維碼,菜品就會直接送 來。吃完之後支付寶直接付費。這群網際網路“解放軍”正在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氣勢一塊一塊吃掉銀行的幾十年來安享的蛋糕。支付寶會逐漸把銀行架空為一個“管 道”。

銀行將面臨和蘇寧眼下所面對的一樣的境遇,線下網點會從優勢,迅速變為包袱,銀行可能也終將走向O2O,網點也將變成線下體驗店,但是,跨界的“萬科社群金融”已經等在那裡了。

第三波是物流的重構

如果有一天支付寶的交易能夠佔中國零售的50%,也就意味著中國的物流相當一部分都是由支付寶驅動的,這就是馬雲最具戰略前瞻的地方。又是馬雲,還是馬 雲。馬雲和沈國軍的菜鳥網路目前正在全國各地開物流中心,根據天貓上的資料,可以精準的選取主要物流節點,除了物流,還可以根據各城市的精準需求,開天貓 實體店,變成新形態的商業地產。菜鳥物流的願景如果成功,將有可能會壟斷中國的骨幹網路,發貨的順序和時間都將使最優的效率,達成全國任何地方24小時到 達的承諾。大資料的威力。如果菜鳥能夠做到這點,其他快遞公司要麼差異化,要麼就會淪為最後一公里的物流。

不管最終的物流競爭形態變成什麼樣子,必然會產生全國任何地方點對點24小時抵達的業態標準,這將進而刺激了資訊流和資金流。這三流打通將會像水一樣流暢。

於是,一切基於資訊不對稱的環節都將逐漸被顛覆,或者邊緣化。

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本質上大部分是傳遞價值,而以往這些渠道分走的利潤,在今天的效率來說,是過高了。當傳遞價值被重構之後,網際網路將真正地進軍傳統產業,重構商業的源頭:創造價值端。

那麼,未來,網際網路這種如同龍捲風般的變革將會進一步向哪些方向席捲?如果用一句話歸結,那就是:網際網路將會找到一切擁有不該屬於該產業模式的高額利潤,並把他們拉平。資訊不對稱,超高的品牌附加值,都是網際網路解放軍的目標。

比如傳統教育行業,新東方將會遭遇巨大的危機。新東方至今主要還在用一種非常傳統的模式在運營產業,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單項數千元的課程可以人滿為 患,但當網際網路可以極大提高培訓效率的時候,誰還會長途跋涉去北京上海付費去課堂上聽老師講笑話?新東方最值得警惕的對手,可能就是滬江網。

下一步,哪些傳統產業將會被重構?有三個方向也許值得大家關注。

第一、那些購買可以發生在生產前的行業。 

定製化,反向購買。一切面對消費者的生產行業都有可能被重構,比如女裝廠商、電視、冰箱、房地產等。這裡面孕育著巨大的機會。溝通及其順暢後,購買行為可以發生在生產之前。2C之後,將是2B。

第二、第三方付費模式將會進一步重構價值鏈。 

路由器生產廠商原本單價300,現在只賣100,甚至免費,廠商在路由器內建CRM軟體,從而可以提供面向消費者的廣告。整個產業鏈被重構。

兩年前,中移動不會想到,打敗他的不是聯通,不是電信,而是微信。而電視廠商們也怎麼想不明白,怎麼才能生產出一臺2999的超大螢幕電視,還有錢賺?雷軍做到了,只不過他的的邏輯是,我就按照BOM的價格賣,完全不考慮利潤。他賺錢的地方也不在這兒。第三方付費,將席捲很多行業。

反擊的電視廠商採取了兩種方法:TCL的辦法是,與騰訊合作,愛奇藝合作,生產智慧電視。而海爾的辦法是反向採購。今年九月份,海爾在天貓上通過預約訂貨的方式,完成了驚人的銷售額。

第三、品牌將會被重構。

很多人曾經持一個觀點“品牌是邪惡的”,對於使用者而言,品牌是客戶為了信任而付出的額外高成本。對品牌商來說,對應的就是額外高利潤。簡單來說,很多品牌附加值就是額外的錢買了放心。這背後的根本原因,是資訊不對稱,額外的錢是為資訊不對稱所支付的錢。一旦資訊不對稱被網際網路解決之後,就會產生新的品牌,品牌的意義也會發生改變。狙擊傳統品牌利潤,比如淘品牌的崛起,就是一個方向。

2013是分水嶺,馬雲是很多場戰役的發令者。這些方向,將在2014年以及今後,越來越激烈地改變中國商業格局。大部分傳統產業的“從業者”已經或者正在激烈地對抗這種變化,因為重構,意味著蛋糕要重分。

傳統產業,你是願意一起來分新蛋糕呢,還是守著可能就要不存在的舊蛋糕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