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AI風雲

dicksonjyl560101發表於2019-09-09

誰都沒有想到1956年“人工智慧”四個字的誕生徹底顛覆了整個世界,影響至今。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過程中,標記了很多名詞,而這些“技術”和“人名”的誕生地就是全球頂尖大學內的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美國史丹佛國際研究所在1966年-1972年期間研製出首臺採用人工智慧的移動機器人Shakey,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魏澤鮑姆在1966年釋出世界上第一個聊天機器人ELIZA。現如今,MIT、史丹佛還是全美前三的人工智慧學院。


麻省理工AI風雲

今天AI報導就帶大家探究人工智慧頂尖技術代名詞之一---MIT大半個世紀的AI風雨。

大佬開路----初創MIT人工智慧專案

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的指引下,MIT登了人工智慧的舞臺。1956年,明斯基與麥卡錫、夏農等人一起發起並組織了計算機發展史上著名的 “ 達特茅斯會議”, 第一次提出“人工智慧”概念。這一時期,他開始致力於使用“符號操作”方式研究人工智慧,並寫出了《邁向人工智慧》(Steps towa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一論文,論述了啟發式搜尋、模式識別、學習計劃和感應等主題。1958年,他離開哈佛大學,去到麻省理工學院(MIT)。 MIT人工智慧風雲拉開序幕

麻省理工AI風雲

1959年,對MIT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年,明斯基和LISP程式語言發明人及“人工智慧”一詞的發明人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一同創辦了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專案。兩位大佬共同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MIT人工智慧實驗室,成為後來MIT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前身。明斯基從1959年至1974年間擔任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聯席主任。

這個人工智慧實驗室在它的創立初衷(人工智慧研究)之外,也幫助形成了一種計算機和軟體設計的文化,對於現代計算產業(computing industry)有著深遠影響。它為電子資訊應該得到免費共享這一理念埋下了種子——這一理念後來塑造了所謂的開源軟體運動——也是網際網路前身ARPA網路的一部分。

作為人工智慧的先驅,明斯基一直堅信機器可以模擬人的思維過程,從而讓機器變得更加智慧。在對人工智慧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深入研究下,他構建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夠模擬人類活動的機器人Robot C,帶領機器人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早在20世紀60年代,明斯基就提出了“telepresence”(遠端介入)這一概念,通過利用微型攝像機、運動感測器等裝置,明斯基讓人體驗到了自己駕駛飛機、在戰場上參加戰鬥、在水下游泳這些現實中未發生的事情,這也為他奠定了“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倡導者的重大地位。

麻省理工AI風雲

計算機視覺初嘗試---“積木世界”的失敗

早期MIT人工智慧實驗室就開始了很多專案,20世紀70年代早期,明斯基和帕珀特開始研究後來被稱為“心智社會”的理論。該理論試圖解釋所謂的智慧如何成為非智慧部分相互作用的產物。明斯基表示,他醞釀這個理論時,一開始其實是想造一個機器人,能利用機器臂、攝像機和計算機來搭積木。

麻省理工AI風雲

積木世界(Blocks World)是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一個專案典型。作為對視覺問題的簡化,積木世界由矩形積木組成,可以堆疊起來組成新的結構。該專案的目標是編寫一個能夠理解命令的程式,例如“找到一個大的黃色積木並將其放在紅色積木上面”,並規劃出讓機器人手臂執行命令所需的步驟。

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難得多,即使成功了,也很難把積木世界同現實世界順利地連線起來,畢竟在現實世界中物體有不同的形狀、大小和重量,而且並非所有邊角都是直角。編寫該程式的學生特里·維諾格拉德離開該實驗室之後,該程式因為錯誤百出,頻頻崩潰,最終被無奈地放棄了。

儘管物體的位置、大小、方向和受到的光照不同,我們卻很少在識別物體時感到吃力。對計算機視覺來說,就沒有那麼容易進行正確識別了。 計算機視覺研究中最早的想法之一是將物體的模板與影象中的畫素進行匹配,但是這種方法沒能奏效,因為同一物體在不同方向的兩個影象中的畫素並不匹配。

沒有哪一條科研道路是一帆風順的,相信在MIT人工智慧實驗室裡還存在很多這樣的案例,但也因為有了這些失敗,大佬們才有不斷探索的動力,造就MIT輝煌的成績。

MIT最大實驗室誕生

2003年也是具有標誌性的一年,在這一年,人工智慧實驗室和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合併成立了 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以下簡稱“CSAIL”)。CSAIL衍生了很多公司,包括Boston Dynamics、Meka Robotics、Akamai和Dropbox,前兩家公司都在2013年被谷歌收購。

CSAIL有多個半自動研究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個或者多名教授、科學家帶領,圍繞著七大主要領域展開研究。七大領域分別為人工智慧、計算生物學、圖形和視覺、語言和學習、計算理論、機器人、系統(包括計算機體系結構、資料庫、分散式系統、網路和網路系統、作業系統、程式設計方法和軟體功能等)。

麻省理工AI風雲

CSAIL是MIT最大的實驗室,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資訊科技研發中心。CSAIL的成員創立了多於100家知名公司,包括機器人之父科林·安格爾,iRobot公司創始人之一海倫·格雷納,波士頓動力公司創始人馬克·雷伯特,還有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負責人馬特·梅森。

CSAIL 啟動的第一個專案是“Project MAC”,該專案認為兩個人可以同時使用同一臺計算機,而該機器大概有一個房間那麼大。令人吃驚的在短短的 50 年間,從多人共用一臺機器的幻想走向了一個計算不可或缺的世界。

高光時刻---CSAIL首位女掌門人

在CSAIL隨便挑一個人,都在人工智慧領域有著不小的名氣和成就,甚至有些名字都帶上歷史的印記被人們所熟知。但在很多人看來,當下最有標誌性的一位非丹妮拉·魯斯莫屬了。

1963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丹妮拉·魯斯從小就中規中矩,直到1980年移 民到美國後化身電腦科學系女學霸!在1994年的時候,她一手創辦了達特茅斯學院機器人實驗室;1995年又聯合創辦了移動智慧體實驗室。在機器人方面研究取得的突破很快就讓魯斯得到了業界的認可。2003年,積攢了各種榮譽的魯斯跳槽到了麻省理工學院,擔任電氣工程和電腦科學系(EECS)教授一職。

麻省理工AI風雲

剛到麻省理工學院後,EECS發生了一件震驚學術界的事,即電腦科學實驗室和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二為一,組成了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緣分,在特茅斯學院已經有十年研究經驗的魯斯也成為了CSAIL的成員,並且領導了分散式機器人實驗室。

魯斯曾說:“未來,機器人會和智慧手機一樣影響人們的生活,而機器人技術也將提升人類的生活、工作、家庭以及娛樂的質量。” 魯斯開創的可程式設計物質和分散式機器人的研究讓其成為人工智慧領域地位最高的女性,絕對稱得上是人工智慧界的奇女子

2005年升職為CSAIL機器人中心副主任;2008年又當選為CSAIL的副主任。2012年,時任CSAIL主任的Anant Agarwal調配到麻省理工學院線上課程平臺eDX當主管,而魯斯作為副主任則成為Agarwal的唯一的繼任者。也就是這樣,她成功接管了CSAIL主任一職,並且成為第一位掌管CSAIL的女性。

麻省理工AI風雲

談及CSAIL未來的發展時,魯斯表示:“時至今日,我們的目標仍然是在思考計算機領域的未來發展以及如何推動世界進步,與此同時,我們也很關注能給現今社會帶來巨大影響的技術。”

MIT-IBM Watson AI 實驗室

MIT的人工智慧研究除了院內各位大佬的努力,在外界也有不少企業的支援。2017 年 9 月, IBM 宣佈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立為期十年的合作伙伴關係,斥資2.4億共同建立 MIT-IBM Watson AI 實驗室,並以 1000 萬美元的基礎投資展開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鼓勵科學家、教授以及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學生貢獻他們的想法,開啟新的研究途徑。 這將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產學長期 AI 合作案之一

麻省理工AI風雲

實驗室將進行基礎 AI 研究,力求推動能夠釋放 AI 潛能的科學突破。這項合作是以推進與深度學習相關的 AI 軟硬體、演算法為目標,進而提升 AI 對健康照護、網路安全等產業的影響力,同時還將探索 AI 在經濟、道德層面對社會的衝擊。

在20世紀50年代,IBM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一起在計算機上建立了一個防空系統,在20世紀80年代,IBM研究院和麻省理工學院都是超導聯盟的組成部分。新建成的實驗室將位於麻省劍橋,由IBM研究部副總裁達里奧·吉爾(Dario Gil)和MIT工程學院院長阿納瑟·錢德卡桑(Anantha Chandrakasan)聯合主持,將吸納來自IBM和MIT大學大約100名研究人員。

人工智慧人才的搖籃---MIT AI學院

長江後浪推前浪,MIT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為人工智慧研究發光發熱。當下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各大院校企業都在爭奪人工智慧人才高地的優勢。

2018年10月, 麻省理工學院宣佈投資10億美元開設一所新的人工智慧學院,主要目標是推進人工智慧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廣泛應用。

麻省理工AI風雲

這項計劃的核心將是成立 新的MIT斯蒂芬A·施瓦茨曼(Stephen A. Schwarzman)計算學院,由全球領先的資產管理機構Blackstone董事長、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施瓦茲曼提供3.5億美元的基礎捐贈。

新的MIT Schwarzman計算學院總部位於MIT校園內一座標誌性的新建築中,將成為 電腦科學、人工智慧、資料科學及相關領域的跨學科中心。新的學院將重新定位MIT,將計算和人工智慧的力量帶到該校的所有研究領域,使其他學科的見解和觀點共同塑造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未來。在MIT和其他部門共設立50個新的教師職位,這讓MIT在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方面的學術能力幾乎翻了一番。同時還為該校的五個學院設立一個共享結構,用於計算和人工智慧的協作教育、研究和創新,並教育每個學科的學生負責任地使用和開發人工智慧和計算技術,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此外,新的學院還將加強與計算和人工智慧相關的公共政策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研究。

“計算不再僅僅是專家的領域。它無處不在,幾乎每個人都需要理解和掌握它。在這種背景下,出於許多原因,社會對技術感到不安——在MIT,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非常認真對待的訊號。”Reif校長說:“技術進步必須與道德準則的發展同步,以預測創新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確保MIT培養的畢業生在成為領導者之後不僅為世界提供技術成果,更要有人性的智慧,包括文化、道德,以及為共同利益使用技術的傳統意識。

麻省理工AI風雲

MIT在人工智慧領域一直都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和冒險性,自1959年開始第一個人工智慧研究專案並參與了達特茅斯會議,1963年設立了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甚至研究,教育等也一直處於領域的前端。

至於為什麼這麼早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MIT名譽校長Eric GrimsonGrimson曾表示, MIT認為AI是一個對未來非常重要的領域。“我們花了六十年的時間看到AI真正的影響,但MIT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冒險的學校。有一些冒險成功了,另一些沒有。對於那些沒有見效的專案,就終止它,然後繼續前進”,“MIT認為AI是一個能將神經科學、腦科學以及早期的電腦科學知識結合起來的領域,這裡有真正做一些不同事情的機會”。



https://www.toutiao.com/a6733375060041531917/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9829936/viewspace-265642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