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激情、苦澀、夢想、失落交織的旖旎時光。尤其在大學校園內,新生終不再受枯燥的數學公式或死記硬背的單詞語法所束縛,新的學習模式、人際關係和逐漸成型的世界觀人生觀讓他們對當下的社會產生了疑問和想法,為什麼我不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於是他們就像一塊生鐵,在學校這個大熔爐中要不憑藉著激情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百鍊成鋼,要不就如璀璨的煙花消弭在夜空中。今年 9 月下旬加州大學宣佈將以 2.5 億美元的啟動基金進入創投領域,成立「加大創投」(UC Ventures)來協助學生將科學研究轉換成生產推動力,並最終幫助該校師生通過研究為學校帶來經濟效益。
目前加大共有十個校區、五所醫學中心和三所國家級的實驗室,將近 24 萬名學生和 19 萬教職員及 170 萬校友在此學習工作,加州大學濃厚的創業氣氛已經得到了創投業界的認可,吸引了諸多創投公司來此考察。美國所有研究型大學每年都會收到超過 400 億美元的聯邦科研經費,更不用說企業研究基金的贊助流入。「加大創投」藉此希望能夠效仿史丹佛大學,充分利用學校在科研領域的技術優勢,加快產品孵化、成 果轉換過程,「加大創投」成立後將是作為長期資助校內師生的獨立資金執行,並將邀請矽谷和加州的專業人士成立顧問委員會。
儘管加州大學對於風險投資信心滿滿,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同樣非常自信的朝著相反的方向迅速發展,在今年 8 月份後者宣佈報廢兩項總價值超過 7000 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基金,所成立的發現資本專案(Discovery Capital)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投資上限在 35 萬美元以下的 U 型創業(U start-ups)上,皆在提供種子資金啟動幫助從大學校園走出來的科技公司。截至目前 U 專案已經幫助啟動 15 家新公司,大學官方表示協助學校的研究人員和學生,在醫療裝置、醫藥、軟體、工程、能源/環境和食品/農業這六個關鍵領域成立創新公司。
說到底兩所大學的創投舉措都是加快科研到實際效益的轉換過程,只是不同的出發點和不同的環境所做出的不同選擇罷了。對於加州大學來說他們能夠繼續將每年數十 億的聯邦科研經費轉換成為巨大的技術突破,而明尼蘇達大學沒有如加州大學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在還需要承擔創投風險下所做出的必然選擇。
那麼作為風險投資家,在面對包括美國加州大學在內的大學創投時候,如何面對機遇和風險並存的校園式創業投資?作為一名風險投資者和早期階段的顧問,通過多年的大學校園創投經歷分享下我在這幾年中學到的 6 個經驗:
1. 你,作為投資者,可能要為專案打磨商業模式。首先校園創業專案往往具備很強的技術性,而且在技術成果轉換期間也不乏資金困擾,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企業贊助商都是其重要來源。而這些創業專案真正缺乏的 是豐富的商業知識和洞察力。(儘管這對於非校園啟動專案同樣重要,但這是後話。)校園創業專案在發掘使用者需求、制定合理發展規劃路線圖都需要成熟的商業模 式進行支援,然後在這個商業模式下加快技術成功轉換。
2. 過濾背景噪音。技術是實打實的東西,真正從事突破性技術研發的往往是教師和研究生。本科生往往更加傾向於研發移動裝置上應用程式作為創業專案。所以取決於你的投資目標,你需要過濾掉一些不合適的專案噪音。
3. 大學教師並不一定是最佳的創業資源。並非所有的教師都想要成為創業者。他/她們進入學術界的原因是因為渴望獲得具體的職業目標,在名為「終身教授」的金字塔上不斷往上攀爬。他們的重點是如何獲 得圖靈獎(於 1966 年設立,專門獎勵對計算機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或者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而不是一筆增加收益的交易。
4. 重要的學術突破在很多時候不能轉換成為龐大的商業交易。在科技和工程領域,從純理論篩選出能夠轉換成對當下科技發展有實際推動作用的專案顯然是不小的挑戰。在學術的大廳殿堂前充斥著以各種動機和設計的專案,儘管研究型大學可以通過對科學的推動影響對專案進行評分,但是顯然這些評分並不適用於商業投資。
真正具備挑戰的是識別和分離出真正能夠轉換成為實際推動力,或者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創業專案。在此過程中作為投資者不能因為研究者是知名學者或者是他的 IQ 是你的兩倍,又或者學術論文刊登在世界期刊上並得到同樣評審而盲目投資。所以你不要對科學突破抱有敬畏,你要堅信離開了巨大的商業模式,哪怕再偉大的科技 突破也註定要失敗。
5. 你必須要主動追求堅信在未來會對商業造成深遠影響的科技領域,並加大投資力度。所以,想象下你所認為的未來世界,並大膽的腦補下校園創業專案在發展之後會呈現出怎麼樣的未來。如果做的成功將會為你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機會--出於相同的目的邀請那些沒有創業想法的教師加入。這無疑給你一個「在他們知道自己是創始人之前找到創始人」的機會。
6. 最重要的是,無論對於你、投資者、學校來說都可能需要長期的成果轉化時期,投資可能並不能迅速轉換成為回報。沒有人希望投機投資者來根據自己的專案,所以作為投資者要做好投入大於產出的打算,這樣才能在校園之間之間建立信任。
大部分研究型大學自然而然的希望看到自己學校成為下一波技術創業浪潮的發祥地,這關乎到卓越遠見精益求精的前瞻性思維和數十億美元創業基金。但是真正要捕獲校園創業專案的機遇需要特別關注獨特需求和學術 spinout(知產孵化公司)的挑戰。
*本文譯者writecool 轉自創之網 原文來自:VentureBeat
來自:艾瑞網
相關閱讀
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