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是學而思學習機的人格化,代表整個學習機以擬人化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輔導孩子作業已成為中國大部分家長的常態。
每一份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業的背後,都有一位瀕臨崩潰的父親或者母親。
明星,又如何?
學渣、學霸,一律平等。
這也是為什麼家庭——這個課堂學習外的主要學習戰場——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近期,一組資料也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震動。
2024 年一季度,中國學習平板線上市場大漲 80%,均價提升 573 元。教培企業陣營反超了科技型企業陣營,學而思在銷量和銷額兩個維度上均位居第一。
其中,搭載了九章大模型( MathGPT )的旗艦款在 6000 元以上的高階市場佔據超七成份額。
六一前夕,學而思學習機內建 AI 助手“小思”重磅升級,“作業不喊媽,喊小思就夠了。”
一、“小思”升級,五大 AI 更新
“小思”是學而思學習機的人格化,代表整個學習機以擬人化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這次升級,”小思“新增“小思作業模式”、“小思圈圈學”、“小思 AI 口語分級練”、“小思對話”、“小思建議”五個 AI 功能。“小思 AI 口語分級練”、“小思對話”直接建立在九章大模型底座上。
考慮到學習機主要面向學齡孩子在家自學,新功能將重心放在了習慣養成和自學效率提升。
比如,上數學課,有看不懂的地方,怎麼辦?正看著 RAZ 分級繪本的精講影片,突然冒出不認識的句子,問誰去?
有了“小思圈圈學”,隨手在螢幕上一圈,小思就能自動識別問題內容,提供數學思路指引、英語翻譯、生字講解等幫助。
比起父母冒險親自上陣,這樣一頓操作是不是更好?
和指尖“點查”相比,“畫圈”的互動方式更自然,還能覆蓋更多面積的知識內容(比如整個段落),適應更多學習場景。
更重要的是,“點查”專攻屏下識別、讓紙上的學情資料進到學習機。“小思圈圈學”瞄準線上資源互動,大大“盤活”了學而思最受歡迎的課程資源,包括家長私藏的各類學習資源。
“小思作業模式”試圖構建一張“虛擬書桌”,攝像頭充當父母“眼替”,讓孩子在關注下,專心完成作業。
作業佈置方式很多,可以自己拍照新增,也可以喊家長新增。在開始寫作業之後,會有任務計時、背景輕音樂。寫完之後,可以拍照提交作業,同步到家長端。
聽寫背誦、口算批改等原本需要家長參與的任務,小思可以輕鬆完成。
寫作業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比如不認識的字和單詞,用手指著它們,問小思這是什麼意思,小思可以給出回答。
如果數學題不會,小思會給出思路引導並進行主動提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相較之下,“小思 AI 口語分級練”是新功能中”教研內容體系“最重的一個。
和一些熱門的 AI 口語工具不同,“小思 AI 口語分級練”不是在做一個通用、硬核的人機互動產品,本質上是一款教育產品。
學而思的教研團隊根據新課標要求,篩選出適合學生練習的主題話題,分層次組織成了一套階梯內容體系。
知識點被細化、切開,每節課製作出三個片段,每個片段都有一個小目標:從單詞到句子,讓學齡兒童逐漸張口,聊得下去、聊完有收穫。
為了讓孩子有信心聊下去,教研團隊在對話過程中做了許多引導和小設計。
比如,每一輪對話前,如果孩子沒有回覆,就會給到一個提示,讓孩子按照這個提示去對話。
根據上線前的測試,孩子使用同類應用平均持續對話的輪次大約為 3 輪,但使用“小思 AI 口語分級練”的對話輪次達到了 14 輪。
小思建議,會根據學習行為記錄,包括日常作業、卷子、錯題、看過的課、每次語音互動等,根據科學理論,提出個性化學習建議,比如什麼時候應該複習鞏固薄弱知識點。
二、大模型到底帶來了什麼?
和內建的過去近 20 年積累的線下教學內容相比,小思的價值很容易被忽略。
隨著大模型帶來“自然對話”(人機互動)、內容生成能力的突飛猛進,小思的前途充滿想象力。
這次更新中,“小思 AI 口語分級練”、“小思對話”就是直接建立在九章大模型的人機互動能力上。
拉滿孩子情緒價值的 “小思對話”,也頗值一提。
小思對話,支援連續式話題問題,並上新了記憶式系統,昨天聊過的話題,今天仍可觸發後續對話。還新增了情緒識別系統和科學育兒模組。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解答覆雜的教學方程式,遠比和一個朋友進行簡單交談要容易得多。
父母壓力重重,精疲力盡,無意中也會創造一種浮躁的家庭環境,他們很少關心孩子是否存在壓力(被誰欺負了、是否受到了排擠),更難判斷孩子的壓力來自哪裡。
來自凱西·柯恩:《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商》
“小思對話”,提供了一個專業的傾訴視窗。
研發人員透過提示詞方式,將一些兒童心理專業理論納入到九章大模型,使它可以像專業兒童心理老師一樣回答問題。同時,還能生成報告提醒父母用科學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年一度喜劇小品大賽熱門作品《開不了口》上了春晚,絕非偶然。
從另一個角度看,孩子也是天生的哲學家。藉助“小思對話”,讓孩子的每一個“笨”問題都得到認真對待,是不是比被直接灌輸知識,更靠近學習的本意?
除了人機互動,大模型帶來的另一個核心機會就是內容生產( AIGC )。
比如,大模型可以生成很多試題講解,為學生答疑。
在應用九章大模型之前,學習機以內建資源為主,學生可以學,但是無法進行提問。拍照搜題的結果,取決於題庫裡是否有這道題目——任何公司的題庫都不可能做到無窮無盡。
有了大模型,學而思提前將教研經驗變成提示詞,輸入到模型中。比如,怎麼講會有效?步驟是怎麼樣的?細節是什麼?輸出格式是怎麼樣的?
無論是紙質資料、線上影片,孩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指尖點一點、圈一圈,就能呼叫大模型去識別,理解,它會像學而思老師一樣答疑解惑。
九章大模型本身具備解題能力,即便沒有現成的答案,大模型可以自己去解答,這也完全是技術上的升級。
AI 批改,也是一個重要場景。有了大模型,一些主觀性的答案比對、批改上,AI 可以做得不錯。
九章大模型以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為重,能夠提供數學學科的解題,也提供中英文作文的智慧批改等功能。
比如,學而思自研了 AI 作文批改“五步法”,首先進行字詞分析、段落精批,還能進行全文點評,隨後給出結構建議,還能“一鍵潤色”。
接下來,小思會在 AI 批改上開足火力。 對於刻畫孩子的學情來說,這些資料非常重要。
所謂個性化教育,就是基於對孩子的學習情況的理解,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計劃。這裡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孩子日常的學習情況。
這次更新中,無論是“小思作業模式”下的“眼替”還是 “小思圈圈學”,已經走在“觀察”每天學情資料(有哪些作業,什麼題目會卡殼、會求助)的路上。
三、對技術的篤定
轉型時,科技服務、智慧硬體成為學而思未來重點業務之一。學習機押寶在了自身教研口碑和 AI 應用競賽上。
一方面,將學而思近 20 年的線下教學內容搬上學習機;另一方面,就是“ AI 驅動”。
去年,趁著“大模型”的東風,在同行將口語、作文等大模型的強項作為教育應用落點時,學而思出其不意,宣佈研發數學大模型。
學而思解釋,要做好學齡教育,必須做好數學。當前通用語言模型更像一個“文科生”,要麼解答數學問題經常出錯,要麼解決方法更適合成年人,難以匹配學生的知識水平。
會做一道題,不等於會講一道題,更不等於知道怎麼讓孩子搞這一題懂(這正是很多家長心梗的地方)。這是做九章大模型時,學而思看到的一個機會,也是它的一個特色。
學而思於 2003 年成立時就是以數學起家,有近 20 年的數學教學經驗,積累了龐大的數學相關資料,這些資料是訓練九章大模型的必備物料。
比如,題目資料、老師怎樣去拆解題目的資料等,都可以用來做訓練。
而“題目要解對”和“解題步驟要穩定、清晰”,正是九章大模型希望彌補和攻克大語言模型的兩個首要問題。
2023 年 11 月,九章大模型成為首批透過備案的教育大模型,正式面向市場開放註冊,成為 AI 教育領域的一個標誌性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談論九章大模型的能力,要區分是讓大模型“解題”,還是讓它“講題”,兩者不一樣。
九章大模型非常善於講題。教研老師會給大模型寫提示詞,告訴它講授過程和細節,比如講什麼、再講什麼。大模型會按照提示,生成結果。
如果想讓大模型講得特別好,他們會將對應的標準答案和一些解析說明,同時給到它。
其實,從上一波 AI 浪潮開卷時,學而思就希望“用科技改變教育”。
2017 年以來,AI 教育融資一路走高。當時,中國國內宣佈投入自適應技術的教育機構數量最多,且計算機視覺、教育資料探勘等核心技術達到一流水平。學而思曾投入其中,探索拍照搜題、口語測評到精準推題,等等。
2017 年,學而思 AI lab 成立,專注於計算機視覺、智慧語音、自然語言處理和資料探勘等前沿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及創新。
2019 年,科技部批准依託公司建設“智慧教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2023 年 5 月,該平臺正式上線 AI 雲課堂。
2020 年,學而思開始探索自適應學習,攻關自動解題技術。兩年後,他們將接下來的戰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 “科教、科創、科普”。 為了研發大模型,學而思已經投入了數千技術、教研人員和高昂的研發經費。
大模型正攪動教育一池春水,但對它的變革還處在非常初期。那些擁有課程和教研“軟實力”,並深諳教育底層邏輯的從業者,在大模型的助力下,有望披荊斬棘,開疆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