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不被理解,Persona人物畫像表示很委屈T.T

發表於2016-08-17

2016081701

此文章轉載於xper,公眾號ID:smartxpesr
作為一隻在設計諮詢公司的策略狗,在執行專案的過程中,客戶經常會被建立“persona(人物畫像)”這件事情搞的一頭霧水,無法區別persona與市場研究中的Target Group(目標消費群體),為此不斷質疑建立persona人物畫像的研究樣本量是不是太少?x在此特別分享一些粗淺的見解,供大家參考,歡迎後臺來信探討指正。
“Persona人物畫像“就像莎士比亞舞臺上的角色劇本。正如如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寫道“整個世界就是個舞臺”。——xper這麼認為。
首先,在以設計思維主導的專案中過程中,Persona是在使用者研究後的一個用來表現使用者使用某類產品或服務,基於的不同行為模式以及目標高度概括的虛構角色畫像,它被廣泛的使用在產品設計以及服務設計過程中。
人物畫像並不是“人群屬性的平均值”
Persona是一種有敘事性,典型性的角色建立方法。通常基於人物的:行為,態度,需求,以及目標。它們的建立與市場調查的消費者畫像不同,並不是“人群屬性的平均值”,而是將特有“一種型態”的角色進行抽象特寫,該角色代表著一群“目的相似”的人,角色的特徵會跨越“人口統計學”下的不同群體分佈的人。
2016081702
圖片來源:小語男朋友的keynote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設計一款新的智慧電器,設計師需要一些素材做頭腦風暴,看到市場研究後的目標消費群體(Target Group)描述這樣寫道:“富裕的中年中產階級男性群體,已婚,主要國籍分佈:英國。他們事業成功,收入豐厚。家庭至少有兩個孩子,喜歡狗,偏好日本Alps品牌的電器。愛好:戶外運動,閱讀,登山。喜歡喝威士忌。”
此時,要做設計方案的設計師們一定是一臉蒙逼:
2016081703
圖片來源:微信好友圈
因為在這樣的描述下,真實的使用者依然會截然不同:
2016081704
圖片來源:小語男朋友的keynote
此時該怎麼辦呢?為了讓設計師更有同理心,更準確地抓住需求與洞察,情景交融地設計出產品和服務,我們需要將使用者研究中的人,以相同目標,以及行為模式進行歸類,結合事件發生的具體場景,用生動的講故事的方式描述出來,這就像一出舞臺劇的上演,需要道具(產品)佈景(使用場景)以及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角色——也就是Persona的構建。
2016081705
圖片來源:A Closer Look At Personas: What They Are And How They Work By Shlomo Goltz
完整的有價值的Persona,通常包含以上三個要素:
  1. 定義故事的主角,他的態度,價值觀以及行為動機,他現在有什麼樣的痛點?
  2. 定義故事發生的事件地點以及故事背景:故事是在什樣的情況下發生的?用敘事性的描述方式來表達在這樣的場景下,主角是以怎樣的行為應對的?
  3. 定義此背景下,主角究竟想要什麼?他的目的/目標,以及背後的動機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行為?

只有清楚定義描述生動的Persona才可以幫助設計師帶入情境地解決根本的問題,設計出更好的設計產品和服務。

2016081706
圖片源於網路
然而,persona這樣基於對使用者“目標,動機,及行為模式”的定性研究,它並不存在“樣本量”多少的問題,樣本數量是以“資訊採集的飽和即足夠”為原則的,不同於定量研究,我們要的不是平均值。因此在實際的專案研究中,通常會依照經驗先預估一個較為保守的樣本量。而根據學術界的統計,設計研究樣本數量到達15人左右時,收集的相關資訊基本重複,呈現飽和。

2016081707

圖片來源:The Right Number of User Interviews

By Mitchel Seaman

因此,在做定性的使用者研究時,我們不用“樣本數量”的概念來評價它的“代表性”; 只衡量研究所獲得的資訊是否飽和,在保證樣本型別豐富性的前提下,當收集的資訊達到飽和狀態研究即可終止。
市場研究和銷售的目標,並不一定是設計的目標:
很客戶會對人物畫像不屬於市場細分出來的人群而感到訝異。事實上,在設計一類產品/服務的時候,為業績貢獻最多收益的人並不一定是我們要對號入座為之設計的人。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設計一個機艙內的娛樂系統, 一個出差頻繁的人一定是每個航空公司認為的最具價值的客戶,應該被認為是為之設計的目標型別。然而,一個出差頻繁的人並不是一個應該為之設計機艙娛樂系統的人,因為他們已經非常習慣飛行環境和機艙系統了。他們會通常自備電腦,飛行過程中他們一般還需要處理一些工務。 如果我們以出差頻繁的人為核心目標設計機蒼內的娛樂系統的話,那麼那些飛行經驗極少的小白使用者們很有可能無法接受這個系統。

然而若以小白使用者為核心做研究,我們可以他們身上可以找到很多設計機會點(痛點),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的設計,必然也能滿足經驗使用者的需求。

同樣,作為飛機娛樂系統的設計者,我們能從娛樂或遊戲系統的領先使用者身上能得到很多好的啟發(ideas)。這就是不同於市場細分中的“核心使用者”和“目標人群”,建立用畫像研究時的領先使用者(lead user)小白使用者(extrem user)對設計與創新價值。

2016081708
圖片來源:Design Thinking — Hand-out © LES-Munk
領先使用者(lead user)除了通過了解他們能為我們提供更多好的想法以外,他們的需求也代表了超前的市場趨勢。隨著市場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早期使用者,乃至核心使用者需求向領先使用者的需求趨同。也就是說:當我們設計出了能夠滿足領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時,我們便一定程度上佔領了潛在的市場。
2016081709
圖片來源:Creating Breakthroughs at 3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THE SEPTEMBER–OCTOBER 1999 ISSUE

人物畫像必然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設計問題制定的
許多企業希望把同一套使用者畫像重複用在不同的專案中,而有效的使用者畫像必需是針對特定的產品核心的,關注某個特定行為和目標的描述。一個行為習慣和目標與家用電器相關的使用者畫像,對於辦公室用品的設計能提供的有價值資訊是少而又少的。

但是,在專案時間緊迫,缺少定性研究條件的情況下,重新做一套persona是一件高成本高消耗的事情,因此在公司的願景和戰略目標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巧用一套定製好的Persona,可以適當的調整用於很多專案中。

2016081710
圖片源於網路
接下來,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FROG的高階互動設計師肖又歌,此簡單說說Persona在企業創新專案中的巧用與調整:

1. 確立專案的需求以及環境(context)

在決定是否需要調整Persona之前,我們需要對專案的目標有一個確切的瞭解。如果專案有一個確切的目標,你必須要先確定目標市場和使用者,然後根據需求去修改Persona。

2016081711
圖片源於:Persona example, Frog
2. 調整persona的各種屬性

當專案目標確定好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對Persona的屬性進行調整了。比如,當這個專案只是限制於特定的國家,我們可以保留Persona的消費形態和生活狀態,但是把每個Persona所處的空間都調整於該目標國家。如果一個專案是專門研究產品的售後階段,我們也可以把定製好的每個Persona都套用到售後階段,理解不同Persona的需求。

2016081712
圖片源於:Persona example, Frog
3. 運用Persona做頭腦風暴,發現設計機會。

我們可以把屬性調整好後的Persona做為出發點去做頭腦風暴。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Persona可以用於發散思維,產生使用者同理心。但當產品原型做好後,我們還是需要尋找真正的使用者去做測試並收集反饋。

還有一個挑戰是如何去把握Persona的靈活性。太靈活,可變的因素太多,Persona可能會失去原有的獨特性,丟失掉製作Persona時收集到的設計調研洞見。太死板,又會因為限制太多而不能適用於更多的專案。作為設計師,我們需要掌控如何在專案中通過Persona去傳達使用者的需求,讓最終設計服務於目標人群,實現商業價值和使用者體驗的雙贏。

閱讀原文

此文章未經xper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