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設計師面試官,你有什麼想問我的?

發表於2016-03-23

過去8年裡,在中國和北美,加起來直接面試過40位年輕到資深不等的設計師,我不認為中美設計師面試考察點有太多區別,本文便是我對設計師面試的簡單總結。當然,這些建議基於我對設計的巨集觀認識,它們包括:

  1. 設計是複雜的人、團隊和社會活動;
  2. 看到、識別、並利用設計之外的力量達到設計結果才是設計真正的力量;
  3. 設計是智力工作,智力工作需要學徒精神。
  4. 設計過程勝於設計結果。

作品集展示全面能力和設計過程

作品集通常是設計師參與面試的第一步,一個優秀的作品集應該體現的有四個方面:

  1. 設計技能的廣度:設計工作已早已朝多樣化發展,而不是單一技能,從研究、版式、字型、視覺、架構、互動、資料分析可能都需要有一定涉獵;
  2. 設計技能的深度:無論是什麼,作品集應該體現出某個(或幾個)技能的深度,對於某個技能自己的理解,而不只是簡單陳列結果;
  3. 講述設計過程:對某幾個專案,講解設計是如何產生、完成、和演進的;
  4. 體現人的參與:大部分我們所談的設計不允許你坐在電腦前完成,你需要和人打交道,「人」在你簡歷集中的影響應該被體現,這裡的體現可能包括:1)人是如何參與你的設計的;2)人是如何評價你的設計;3)敘事性的作品展示(Storytelling)。

相反,減分的情況包括:

  1. 拿以往專案的產出物直接打包;
  2. 發幾張設計截圖;

有一定的設計觀

當進入到面試環節,最常見的開場問題,通常是:「你認為什麼是設計?什麼是設計中最重要的問題?」,要做好準備回答這樣較為意識形態的問題,它的背後是考察你是否有設計觀,注意,不是你是否有正確的設計觀

對於一個年輕設計師,認為「設計就是對我自己的表達」、或是「設計的核心是商業價值」,並沒有本質區別,因為設計觀本身基於觀者所處的上下文。但是過度悲觀的設計觀,認為設計無用、設計方法無用、看似「看穿一切」,實際是沉悶無趣。

「設計觀」的形成往往來自於你對世界的看法,「設計觀」就是「世界觀」,面試官希望面試者是一個對世界充滿感性認識、邏輯分析、以及生動表達的人。

瞭解設計行業

面試的本質是雙方期待相互匹配的過程,而你越瞭解面試者所處的行業,越能瞭解他們對你的期待。

例如設計諮詢公司通常不會期待一個員工工作超過3年,因此儘可能地期待員工在3年中儘可能快的成長(市場價值增長速度超過員工成本增長速度),則代表了更高的利潤,因此,面對設計諮詢公司,面試者所體現地更多是成長的意願和方法。

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公司所期待的是每個員工都能儘可能快和持續地適應「最佳實踐」,那麼他們對於面試者的作品集、工具的熟練程度、執行力、協作則有更高的要求。

小型網際網路產品公司的存活期普遍不超過3年,當然希望員工都是充滿幹勁、滿負荷工作的奮鬥者,而對於基礎能力反而並不看重。

每個期待背後,都有一個減分項存在,例如在面試設計諮詢公司時,你問:「我們能不能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專案?」雖然面試官口頭上說:「當然,我們有不同客戶,我們會根據你的情況挑選。」事實上,諮詢公司受市場影響巨大,特別是作為初生的設計諮詢行業,真實世界裡,要麼被淘汰,要麼適應市場,沒有讓你挑選的餘地。

展現極強的適應力

無論是什麼行業,隨著業務本身需要更緊密地跟隨市場的變化,幾乎所有職位需要更強的適應力,適應力並不代表隨波逐流的人云亦云,而在於積極變化、挑戰自己舒適區的勇氣。

面試官會通過側面瞭解你的適應力,你的性格、你對生活的態度、你的愛好,都能體現你適應世界的能力。

樂觀更是適應世界的法寶,一個輕鬆有趣的溝通過程,常常保持微笑,都會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

從面試中學習

就像最開始提到的,設計是智力工作,學習學習再學習永遠是讓你設計增值的唯一方式,向面試官體現在面試中的學習成果是任何一個面試官都不會拒絕的加分項。花幾分鐘,跟面試官講講設計過程中的體會,甚至從設計角度給他提一些建議。

特別是在「問面試官」的環節,不要問一些明顯可以從HR那裡得到的答案,例如「培訓怎麼做?」、「績效怎麼算?」,多好奇於「面試官是怎樣的?」,例如問「這麼多年你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挑戰是什麼?」

不要犯低階錯誤

再好的面試者也可能被一些低階錯誤毀掉,例如:

  1. 完全不瞭解這個公司到底幹什麼的?
  2.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而不把自己放置於這個職位進行思考;
  3. 不尊重女性,當有男性和女性面試官同時出現時,過多關注男性面試官;
  4. 把情緒帶到面試中,不要過於激動或感動;

預祝大家設計師面試愉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