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oseph Flaherty
編譯 | 王宇欣
編輯 | 微胖
2012 年,Selvadurai 離開了社交媒體公司 Foursquare。這家創業公司剛推出一款線上簽到功能被 FB 抄襲了。
「做消費者網際網路產品很有意思,」他說道,「但是,一年比一年難。這些大玩家們體量越來越大。」
十月底,「恐怖五司」(亞馬遜、蘋果、谷歌、Facebook 和微軟)陸續釋出三季度財報,表現亮眼。資料顯示,這五家科技公司在總營收方面同比均有增長。蘋果以 526 億美元的總營收領跑。
相比之下,今年夏天,看過兩家新上市的科技公司財報後,投資人「整個人都不好了。」食材配送的 Blue Apron 首份財報顯示,其虧損進一步加大。「閱後即焚」移動訊息應用 Snpachat 母公司 Snap 使用者增長數再次令華爾街失望,而且虧損超預期。
據悉,亞馬遜已推出了類似 Blue Apron 的服務,而且在西雅圖開售。Facebook 對 Snapchat 所有重要功能的「移植」,更是到了路人皆知的程度,就連 Snapchat 聯合創始人的超模老婆米拉達·可兒都忍不住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呼籲停止這一赤裸裸的抄襲。
《紐約時報》知名科技專欄作家法哈德·曼約奧(Farhad Manjoo)近期撰文指出,在矽谷,小公司過往能夠將大公司拉下馬來,但如今情況不一樣了。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很難逃得出「恐怖五司」的掌心。
近期,三位科技界傑出的思想家發聲,認為初創公司的時代已經結束,並對科技創新未來提出質疑。
「恐怖五司」將會統治科技的未來。谷歌會吃掉下一個谷歌嗎?
看看矽谷最著名的孵化器 YC 吧,比哈佛大學還難進。五年前,也就是 2012 年,Airbnb、Dropbox 和 Stripe 這三家獨角獸掌門人成為 YC 著名的海報男孩兒。如今,這三位海報男孩仍然...... 沒有變化,但與此同時,YC 在過去六年中資助的創業公司數量卻比最初六年多很多,幾乎是之前的兩倍。
「恐怖五司」的崛起與尷尬的海報男孩現象,並非「純屬巧合。」
人們普遍認為,下一步重要的技術浪潮主要包括 AI、無人機、AR/VR、比特幣、自動駕駛汽車和物聯網。但是,和過去諸如網路、智慧手機這樣的顛覆性技術不同,這些技術具有整體性、間接性、也非常重要,卻不容易讓創業公司去顛覆。
AI 不僅僅需要頂級人才,還需要海量資料。誰佔據著所有這些最好的資料?沒錯:「恐怖五司」,外加中國的 BAT。
硬體,諸如無人機和物聯網裝置,原型難做,低利潤,市場推廣和擴充套件成本非常高。問問 Fitbit、 Jawbone、 Juicero 或者 HTC 就知道了。今年 9 月,六年前市值 2220 億的 HTC 以 72 億的價格賤賣給「恐怖五司」之一的谷歌。
自動駕駛汽車更加昂貴:和生物技術一樣,也是巨頭公司激烈競爭的資本密集型領域。少數幾個創業公司或許會賣出高價,但是,自己升級為這個領域的主要玩家,這是另一碼事了。
AR/VR 已經遠遠落後於支持者的樂觀預期,既有昂貴的硬體問題,也有複雜的軟體問題。Magic Leap 已經融資近 20 億美元,還沒讓大家看到一個產品!與此同時,微軟的 HoloLens, 谷歌 Cardboard/Tango/ARCore, 以及 Apple's ARKit 都是既有平臺的成功。
這些科技思想家們預測,創業公司往後的日子會陷入苦苦掙扎,很可能希望被五個巨頭之一收購。即使最終突出重圍的創業公司仍會崛起,但較之過去的黃金歲月,數量也會少很多。
但是,也有觀點反駁道,怎麼看這個問題,取決於如何定義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
如果將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等同於建立起一座價值數十億美元,名垂青史的商業帝國,事實上,我們確實已經進入一個初創公司成功的稀薄期。
但是,如果成功的創業公司僅指擁有數千萬使用者且收入數百萬美金,又或是在短期的時間框架內實現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那麼初創企業的時代才剛剛開啟。
舉個例子。Ben Thompson 建議 Facebook,如果收購處在種子輪、成立一年的公司,給 8 千萬美元就可以了。按此計算,一年時間,每個創始人就可能賺到近 1500 萬美元,比庫裡在 NBA 全明星賽的薪酬還要高。不是每個創業者都能像祖克伯那樣成立基金,許諾「治癒所有疾病」,他們或許只能想辦法實現代際財富,但這也說明創業失敗被誇大了。
質疑觀點也忽略了行業整合可能帶來的好處。海報男孩的成功離不開巨頭旗下平臺降低了創業成本和難度。
整合也會促進創新。在製藥領域,製藥業與包裝食品業之間進行了深度合作,企業併購比比皆是,總體呈現欣欣向榮之勢。或許,我們可以從這裡窺見未來的樣子。
醫藥業是最早的科技商業之一,也是先發優勢十分明顯的行業。許多製藥公司都建於 1780 年之前,或者 1980 年後。十大公司中的八家,都已逾百年。這個行業貌似垂垂老矣,實則不然。
2014-2015 年,超過 100 家生物技術公司的 IPO,產生了 100 億美元的收益。醫藥業拔得「商業桂冠」一百年後,初創公司仍在生產賺錢的神奇藥物,身家不菲的創業公司創始人也以驚人的規律性層出不窮。
1) 嘉基公司最初建立。2)雅培製藥建立。3)Laboratoires Midy 建立。市值資料來自谷歌金融
為什麼會這樣?
既有製藥企業將自己的組織規模擴大到涵蓋從臨床試驗、通過 FDA 審批以及送到醫生病患手中的所有環節,這種組織結構往往不利於創新研發,而這正是創業公司擅長的地方。
如今,創業公司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研發突破性藥物中,而無須擔心商業化問題,因為,一但他們研發出新的抗癌藥物,甚至一個有應用前景的分子,那些製藥巨頭就會找上門來購買。
即使在包裝食品行業,專注市場和渠道的大公司收購創新公司的模式也是常見的。這個行業和軟體行業一樣,將食品作為輸入,通過使用者口味的改變來取得發展。下表是收入前十位的包裝食品公司及其成立年份:
1) 英瑞煉乳公司創立。2)瑪格瑞乃公司(人造黃油)創立。3)卡夫食品公司創立。市值資料來自商業內幕網站(Business Insider)
除了這種合併,去年,一共有 614 家食品飲品公司的併購。初創公司的多樣性令人印象深刻,其產品的簡單性更是如此。Dave's Bread 是麩質食物愛好者的天賜之物,因為改進古老的產品種類而獲得了 2 億 5 千萬美元的退出獎勵。
收購併非唯一的路。喬班尼公司(Chobani)從擁有一款利基市場的產品到後來佔據酸奶市場 20%,花了 10 多年時間。2015 年,兩家狗食初創公司上市,總市值達 60 億美元。
可見,這種模式不僅適用於科技領域,在某些行業中,已然是常規。
後創業公司時代,創業者們如何前進?
財富青睞高效的創業者。從新興的科技初創公司,到 Facebook 這樣的行業巨頭,沒有明確的道路可循。對於這些初創公司來說,蓬勃發展的唯一方法就是能夠在成為「下一個谷歌」是唯一獲勝的地方,避免太多風投。1 億美元的創業公司沒什麼丟人的。
不是基於長遠戰略建立的創業公司,就把自己的估值放低點。不少初創公司也是在幾乎沒有資本介入時,不斷做大。比起創業初期籌集大量資金然後以高價賣出,在創立公司時籌集少量資金然後以較低價格出售,可以獲取更多利益。目標不能太小,也不能圍繞收購來規劃公司,也不應因過度資助而犧牲選擇的權利。
大膽計劃。如今,許多人將初創公司和創業精神,等同於精益、公開的發展程式。就像馬克祖克伯在宿舍裡創立了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公司。
這不是歷史常規。我們也許需要一段時間,花費大筆的資金來創造未來的平臺。這一過程看起來可能十分複雜。
Magic Leap 可以輕易地變戲法一樣變出一堆現金,但是迄今為止,該公司仍舊不願意為媒體展示哪怕最簡單的成果,這讓許多人推測,該產品最終會遭受 Juicero 一樣的失敗,而不是賈伯斯式的成功。
對於一家初創公司來說,投資 19 億美元用於開發是一件很瘋狂的事情。但是,如果該產品成功的話,將會是一種能與與 OLED 一爭高下的新型顯示技術。
如果投資獲得回報,且專利足夠強大,Magic Leap 將會在與蘋果、Facebook、谷歌和微軟的擴增實境競爭中脫穎而出。就算該產品最終「僅僅」是一個很棒的遊戲平臺,這種數額的投資也是值得的。
索尼(Sony)斥資 30 多億美元研發第三代 PlayStation 遊戲機,微軟斥資 1 億美元改善了 Xbox 遊戲控制器。如果 Magic Leap 最終推出了一款功能性產品,創始人 Rony Abovitz 將因其資本效率而備受讚揚。
看看舊金山以外的地方。消費者無人機是一個 80 億美元的市場,幾乎被大疆獨佔。微信有沒有可能迎戰臉書?阿里巴巴會挑戰亞馬遜?當年,日本擊敗美國福特和通用汽車,成為美國汽車市場的領導者時,也看似瘋狂,但是豐田始終如一。誰知道清華的寢室裡又在搗騰啥發明?
或許,我們仍能在後創業公司年代看到創新想法的出現和活躍,但同時,創業者們仍需胸懷巨集大目標,而不是去追逐市場第二,理性承認五大巨頭或多或少是網際網路行業繞不開的大山,並押注它們會持續取得成功,在此前提下,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