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比能力更重要,我們怎麼來選擇加入哪個創業專案呢?

edithfang發表於2015-04-12
如果你只是作為一個普通員工加入一家創業公司,那麼你考慮的問題和加入任何一家公司差不多,就是“錢給得如何”“職務是什麼” “工作時間是什麼,經常加班嗎” “公司離我家遠不遠” “公司品牌如何” “直接上司好不好” “我是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唯一要多考慮的問題就是,“這個公司成長速度如何”。因為加入創業公司的最大紅利就是增長速度,就像 Facebook 的 COO Sheryl Sandberg 說的“Find a rocket ship.”

如果你是以合夥人或者總監級別的身份加入一家創業公司,你要考慮的事情就多了很多。那麼這時候一定要記住——選擇比能力更重要,我們怎麼來選擇呢?

第一個問題,這事情能做大嗎?

1、小而美還是大而全

好幾個投資人都和我說過,創業一定要做市場大的專案。一個創業專案失敗了,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團隊不優秀,也不是你們不夠努力,只是這個事情的市場本身就很小,你怎麼都不可能做大。

如果你是第一次創業,做一個小而美的專案漲漲經驗值也蠻好的。不過一個小而美的專案到了後期有可能變成雞肋,它既沒有被市場證明不行迅速死掉,也沒有爆發性的增長,這種專案最悲劇。

當你已經能以一個合夥人或者總監級別加入一個創業團隊的時候,我相信你已經工作了一些年數了,在自己的領域有了一些成績了,這時候你的時間機會成本是很高的。所以你自己一個厲害的人去做一件小事,不如和幾個厲害的人一起做成一件大事。要知道,Facebook 前 100 名工程師的收入比 99% 的創業者高。

2、怎麼樣才算大事?就是順勢的專案

每個創業者說起自己的專案都兩眼放光,都覺得自己這個點子超牛逼,五年之內一定上市。別隻聽他噴。要自己去判斷。

比如你手上有幾個創業專案:旅遊、電商、o2o、整形 APP、智慧硬體。應該分析了一下:旅遊和教育是這兩年非常火的專案,是 VC 熱投也是媒體重點報導的專案;O2O 也是大趨勢,整形似乎也很賺錢。不過順勢有一個重要的點是掐時機,不能做早了,市場還沒法接受,比如 05 年做手機閱讀 APP;也不能做晚了,那就大紅海別扎進去了,比如 11 年 12 年的團購;

3、一個專案是否有廣大市場是能從資料和分析來證實

比如你選擇去做麵包,麵包屬於餐飲行業,剛需加高頻。不會像網際網路有泡沫,因為是大眾消費品,幾乎不受經濟危機影響,也不會因為整頓四風而影響營業額。簡單 google 下資料,麵包在中國整個大市場上每年有 3000 億的銷售額。再就是看看和競品的差異。目前市面上有的做得不錯的麵包品牌全都是日式甜麵糰,就是小、軟、高油高糖高熱量。要順勢,食品行業的勢就是健康。如果你做軟歐包,麵包品類就不同,而且都是低油低糖低鹽,競品不可能從品類、發酵技術、烘焙技術和裝置上去做根本性的改變,所以它有競爭力。

結論就是,嗯,市場大!

二個問題,我是否喜歡做這件事?

1、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一件事不是那麼喜歡,很難長時間去做它

是否要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不同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一樣。比如雷軍就和陳歐說,要做一個市場足夠大的東西,而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於是陳歐放棄了繼續做自己感興趣的遊戲相關的事情,和另外幾個爺們一起做化妝品。但在矽谷,每一個創業者都會神神叨叨的說自己創立這個專案是為了改變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云云。這也是文化差異,我發現中國創業者在創業時更多還是考慮這事是否能“成”。

2、你不可能賣出自己都不會買的東西,完全不瞭解這個市場,他們的痛點你真心抓不住

如果這個專案整體做的事情你很喜歡,但是你喜歡的那個坑已經被別人佔了呢?比如你明明想做產品,結果他們說我們有產品總監了,你去做市場推廣吧。

有一種說法,你在一個創業公司裡具體做什麼不重要,離 CEO 的距離有多近才重要。這也是有人曾經告訴過 Sheryl Sandberg 的,“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get on, don’t ask what seat.”

3、如果對方說的是“你什麼都可以做” ,那麼你千萬不要加入

因為 CEO 很可能自己都沒有想清楚你來了之後具體要做什麼。而沒有明確的職責和權力,你會處處碰壁。比如都說是做市場,你以為你之後要做的是品牌,可是人家要你做的是 PR 或運營,甚至是銷售。

一個公司的產品調性和目標顧客已經決定了你加入之後能做的事情的邊界。拿市場營銷來說,如果一個公司打低價切入這個牌,而目標使用者大部分為三四十歲的中低端人群,這就決定了你要做的就是運營和 PR,講故事有什麼用。

第三個問題,我們這些人能一起做事麼?

1、好點子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好點子誰來做。

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合夥人真的急不得。找到一個好的合夥人的難度不亞於找到一個好戀人。找合夥人的時候把每個人各方面都摸透,做事的習慣,對各種事情的看法,甚至那個人的老婆都要拉出來聊一聊…

見每一個創始人之前都要做了很多額外的功課:創始人我之前就認識或合作過?是非常靠譜的創業者或投資人介紹的?問問天使投資人和 VC 對這個行業的評價,不僅要問投了這個公司的投資人,還要問沒有投這個公司的投資人;能和這家公司的競品公司的 CEO 或高管聊聊最好;問問那些已經離開這家公司的人對這家公司的看法;問問科技財經媒體的記者對這個創始人的感受。

2、合夥創業比性格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到底要什麼。

比如我們的運營負責人特別注重細節。他會盯著看每一個市場活動是否每一個步驟都計劃好。一個工程師接受一個媒體採訪他也會很緊張,擔心他說的每一句話。我之前覺得不解,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和我說,“may,我都四十多了,這家就是我最後一家公司了,要是失敗了我就只能回鄉下種田了”。所以他不允許任何人犯任何一個錯。但是,我們的 CTO 就異常淡定,公司裡發生什麼好事他也不激動,公司裡發生什麼壞事他也不憂慮。他說,我已經創業了太多次了。一個人到底要什麼會決定你們共事時每一天的每一個細節。

3、一個人未來是否能做成事情的唯一參考就是他過去是否曾經做成過事情。

和靠譜的人一起,不管做什麼,都不會太不靠譜。

創業的失敗率是極其高的,所以最好是和連續創業者一起創業,他們在過去的失敗中能獲得一些經驗。如果團隊裡的人是第一次創業,那麼你要設想的是,如果這一次失敗的話,我是否願意和他們再做另一個專案。一個公司只有兩個關鍵時間點,一個是被市場證明,另一個是井噴。這兩個點把握住了,只要不犯什麼特別大的錯誤,其它都沒有什麼關係。

第四個問題,錢。

1、最後才是考慮錢這個問題的時候。

公司融資到了哪一輪了?融了多少錢?

我們看報導會經常看見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動不動就是融個幾千萬美元,估值幾億美元的。其實有很多公司公佈的估值和融資數字除以3-6 才是真實數字。一些公司都直接把融到金額的單位從人民幣換成美元,甚至有的公司都開始乘以 10 倍的報數了…

不管怎麼樣,估值真的是很虛的東西,很多很多曾經估值很高的公司都沒有上市沒有被收購沒有任何然後了。所以,當你問那個創始人“你們公司現在估值多少了?”的時候,他會和你說一個數字。但是這個數字你就隨便聽聽。

2、比數字更重要的是這個公司股權結構是否清晰。

有的創業公司 70% 的股份都是天使投資人的… 還有的創業公司有 10 個平均股東… 公司發展得越大,股權結構帶來的問題就會越明顯。

也不能從一個公司是否有很多天使或 VC 搶來決定是否加入它。有的創始人在還沒有做出一個成形的產品的時候就能靠刷臉拿到第一筆天使投資,這也是能力。拿到天使投資是加分項,但是依然有太多不確定因素。VC 呢,有時候投的也是趨勢,當一個領域熱起來的時候,VC 們從戰略考慮必須得佔一個坑。

不管怎麼樣,投資投的永遠是概率。而且他們投入的是錢,而經常還不是自己的錢,是基金的錢。可是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要加入一個創業公司,投入的可是時間啊!時間比錢貴多了。

3、最重要的還是那個創始人他是否有契約精神。

我能拿到多少錢?股份?期權?這個數字也不是板上釘釘子。

在中國,多少合夥人因為股份沒有兌現而撕破臉皮不歡而散,又有多少公司在上市之前把員工的期權合同收回或者把員工的股份稀釋了幾十倍幾百倍呢?公司還沒有掙錢的時候,都能苦難同擔;公司一有錢了,問題都來了。到了最後,

每個公司的階段不一樣,每個公司的股權結構都不同,每個公司最後能做多大多遠有非常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給你的股份和期權的數字的變動區間會非常大,而這些數字也真的很難去進行橫向比較。有的創始人可能會給你一個低期權然後和你說,我只給你1% 但是我這個公司能做到 10 億美元,別人給你 10% 但是隻能做到百萬又怎麼樣呢,何況你最後很可能還一點都拿不到。這句話是事實,也是忽悠。到底是事實還是忽悠真的只有天知道…

你可以和幾個創業公司聊聊,然後看看哪個公司能做更大,給的股份或期權還不錯。

4、每個月的工資…

你都來創業公司了,還考慮什麼工資啊。要考慮工資的請去大公司工作。創業公司給的工資的數字只要夠最低生活消費就可以了。最後,不管怎麼樣,加入任何一個創業公司都是一次高風險的賭博。賭的是這個趨勢,這個方向,這個團隊,這個 CEO,更可能的是,你賭的不過是運氣。

真正想創業的人從來就不用考慮自己是選擇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如果你一直在猶豫和徘徊,那麼你可能真的不適合創業。我從來也不認為創業是每一個人的最佳選擇和唯一歸路。選擇永遠比能力更重要,選的時候必須多做功課!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